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潔
(晉中信息學院,山西 晉中 030800)
近年來,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升,但是客觀地講,我國農業機械生產對人工手工操作表現出較高的依賴性,自動化控制技術長期沒有實現普及應用。在此情景下,加大PLC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力度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其能顯著提升農機智能控制水平,助推農業生產自動化目標的實現進程,為糧食生產安全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首先,占用空間相對較少。PLC有自身體積微小、占用空間少等優點,通過PLC構建的電氣控制裝置能明顯減少空間資源的用量。PLC體系較靈活,故而可以在外部環境不變時靈活調整電氣控制裝置的方位,進而更好地落實自動控制理念。
其次,抗干擾能力強。合理運用PLC能成功建設出結構復雜的集成電路,這種電路在實際應用時表現出很強的抗干擾能力,便于技術人員操控電氣控制裝置[1]。
最后,檢測便捷。PLC技術能快速探查到電氣控制裝置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將相關信息反饋給技術人員,分析故障成因,編制處理方案。
FCS內分布著眾多總線及網絡節點,在機械電氣裝置內運用,能顯著提升數據傳輸效率與精準度,輔助提高設備的生產效率。在電氣控制裝置內網絡通信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運用FCS能提供更優質的網絡服務,促進電氣裝置的升級、創新。當前我國大力推進電氣控制裝置的智能化進程,科學運用FCS能顯著增加電氣裝置的技術含量,便于技術人員運用智能化方式管理設備,促進整個行業自動化、智能化發展[2]。
該系統主要被用在危險性管理、集中式、分散化及呈現控制等方面上,DCS以信息化、自動化及通信等技術為支撐,依托固定的網絡環境,建立各個生產部門和建設站之間的互聯關系,實現管理與調度的統一化。DCS主要由顯示器、控制系統及通信總線等構成。其中,通信總線在系統內發揮著樞紐作用,是顯示儀和控制系統之間有效溝通的基礎。DCS系統能促進數據信息的集成化發展,進而協助相關人員更好地管理及完善實際生產過程,是當前PLC技術領域的主流[3]。
拖拉機是早期農業生產中關鍵的設備類型,其拉開了農業機械化生產的帷幕。PLC技術作為信息化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產物,合理運用在拖拉機電氣裝置,能對系統結構起到較明顯的優化作用,運用電子油壓式連接設備將機械油壓式連接裝置取而代之,使控制行為更具精準性。實踐中,僅需在PLC中設置相關運行參數,就能使拖拉機按照設定參數持續、穩定運作,及時處理突發的電路短路問題,明顯優化了拖拉機的運行狀態,使用期間創造更多效益[4]。
播種、施肥均是農作物種植生產中的基礎過程。手工播種的傳統模式效率整體較低,且還存在著播種不均勻的問題,造成植株之間間距不夠合理,不管是過疏還是過密均不利于農作物的茁壯成長,很難確保農產品質量與產量。傳統人工施肥方法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施肥量過多時部分會殘留在土壤和植株上,打破生態平衡,影響植株生長質量[5]。PLC技術用于施肥播種機與水稻直播機,單位面積中播種量是固定不變的,機械自動行駛,脫離了人工手動干預,植株種植間距的合理性顯著提升,施肥更加均勻,使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獲得足夠陽光、養料,長勢旺盛。
PLC技術和傳感器結合用于微灌系統,可以智能監測外界環境溫度、土壤及含水量等指標,進而適時啟動或者關閉灌溉裝置開關。一方面較好地滿足了農作物不同生長時期對水分的要求;另一方面還規避了水資源浪費的問題,規避因實際灌溉量過大而引起部分植株根系腐爛的情況,為作物正常生長創造了相對適宜的環境。
