代君雅
(河南省洛陽市欒川鄉人民政府,河南 洛陽 471500)
意楊屬楊柳科楊屬植物,原產于意大利,1958年引入我國。意楊生長快速,枝條開展,葉大蔭濃,適合用作防風林,也可用作綠蔭樹和行道樹,能很快地形成綠化景觀[1]。
栽培密度是影響苗木冠層結構及生長發育的直接影響因素[2],合理的育苗密度能夠提高苗木抗逆性和質量,形成高效的冠層群體[3]。有研究表明,合理密植是協調樹木對光溫水等環境資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徑,可以充分利用生態因子,改善林地的養分運輸、物質積累,從而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合理的種植密度也是樹木種群構建的關鍵,使得植株根系能夠充分吸收土壤養分和水分,從而促進植株生長。種植過程中,密度過低或過大都不利于育苗[6],密度過低導致空間資源的浪費,密度過大不僅浪費苗木資源,還會導致林地通風透光能力較差,容易引起病蟲害的發生,導致林分長勢弱、林況差[7]。劉菊[8]研究表明,枝下高隨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樹高有微弱增大的趨勢,而冠幅、胸徑均與林分密度呈顯著負相關關系。王翰琛等[9]研究表明,低密度種植和管理,有利于林木均衡生長,提高大徑材產量。高密度種植下,隨著累積間伐強度的增強,生長優勢增加,有利于收獲大徑材。郭寶林[10]研究表明,隨著造林密度的增大,油松基徑、枝長、分枝角均逐漸減小,平均胸徑、枝條數量呈逐漸降低的趨勢,應根據培育目的調整造林密度,以提高木材質量。因此,本試驗以大葉意楊為試驗材料,設置4個種植密度,研究大葉意楊生長特性和營養狀況,為大葉意楊的人工培育提供參考。
試驗于2019年在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市梁垛鎮進行,該地屬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區,季風顯著,四季分明,降水量1061.2 mm,雨量集中,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5.0℃,無霜期220 d,日照2130.5 h,冬冷夏熱,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日照充足。試驗用意楊苗為3個月的組培苗,苗高約6 cm,地徑約1.3 mm。
試驗采用完全隨機設計,設置4個種植密度,分別為32000株/hm2、38000株/hm2、46000株/hm2、52000株/hm2,采用帶狀配置,2行1帶,窄行距0.6 m,寬行距1 m,每處理設置3次重復,在2019年5月份進行移栽,定期進行澆水,及時除草。在8月份進行施肥,每株施復合肥50 g,生長期間進行統一管理,在11月中旬進行取樣和各指標的測定。
2.3.1 生長特性的測定
在11月中旬,各處理隨機選取5株長勢一致的意楊植株,分別用刻度尺測定苗高,用游標卡尺測定地徑,并將測量的幼苗連根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表面泥土,然后進行烘干,測定各部位生物量。
2.3.2 葉面積指數和光截獲量的測定
在傍晚時分,用LAI-2200冠層分析儀45°遮蓋帽測量葉面積指數,每個處理測定4次。同時分別在地表(距地表5 cm處)、中層(株高1/2處)和上層(距樹頂 10 cm)測定有效輻射,并根據LI=(I0-I)/I0計算截獲量,I0為冠層頂部瞬時PAR,I為測定層的瞬時PAR。
2.3.3 養分含量的測定
將測定干物質后的各部位樣品進行粉碎,并用0.25 mm篩進行篩選,分別用凱氏定氮法、鉬藍比色法和火焰光度計法測定全氮、全磷和全鉀含量。
測定數據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SPSS 17.0版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多重比較釆用Tukey法。
由表1可知,大葉意楊生長特性受種植密度影響較大,苗高隨密度的增加呈逐漸升高的趨勢,T4處理的苗高最高,表現為T4>T3>T2>T1,各處理間差異均顯著。地徑隨密度的增加呈逐漸減小的趨勢,表現為T1>T2>T3>T4,T1和T2處理間差異不顯著,T1處理的地徑最大。隨密度的增加,大葉意楊葉生物量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各處理表現為T3>T2>T4>T1,在T3處理時達到最大值,顯著高于其它處理,T1處理最低。莖生物量隨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各處理表現為T2>T3>T1>T4,在T2處理時達到最大值,T4處理最低。根系生物量變化趨勢和莖生物量相似,隨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各處理表現為T2>T3>T1>T4,在T2處理時達到最大值,顯著高于其它處理。

