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群 ,蔣逢靈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0012)
我國職業教育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探索并建成了符合我國國情的辦學模式。校企合作已經成為職業院校辦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教育教學、科學技術研究、技能競賽和招生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湖南省為推進地區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有效服務省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頒布了《湖南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和《湖南省全面推進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方案》,重點支持全省職業院校專業群的建設。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引領專業發展和適應社會需求,將職業院校專業群建設成為我國一流特色專業群的目標。注重培育特色優勢專業集群,促進高水平職業教育的新局面[2]。2018年,湖南省立項了幾十個一流特色專業群建設項目,經過近幾年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形成了符合該省職業院校專業群建設的新理念,促進了湖南省職業院校規模化擴張到內涵式發展的蛻變。
早在20世紀7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哈肯提出了協同創新理論,重點是突出協同,關鍵在于創新,校企協同創新就是由此演變而來。校企協同注重校企之間的協同,本質是創新人才培養,通過校企之間相互協作與配合,形成雙主體育人模式,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校企協同創新是在多方合作的辦學理念下,對接職業崗位的需求,協同參與專業群人才培養,切實發揮出專業群的集群優勢,形成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洼地,解決企業的用人需求,實現校企互利互贏。專業群建設是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舉措,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更是為企業培養了大批量的一線技術工人、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其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校企協同創新的靈魂,更離不開企業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檢驗標尺[3]。
2019年國務院頒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就明確指出,要大力鼓勵企業投身到職業教育中,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然而,校企雙方在開展校企合作過程中并沒有形成一股合力,學校把焦點聚集在合作企業的項目資金、實訓設備投入和新技術引入等方面,單方面想依托企業的優勢提升自己的辦學水平和實力;企業則關注學校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輸送技能人才和企業彈性用工需求等問題,更多考慮的是學校為企業帶來的實際利潤與收益[4]。校企雙方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合作育人內動力不強,彼此考慮問題沒有形成統一的方向,嚴重影響了校企合作育人的效果。
技術的革新與創新推動了產業鏈的發展,同時還衍生了其他復雜的新產業、新技術和新標準,需要適應崗位需求的新技術人才,勢必會對傳統專業人才培養提出更高新的標準和挑戰。職業院校專業群承擔著新技術人才培養的重任,其專業人才的培養要適應產業鏈發展的需求,幫助產業鏈解決人才的供需矛盾。部分職業院校沒有重視專業群與產業鏈發展,專業群建設與產業鏈發展不匹配,課程設置、人才培養、職業技能等滯后產業鏈的發展,缺少專業群建設的動態調整機制,群內專業設置或者調整沒有跟上產業鏈的發展步伐,從而影響了專業群、產業鏈和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5]。
職業院校實踐教學條件是培養學生技能的重要場所,是專業群建設重要的環節。職業院校專業群在設置過程中,就是按照專業領域相近、技術知識相同、職業崗位相近的原則進行的。群內各個專業實訓室應該是可以相互通用的,理論上應該都能滿足專業群的實踐技能教學。但是在專業群實訓室資源整合過程中,專業群建設沒有整合好校內實踐教學場地,部分專業實訓室功能單一,實踐教學創新思維不足,專業群校內外實訓基地缺乏校企協同創新型的實踐教學基地,導致群內專業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得不到提升,不能滿足產業鏈的職業崗位技能要求[6]。
師資隊伍建設一直是職業教育建設的核心要素,一流特色專業群離不開一流的專業師資隊伍,否則所有宏偉的目標都是空中樓閣,師資隊伍建設對推動職業院校一流特色專業群的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缺失嚴重,只能通過外聘兼職教師來補充師資的不足。比如從企業聘請能工巧匠、技能大師擔任實踐教學教師,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客座教授或者專家,指導專業群的建設。這些舉措可以擴充職業院校的師資隊伍,但是一流特色專業群的領軍人才、專業群以及專業帶頭人等高端人才依然嚴重不足。
校企雙方必須形成利益共同體,建立校企協同創新合作的新模式。職業院校教育行政部門要出臺政策機制,激勵企業主動參與職業教育;企業則發揮自身行業背景的優勢,積極邀請職業院校參與制定行業標準和職業崗位標準,科學合理地規劃人才需求計劃,與學校共同完成招生就業工作;那么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場所,應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積極主動地對接企業,引入行業標準到教學中,將職業崗位知識與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與課程標準對接,職業技能與實踐教學對接,培養更多符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7]。同時,學校還要發揮高端技術人才的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究與科研項目,幫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題,解決企業的技術瓶頸等問題。比如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與中車集團、廣州鐵路局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校企協同育人的機制,形成了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四合”保障體系,建立了“人才創新、技術創新、科技創新”的“三創”機制[8]。
