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鑫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紡織服裝行業的進步,服裝面料作為人體的第二層肌膚,已經不局限于基本的保暖御寒、舒適透氣等物理功能,面料的創新二次設計已經成為展現設計師設計能力與服裝品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面料的二次設計就像一支調味劑,使服飾之美再度升華。
服裝面料的二次設計也叫面料再造、面料再設計,是在原有面料的基礎上運用多種工藝、材料,通過不同程度的變化,使原有面料的外表呈現出新的視覺形式[1]。服裝面料的二次設計方法分為增型設計與減型設計。增型,就是在原本的基礎上增加事物的造型。面料增型設計是最常見的面料再造方法,豐富多樣的增型裝飾效果為服裝增添了多元化的視覺美感層次。
服裝設計是一項創造美的工作,面料的增型設計自然是建立在藝術創作基礎上的實踐活動。面料二次增型設計需要以三大構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為根基,利用構成主義的形式美法則,如點、線、面的構成,節奏與韻律、對比與統一、重復與漸變等,使原始面料與復合面料之間通過增型設計手法產生形式美感,使面料呈現出多層次且豐富的視覺效果。
當下的服裝設計風格多種多樣、百花齊放,同時也影響到面料的二次設計。增型設計原則追溯到早期便是極繁主義,從歐洲的巴洛克與洛可可服飾以及我國明清兩代的服飾中都能看到極繁主義的身影。極繁主義是在重復與復雜的元素中探尋秩序之美[2]。《絕代艷后》是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制作的歷史傳記類電影,講述了風華絕代的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傳奇一生。該劇華麗精美的法國洛可可風格宮廷服飾,也為該片贏得了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服裝設計獎。劇中服飾運用了絲綢、蕾絲花邊、抽褶、荷葉邊、蝴蝶結等,面料與工藝復雜多樣,但講究對稱和諧的韻律美。
面料二次增型設計是設計師原創生命力的直接體現,同時也是可持續理念的體現。隨著當下環境污染的加劇以及后疫情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綠色可持續設計的重要性,如舊衣改造、植物染色、可降解生物面料的開發利用等,這些面料的二次增型設計都是對可持續理念的最好體現。
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也是最常見的面料增型設計工藝之一。繡品分為兩類(絲繡和羽繡),是指用針線或其他纖維或紗線,以特定的樣式和顏色在刺繡材料上刺破并繡制出圖案。中國刺繡分為四大類型:蘇繡、湘繡、蜀繡、粵繡。繡法有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鎖線、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戳紗、灑線、挑花等。刺繡在中國已有兩三千年的悠久歷史,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藝。刺繡的服飾通常給人華麗感,由于刺繡本身的加工成本較高,即使是機器刺繡,在成衣市場多以小面積點綴的形式出現,在高級定制服飾中應用面積較大,凸顯其繁復與奢華之感。
拼布是將布料按圖樣一塊塊拼湊而成的一種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布藝。拼布分為生活拼布和藝術拼布。在中國傳統社會,“百衲衣”的含義與“拼布”相同。中國早期的農耕社會物資相對匱乏,每當有孩子滿月,親友們就會送上一塊巴掌大小的布料,讓孩子的媽媽用布料縫制衣服給孩子穿上,這類便叫作“百衲衣”。在中國拼布領域,拼布大師金媛善最具代表性,她是中國時尚學會色彩與美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首席專家,幾十年來一直致力于拼布藝術的研究與創造。她說:“拼布創作對我而言就像是呼吸一樣自然,它是我的最愛、我的生活,我的全部。”圖1的金媛善作品《百花爭艷》共349株向日葵,采用疊花、平針、倒三針、撩針等工藝,花了70 000多片絲綢面料,耗時7年完成。

