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明
(甘肅省酒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甘肅 酒泉 735000)
地處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肅省酒泉市疏勒河流域,從甘肅東部地區遷移到酒泉市的移民達16萬人以上,占到酒泉市農村人口25%左右,開墾耕地面積40.5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4%左右[1-3]。由于新墾土地質量差,土壤普遍存在鹽堿化、板結、貧瘠、地塊落差大、干旱缺水和生態環境差等突出問題,不具備種植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的條件,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產量低;適宜種植的耐鹽堿作物枸杞、甘草等中藥材因近年來市場疲軟,價格下滑,形成了高投入、低收入的格局,致使部分耕地產出率低,經營效益差;適宜種植的作物或品種并與之相匹配的技術還相對缺乏,嚴重影響移民的生產、生活和脫貧致富奔小康[4-7]。本試驗旨在篩選一批適宜酒泉寒旱荒漠區種植的優質小雜糧新品種,充分發揮河西地區的地域優勢,利用小雜糧耐貧瘠、耐干旱、生育期短、適應范圍廣,營養價值高同時具備藥、食等多重功效的特點,把小雜糧種植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發展產業來抓,更好地做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有效轉型,最終實現酒泉地區小雜糧種植產業長足發展[8-10]。
隴谷8號、隴谷10號(ck)、隴谷11號、隴谷13號、隴谷17號,供試品種均由甘肅省農科院選育提供。
試驗地位于酒泉市瓜州縣城東的石崗墩風沙口治理區,甘肅龍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牧草種植基地北區。海拔1 500 m,年降水量45.3 mm,年均氣溫8.8 ℃,全年無霜期146天。距瓜州縣城10 km,交通便利,地勢平坦。土壤屬輕中度鹽堿地,有機質貧乏,氮素含量低,有效磷含量中等偏下,速效鉀含量充足,沙壤土,井水灌溉。
試驗地于3月10日進行激光平地,結合旋耕翻地一次性施入腐熟農家肥,及時覆膜保堉。試驗底肥施用磷二銨復合肥300 kg/km2,尿素150 kg/km2,適時澆水4次。
采用隨機區組排列,三次重復,小區面積為16 m2(1.6 m×10 m)。前茬作物為玉米,覆140 cm黑膜,一膜5行,每穴3~4粒,株行距為12 cm×32 cm,播深為2 cm~3 cm。
4月22日利用手推滾動式播種機按試驗要求進行播種,5月6日~7日出苗,5月16日進行田間間苗、定苗,5月27日進入拔節期,結合澆水追施尿素10千克/畝,7月11日~15日進入抽穗期,9月1日開始進行田間測產收獲。在谷子生育期過程中本著“前期旱,后期灌”的原則,防止前期長勢過快造成倒伏、秕谷,注重孕穗、抽穗、開花、灌漿這4個關鍵時期。人工收獲并按各品種進行收割,選中間連續10株進行考種,按小區單收記產。
從表1可以看出,在同一水肥條件,同一播種期下,隴谷8號出苗期最早,生育期最短為110天,生長發育快,為早熟品種。隴谷10號(ck)、11號、13號這3個品種生育期基本一致都在125天左右,屬于中熟品種,隴谷17號生育期為135天左右,生長發育慢為晚熟品種。

表1 生育期記載表
從栽培性狀上來看,隴谷8號:幼苗帶紫色,成株綠色,葉片較短上舉,耐密植;穗紡錘形,剛毛短,分蘗少;子粒黃白色,黃米,米質堅硬。隴谷10號:幼苗成株綠色,單桿,無分蘗;穗棍棒狀,黃谷黃米。隴谷11號:幼苗成株綠色,株形半上舉,莖稈粗壯,無分蘗;短剛毛,黃谷黃米;穗棍棒狀。隴谷13號:成株黃綠色輕微紫色,株形下披;穗成紡錘形,黃谷黃米。隴谷17號:幼苗成株綠色,株型下披;棒形穗,黃谷黃米,米質堅硬。
生長性狀如表2所示。隴谷8號相較其他品種較矮,株高在145 cm~165 cm之間,平均株高為156 cm,穗長16.8 cm,單穗重14.3 g,穗粒重為11.3 g,生長性狀較其他品種為最低。隴谷10號(ck)株高為165.4 cm,植株整齊度較好,穗長22 cm,單穗重18.44 g,穗重12.6 g,出谷率為76.3%。隴谷11號較其他品種生長性狀較為突出,植株整齊度較好,株高達到176.4 cm,比對照高11 cm;穗長26 cm,比對照長4 cm;單穗重為23.05 g,比對照重4.61g;穗粒重為19.9 g,比對照重7.3 g;出谷率79.6%為最高,比對照高3.3%;莖稈抗倒伏性最好。隴谷13號株高為170.3 cm,比對照高4.9 cm;穗長為23.3 cm,比對照長1.3 cm;單穗重20.14 g,比對照重1.7 g;穗粒重18 g,比對照重5.4 g;出谷率為77.2%,比對照高0.9%;有部分倒伏現象,抗倒伏性弱。隴谷17號株高為173.4 cm,比對照高8 cm;穗長為28.2 cm,比對照長6.2 cm;單穗重22.28 g,比對照重3.84 g;穗粒重15 g,比對照重2.4 g;出谷率為73.8%;有部分倒伏現象,抗倒伏性弱。

表2 生長性狀記載表
從表3可以看出,從參試的谷子品種的折合產量來看,以隴谷11號折合產量最高,為6 272 kg/km2,較對照高1 325 kg/km2,增產率為26.78%,排名第一;隴谷13號折合產量為5 310 kg/km2,比對照增產363 kg/km2,增產率為7.33%,排名第 二;隴谷10號(ck)折合產量為4 947 kg/km2,排名第三;隴谷17號折合產量為4 695 kg/km2,比對照減產252 kg/km2,增產率為-5.09%,排名第四;隴谷8號折合產量為3 523 kg/km2,比對照減產1 424 kg/km2,增產率為-28.78%。

表3 測產記載表
從試驗全過程的觀察記載以及產量結果綜合分析認為:隴谷17號晚熟品種還需進一步試驗適應性和豐產性;隴谷8號早熟品種由于生育期短、適應性廣等特點,可以用于和其他作物套種或夏播復種;其他3個品種都適宜推廣,尤其要大力推廣隴谷11號、隴谷13號高產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