以校企合作為支撐,深入產業調研和課題研究,對接產業鏈崗位的職業技能需求,調整專業群專業設置,優化和完善專業群崗位職業技能培養方向,整合群內專業的優勢資源,全方位對接產業鏈的職業崗位,切實提高專業群服務產業鏈發展的能力,實現專業群、專業群課程體系與產業鏈崗位群的對接與融合。比如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軌道交通電力牽引與機電技術專業群依托龍頭專業鐵道機車專業的引領作用,帶動群內其他專業發展,主動對接軌道交通行業的運營服務、生產制造和檢修維護等崗位的職業技能需求,形成“服務—跟蹤—反饋—優化”的專業群建設新模式。依托教育部國際共享虛擬實訓基地項目,建設專業群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引進企業新技術、新標準和新工藝,解決實訓教學“三高三難”的問題,提升專業群學生的實踐技能[9]。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導專業建設的重要依據,涉及職業道德素養、專業理論知識和職業實踐技能等內容的培養,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關口。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要依托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對接企業職業崗位標準,以市場就業為導向,精準對接企業的生產需求,推行“三教改革”,實施“1+X”制度,探索“多元化、混合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群崗位職業能力全方位對接產業鏈,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一流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軌道交通電力牽引與機電技術專業群依托校企合作育人,深入開展訂單班、現代學徒制、校企混合制辦學以及委托班等形式探索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創新,建立“X職業資格證書”考證資源庫和平臺[10]。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全方位和全過程參與人才的培養,建立校企協同創新平臺,重構專業群課程體系,形成了群內專業公共基礎課、職業技能專業課程以及職業能力延伸的拓展專業課,通過校內實訓、校外實訓基地實踐技能培養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實現了校企互補和雙贏的效果。
職業院校一流特色專業群建設和發展的根本核心問題就是打造一支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緊緊圍繞專業群高質量、高標準的建設要求,適應企業行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從內部因素的師資力量,到外部因素的專業技術人才輸出兩方面務實專業群,提升專業群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競爭力。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專業群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引進一批全面支撐專業群高水平發展的專業領軍人才、專業負責人、名師大師、大國工匠等;同時對接軌道交通行業以及自身優勢的行業背景,依托該院“院士工作站”“大師工作室”和“名師工作室”的引領和輻射作用,通過項目制、導師制等模式建立健全“領軍—骨干—優秀—后備”的教師培養體系;建立專兼職教師培育平臺,打造專業群創新性教學團隊,通過學院的“三百工程”,引進一百名企業專家兼職教師充實師資隊伍,選派一百名優秀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一百天,實現專兼職教師的優勢對接與互補;打造國際化教師隊伍,提升該院國際化辦學地位,選派優秀骨干教師參與肯尼亞軌道交通人才培訓,與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高等學校合作,接受多批次國外留學生學習與培訓,極大地提升了該院師資的國際化教學能力。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軌道交通電力牽引與機電技術專業群自立項為省級一流特色專業群建設以來,學院出臺了各項激勵政策和保障制度,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協同參與專業群的建設。與廣鐵集團、南昌鐵路局集團等十八大路局,以及長沙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廣州軌道交通有限公司等幾十家地鐵公司建立深度校企合作,組建訂單班、現代新型學徒制、委培班等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生實踐技能的培訓與提升,學生就業率每年都保持在95%以上,多次榮獲湖南省大學生就業創業優秀示范校、湖南省首批大學生示范性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榮譽,為軌道交通企業輸送了大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從實踐探索中發展,職業院校專業群建設一定要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以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為導向,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形成“產學結合”“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的機制和平臺。在政策機制的激勵下,吸引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的辦學,促進職業院校專業群服務經濟發展的需求,把職業院校專業群建設成為一流特色的專業群,提升專業群人才培養的實踐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