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晨,吳紅艷
(1.中原工學院 紡織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2.中原工學院圖書館,河南 鄭州 450007;3.中原工學院知識產權服務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7)
紡織工業屬于加工工業體系,中國經過近70年的發展成為世界紡織大國。紡織產品的質量、品種、生產效率、生產成本、市場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紡織品功能的設計與開發人員的素質。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正在面臨全球產業鏈穩定性失衡、資源和環境的約束、模仿能力強大、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產業轉型升級阻力和壓力較大、低成本人口紅利消失、高成本工程師紅利初現的局面。中國要從傳統紡織加工代工大國發展成為紡織創新強國,需要產學研用聯合造就更多合格人才[1]。如何從行業角度看待新型工業化人才需求,“功能紡織品整理”課程知識產權素養建設質量標準體系的形成具有標志性代表意義。
紡織行業新型工業化的主體特征是性能新、功能新、材料新、設備新、手段新、產品新,核心是人才培養創新。科教強國要求課程教學培養出的高素質科研人員既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以應用技術為主的紡織工業更重視科學研究,在生產技術的實踐中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專業人才。當今全球需求的紡織專業人才產生了復雜的結構變化,從工作內容、基本環境等來看,至少需要培養5類人才。國家未來需求紡織人才類型具體如表1所示[2]。