圖1 金媛善作品《百花爭艷》
手工印染是一種傳統的印染工藝,種類豐富,有木版印、蠟染、手繪、扎染、植物染、鐵銹染等。本研究以扎染、蠟染、植物染為例進行分析。
4.3.1 扎染
扎染在古代被稱為扎纈、絞纈,是一種常用的染色工藝,如絞纈、蠟纈、夾纈等,是漢族民間傳統和特有的染色方法。扎染技術可分為扎結與染色兩大類,是用線、繩等工具將織物經扎、縫、結、綴、夾等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工藝特點是先將染過色的面料打捻成結,再進行染色,然后將其打捻成結的絲線去掉。其變化手法多樣、色彩豐富、趣味無限。扎結的方式不同,染出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每一次都會出現新的變化。扎染類似于中國水墨畫的暈染藝術效果,是機器染色無法實現的。
4.3.2 蠟染
蠟染是中國民間一種傳統的紡織和印染工藝,與扎染、灰纈、夾纈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印花技藝。蠟染是用蠟刀蘸上熔蠟,在布上涂上藍靛,再染上蠟油,布面就會出現藍底白花、白底藍花等花紋,而在浸染過程中,蠟作為防染劑會自行開裂,形成獨特的“冰裂紋”。
4.3.3 植物染
植物染色是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的色素進行著色,即利用自然界中的自然色素,在不使用或使用少量化學添加劑的情況下,利用自然的染料進行染色。以“生活在左”2018春夏發布會為例,整場發布會的服裝面料以棉麻、絲綢、絲麻為主,染料全部為植物染料,由傳承人手工染色而成。使用天然染料不僅能獲得高彩度,還能獲得豐富的中間色,恬靜而雅致,更有新中式服飾的韻味。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天然植物染色也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并設計開發。
數碼印花就是采用數碼技術進行印花。數碼印花技術是伴隨著計算機技術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高科技,是機械、計算機、電子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數碼印花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是分不開的。設計師可以直接使用Adobe Photoshop和Adobe Illustrator等軟件完成圖案的設計,再利用噴墨印花技術將圖案直接印在面料上,免去了描稿、制版等過程,大大縮短了打樣的時間,符合當下快時尚、個性化的潮流趨勢。另外,數碼印花技術對環境的影響很小,所以在環保的工業生產中,數字印刷技術的發展速度很快。素有“印花女王”之稱的Mary Katrantzou(瑪麗·卡特蘭佐)是“80后”設計師,1983年出生于希臘雅典,擅長室內印花及時尚印花,在畢業后成為印花和面料方面的專家。她的畢業設計獲Harrods and the L’Oreal Professional Award提名,這使她贏得了英國時裝協會挖掘新秀計劃“Newgen”的資助。Mary Katrantzou印花作品的靈感通常來自生活和大自然,例如2019春夏系列,元素就有郵票、紙幣、徽章、昆蟲標本、古典飾紋等。印花作品圖案色彩布局形式豐富而多變,充滿波普藝術與極繁主義的美感。
皺褶,從字面上來看,是細胞表面有一種扁形突起。早在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褶皺便得到了發展。褶皺會因為面料自身的特性而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在面料的二次增型設計中,褶皺可分為機器壓褶、手工制褶、折疊褶、縮褶、立體褶等造型[3]。日本褶皺設計大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致力于褶皺織物的研發。他改變了傳統服裝的一貫風格,采用了日本宣紙、白棉布、針織棉布、亞麻等材質,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來編織織物。他曾經說過:“織物的折痕就如同木材的質地一樣,讓人難以抵擋。”三宅一世的解構論闡釋了衣服應該是穿著舒適、整理簡單、不需要細心照顧的“褶皺”。衣物只是“一塊布”,在沒有組織的情況下,可以為身體騰出足夠的活動空間,擺脫了繁復的服裝構造,使身體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解放。圖2是三宅一生以“一塊布”為靈感設計的服飾,靜態的擺放就是一塊方布,當模特穿著后即為一件連衣裙,這便是三宅一生褶皺藝術結構智慧的體現[4]。

圖2 三宅一生作品
編織是把細長的東西互相交錯或鉤連組織起來,形成條形或塊狀進行編織的工藝操作。一般編織方法有包扎、釘子、盤結等。中國編織工藝品按原料劃分,主要有竹編、藤編、草編、棕編、柳編、麻編等六大類。服裝類的編織以針織工藝為主,棒針和鉤針是主要的編織工具,用棒針可以織出大而厚的布料,用鉤針可以織出精致的布料,而專業的織工可以織出漂亮的繡花圖案。
4.6.1 棒針編織
棒針編織是指利用一種竹子削制成的棒針進行毛衣物的編織。棒針分為兩類:一類是一端有一球形的針頭,一般用于編織一種扁平的織物(一來一回編織),球的作用是防止打結脫落,其長度一般在30 cm左右;另一類是兩頭均尖的棒針,其應用范圍更廣,既能織平織物,也能織圓織物(環織)。從2004年Beckmans學院的畢業設計開始,巴克倫德就在瑞典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她的作品給人們帶來了與瑞典傳統實用主義截然不同的獨特編織風格。在這個系列中,她以一種新穎的方法,對傳統的手工編織技術進行了革新,展現了身體的自然曲線。Backlund的創意來自面料的啟發,毛料服裝寬大蓬松,雖然造型夸張,但表現能力極強。迄今為止,她已發布了多款概念服飾,她的作品是針織時裝與建筑藝術的完美結合。棒針相對鉤針工藝,更合適體積感的塑造,其造型大膽而新穎獨特,充滿了未來主義色彩,如圖3所示。

圖3 瑞典針織設計師桑德拉·巴克倫德(Sandra Backlund)作品
4.6.2 鉤針編織
鉤針是進行鉤針編織的常用工具,其大小和規格各不相同,從3.50 mm到0.75 mm不等。鉤針主要用于編織,通過一根鉤針可以把一根線織成一塊布,然后將其制成衣服或家居裝飾品。
毛氈大多數是由羊毛制成,也有一些是由牛毛或纖維經過加工粘合而成。其主要特點是具有彈性,可作為防震、密封、襯墊、彈力鋼絲針布底層毛毯等。羊毛氈工藝分為針氈與濕氈。WYHOYS是匈牙利一家有機時裝品牌,公司的宗旨是向顧客提供綠色的時尚產品。這個品牌對社會責任和回報的承諾是真實的,所以每一款產品都是從不同的世界性問題中得到啟發。名為“Wear Your Heart on Your Sleeve”的系列,以圖解的形式展示了原油在自然和野生生物中的泄漏,進而使人們對原油的污染更為重視。WYHOYS品牌的毛氈設計作品圖案抽象且大膽寫意,利用濕氈工藝表達了對環境保護的吶喊。
絎縫是用長針把中間的紗布縫起來,把里面的棉花之類的填料固定住。絎縫分為手工絎縫與機械絎縫。手工絎縫制品的生產效率較低,而生產成本也相對較高。但是手工絎縫相比機器絎縫更加柔軟舒適,同時手工絎縫的自由度可使面料的二次增型設計更加靈活多變。
服裝面料的二次增型設計不是一味地增加元素,而是基于形式美法則有意識地進行藝術處理,使改造后的面料更具藝術美感和商業價值。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們對綠色可持續理念的重視,功能性面料與綠色可持續面料將成為發展趨勢之一。因此,服裝設計師只有多學科、多媒介地學習不同領域的專業技能,才能更好地為未來的面料創新設計研發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