表1 種植密度對大葉意楊特性的影響
由圖1可知,不同密度對大葉意楊葉面積指數和光能截獲率有顯著影響,其中葉面積指數隨密度的增加呈逐漸升高的趨勢,在T4處理時達到最大值,T1處理葉面積指數最低,表現為T4>T3>T2>T1,T4和T3處理沒有顯著差異,其它處理間差異均顯著。光能截獲率變化趨勢和葉面積指數相似,表現為T4>T3>T2>T1,T4處理和T3處理沒有顯著差異。

圖1 種植密度對大葉意楊葉面積指數和光能截獲率的影響
由表2可知,大葉意楊生長特性受種植密度影響較大,其中葉片氮素隨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表現為T2>T3>T4>T1,處理間差異均顯著,T2處理最高。磷含量表現為T3>T2>T1>T4,T3處理最高,和T2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其它處理間差異均顯著。葉片各處理鉀含量差異均不顯著。

表2 種植密度對大葉意楊養分含量的影響 g/kg
莖干氮素含量隨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表現為T3>T4>T2>T1,在T3處理時達到最大值,顯著高于其它處理,T2和T3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莖干磷含量隨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表現為T2>T1>T3>T4,各處理間差異均顯著。鉀含量表現為T3>T1>T2>T4,T1和T2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其它處理間差異均顯著。
根系氮含量隨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表現為T2>T3>T4>T1,在T2處理時達到最大值,顯著高于其它處理,T1和T4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根系干磷含量隨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表現為T2>T3>T1>T4,T2和T3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各處理間差異均顯著。鉀含量表現為T3>T1>T4>T2,T3和T2處理間差異顯著,其它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
在苗木造林過程中,密度配置是影響造林質量的關鍵[11],種植密度對苗木最直接的影響是苗高、莖粗等形態特征[12],進而影響苗木化學反應和生物代謝[13]。有研究表明,合理密度配置是充分發揮種群優勢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證苗木生長的關鍵[14],生長指標是評價苗木質量最直觀的方法[15],Magee等[16]研究表明,同種樹木的密度越高,幼苗存活的概率越低。本研究結果表明,38000株/hm2時,意楊的地徑較粗,葉片生長量較大,莖和根系的單株生物量最多,說明在該密度栽培下幼苗生長較好,主要是由于在合適的密度條件下,根系和植株生長空間得到保證,植株能夠充分吸收養分和水分。本研究表明,隨著密度的增加,意楊葉面積指數和光能截獲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主要是由于密度的增加,苗木基數增加,使得總葉面積數量和光能截獲率增加。
植株在進行形態建成的器官分化過程中,對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吸收至關重要[17],植物體內營養元素的含量直接影響植株的生長狀況[18,19],研究認為,養分含量越高說明植株吸收能力越強[20]。本研究結果表明,隨密度的增加,苗木各器官氮磷鉀并沒有呈逐漸降低的趨勢,說明適宜的種植密度能夠促進養分的吸收、轉化和積累。本研究中,在種植密度為38000株/hm2時,意楊葉片氮磷鉀含量最高,莖磷含量最高,根系氮磷含量最高,主要是在該密度條件下提高了根系單位面積養分的吸收利用能力。因此在種植密度為4000株/hm2時,植株生長較好,養分含量較高,是意楊較為適宜的種植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