表1 國家未來需求紡織人才類型
中國紡織工業70年的發展,指出了行業面臨的挑戰與新形勢下的新變化,著重強調人才培養。“建設未來中國特色紡織強國的決定性力量將是高素質創新人才,而不是所謂的傳統廉價勞動力和勞工紅利。”[3]行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教育的有力支撐,隨著全球紡織行業發展和全球紡織產業鏈整體格局的變化,中國對創新型紡織服裝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全球一體化進程受到嚴重干擾,智能化、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全球平面化的大環境下,中國紡織工業人才期望需求更加突出國際化、復合化、創新化的特點。
“功能紡織品整理”課程是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必修課程,其知識產權素養教與學過程質量控制對紡織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育效果會產生直接和間接影響。當前,“功能紡織品整理”課程知識產權素養在課程教與學的全面、全流程等過程性質量控制標準體系建設研究和規劃等方面還存在系統性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1)課程教學忽視了動態知識的跟蹤、篩選、修正以及學生學以致用和關鍵學習內容服務社會引導,內容受限,缺乏對課程與知識產權素養的有效整合、反饋分析和提升。
(2)課程教學要求主要體現為學生掌握紡織專業常規知識的重現性,不重視知識產權素養的動態性跟蹤、探索性特征技術歸納突破、未來功能需求創新性引導。
(3)學生的服務社會體現(學生學以致用和關鍵學習內容服務社會、創新創業、專業競賽、導師課題參與、挑戰杯)、畢業設計及實踐需求在課程實施評價中沒有得到充分的呼應和體現。
(4)課程效果評價注重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復制能力評價,內容不合理,大數據分析缺失:在學生服務社會、反饋社會、創新挖掘、學生潛能與知識產權素養課程方面的結合評價不盡如人意。
(5)非課程體系大數據評價缺失,閉環反饋缺失,重視專業現有知識的機械重復背誦性記憶能力等終結性評價,忽視了教與學、學與用和學生創新服務社會的過程性評價,課程評價主體單一,未能體現專業課程評價的多側面和多角度。
(6)缺少對專業課程非課程體系量化評定的基本大數據模型反思、比對和整合。
課程建設的質量控制是否合格,除體現為學校對課程運行的法定程序要求外,更重要的體現在后續畢業設計、服務社會、創新創業和各類專業比賽對學生表現的滿意度上。從學生學以致用、服務社會導向可以明顯發現:學生的畢業設計、服務社會業績、創新創業學分和各類專業比賽參與度對課程建設質量的評價以及課程教育能否培養優質的課程知識產權素養將成為評價課程建設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標。
專業課程建設質量標準對“教師教”與“學生學”全流程起到規范和導向作用,是保障實現專業課程培養專業人才目標、提升專業課程教學全流程質量的重要權衡尺度。圍繞學生學習質量、學習效果的提高,建立完善的“功能紡織品整理”專業課程知識產權素養建設質量標準,促使“功能紡織品整理”專業課程以既定的標準進行程序化運行:引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施行標準化教學、規范課程實施和課程建設工作,促成學生學習質量和學生專業知識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
本研究對“功能紡織品整理”課程建設知識產權素養質量標準進行初步研究與探討,以期在課程建設知識產權素養質量標準體系構建的指導思想、課程定位、課程建設目標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拋磚引玉,嘗試“功能紡織品整理”課程建設知識產權素養質量標準體系的構建。
(1)構建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專業課程知識產權素養質量控制標準體系;
(2)體現學生了解、掌握、會用、能用和用好,以解決實際社會和產業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主體的專業課程知識產權素養建設科學、能操作和導向性原則;
(3)體現專業課程本位和專業課程知識產權素質本位深度融合的原則;
(4)體現學生專業課程學習過程性評價、學生嘗試應用專業課程所學課程技術內容方法服務反饋社會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5)體現專業課程知識產權素養、教與學可持續改進閉環螺旋提升原則。
根據專業課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專業興趣和專業技術能力培養為核心,教師結合國家、市場、學科未來發展等現實需求,以學科知識產權素養為基礎,確定“功能紡織品整理”課程建設目標,通過專業技術教學感染力、技術創新吸引力,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基本專業技術能力和創新知識產權素養目標的構建,激發學生深入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
2.2.1 知識目標
“功能紡織品整理”基本理論、工藝、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內容包括原料、工藝、設備、檢測技術標準、檢測原理等,要求掌握織物的一般整理、防縮整理、防皺整理、阻燃整理、抗菌抗病毒整理、紅外整理、抗紫外整理、吸濕快干整理、單向導濕整理、涼感整理、抗靜電整理、抗電磁輻射整理等特種功能整理。
2.2.2 技能目標
針對國內外市場和客戶需求,能獨立進行功能紡織品整理產品銷售對象需求分析和基本需求模型確立分析、工作計劃確立和產品加工工藝分析;具有較牢固的數學、物理、化學理論基礎;具有可以獨立進行設計和驗證等實際操作并利用現代計算機工具處理一定的生產質量技術標準管理和技術標準實施控制能力。
2.2.3 素質目標
具有各類綠色整理創新趨勢分析、知識產權分析等,根據需求規避技術壁壘、知識產權保護壁壘的開拓創新實施和控制能力。
“功能紡織品整理”是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核心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系統地掌握傳統功能紡織品整理技術的設計、開發、整理加工的基本理論和工藝;能夠根據主要特征型功能紡織品整理加工用助劑、特種整理用原料的性質及特點進行辨析和調整;針對市場流行的特定企業和品牌公開的特定功能紡織品整理產品的質量要求、品牌要求、吊牌技術要求以及國際標準等知識儲備,使學生具有較牢固的功能紡織品整理綠色可持續發展、生產、理論創新開拓基礎和一定的功能紡織品整理生產質量技術管理以及功能紡織品整理技術標準控制的能力,旨在培養具備較高的功能紡織品整理專業知識產權素養,能在外貿進出口、國際品牌代工、電子商務等紡織科學與工程及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功能紡織品整理工藝創新設計與功能紡織品整理生產管理、功能整理助劑和功能紡織品的質量檢測與營銷、功能紡織品整理新需求、創新技術與創新產品研發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復合應用創新型人才。該課程是在學生學完“高等數學”“紡織材料學”“物理”“化學”“紡紗工藝與設備”“機織工藝與設備”“織物結構設計”“染整工藝與設備”等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教學中應和“紡織品設計”“服裝與服裝功能”“創新團隊項目”“紡織印染服裝工藝實驗”及“紡織印染服裝工藝設備”課程加強聯系[4-7]。
根據國家、地方、產業、市場和創新技術更新對人才的需求,以功能紡織品整理知識產權素養為核心,圍繞原料、功能紡織品整理機理理論知識與功能紡織品整理工程實際應用相結合,挖掘功能紡織品整理創新價值,開拓功能紡織品整理和產品創新應用,追蹤和重組“功能紡織品整理”課程知識產權素養教學內容,采用靈活方式設置課程模塊,將課程內容分為10個教學模塊,將國內外創新技術吊牌、創新技術品牌、新技術標準等形成系統性新技術辨析、實踐性新工藝和新設備等前沿性知識產權素養有機結合到相關模塊中。課程內容模塊體系結構如表2所示。

表2 “功能紡織品整理”模塊

續表2
根據近兩年“功能紡織品整理”課程知識產權素養教學與建設經驗、各種文獻收集及教學建設反饋分析,得到基本合理的功能紡織品整理課程知識產權素養建設質量標準。本課程在知識產權素養建設質量標準實際工作操作中嘗試量化,但還需進一步調整與完善,使該課程建設標準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學習效果為標志并體現客觀、準確、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