PLC技術用于谷物干燥機時,最大的作用體現在其能動態監測機械熱風量、運轉狀態及谷物的干燥度,當任務執行完以后即刻自動關閉谷物干燥機,節約電力資源,降低能耗。PLC還具備智能檢測功能,當干燥機運作期間突發異常時能自動斷電,對故障發生起到一定防控作用[6]。
PLC控制器適用于小麥、水稻、玉米及馬鈴薯等農作物的收割活動,結合各類農作物的生長及生產特性,規劃出適宜的收割機具,再按照前期設定好的運行程序使設備進行相關操作,以上這種運轉形式能顯著提升農作物的收割效率,也擺脫了時間、氣候等客觀因素帶來的干擾。PLC技術的機械自動化運作模式能代替傳統人工種植,協助農戶節約人工成本,使農業生產實踐中機械設備的應用更具可支配性,隨時能開展采摘與收割活動,擺脫了勞動力市場的束縛,彰顯農業生產機械化的優越性,在等同的農業收割環境下,PLC收割機的運轉時間更長久,成本投入更少[7]。
在安全監測裝置內使用PLC技術,主要是把傳感器獲得的數據信息傳輸到控制中心,進而幫助相關人員更加全面地了解各個部分的實際運轉狀況,且利用數字化傳輸形式,確保相關工作更加有序、順暢地運行。如果農機設備生產過程中突發一些故障,安全監控系統接收到相關信息后便會即刻調整自身的工作狀態,對整個系統起到全面保護作用,且使設備停運,科學分析故障成因,力爭將故障帶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PLC技術實際應用時,會配合應用設備遠程自動化系統,統一監管控制中心,通過分析監測內容掌握設備運轉情況,并基于智能化分析過程,及時將機械設備調整到最佳作業狀態。PLC技術能全面、嚴格地控制整個系統、迅速發現缺陷問題,探查其根源,快速解除問題。
機械電氣控制裝置內合理應用高端的PLC技術,能顯著提升設備裝置的自動化控制水平,在確保裝置運行安全性、可靠性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提升其運行效率與效果。故而,實踐中一定要重視PLC技術的科學應用,自覺確立準確的思想意識,基于有效的措施方法做好技術研究及運用工作等[8]。
首先,結合電氣控制裝置的類型、功能、適用范圍、運行需求等,編制最為完善的PLC設計方案,確保其符合相關技術標準及規范要求,凸顯PLC技術優勢與實用價值,提升技術應用效果,全面提升電氣控制裝置的性能與功能。在編制好PLC有關設計方案后,需邀請專業人員進行審核,反復論證技術方案的有效性、可行性,及時處理方案內的問題,以從根本上確保系統的運行質量。其次,建議早期要小范圍、小批量運用,若探查到其中存在著缺陷,則可以采用相關措施手段處理,將問題帶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提升PLC技術實際運用效果。最后,在PLC技術實際使用時,要確保技術運用和電氣控制裝置之間有高度一致性,設計環節提供完整的原理圖,深入分析原理圖,確保有關裝置能安全、穩定運轉[9]。
DCS系統最大的特點是選擇微處理器作為基礎部分,合理應用相關控制功能,能高效率地執行分散管理、協調控制工作任務,結合PLC技術與電氣控制裝置,利用計算機能遠程操控機械設備的現場運作情況,及時探查到安全性問題,增強安全作業能力。
FCS系統具有通信網絡功能,將其用于電氣控制裝置,能建設良好的運行環境。FCS技術自身具備雙向性特征,網點數目繁多,數據通道具備多元化的優勢,能夠顯著提升電氣控制裝置運行的自動化水平,使其在實際應用中取得良好效益。
首先,提升原理圖的設計水平。在具體實踐中工作人員要形成相對抽象化的設計思路,結合電氣控制裝置的類型、PLC應用需求等,運用專業圖紙形象地呈現出設計思路,利用設計圖紙展現出較抽象化且難以用語言闡述的理論思維內容。加強對原理圖的研讀與分析,客觀評判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改善建議及方法等。
其次,認真做好控制系統的設計工作。該系統是PLC技術的核心構成,在具體設計時要全面了解控制系統的運行機理與應用功能,在合理設計好單項功能后,有機結合各個部分,建設出相對較完善的PLC控制系統結構。
再次,完善通信網絡系統的設計工作。這是PLC技術在電氣控制系統內有效應用的重要基礎,其能精準、有效、自動化管控不同子系統之間的通信過程,且對接不同環節,統籌管理各個系統模塊,確保整個系統可靠運作,一方面使PLC技術實現對機械設備的整體化控制,另一方面也全面提升各個系統的運行效率。
最后,做好接地設計。這是提升系統安全性能、抗干擾能力的有效舉措之一。故而,在系統的接地設計實踐中,工作人員一定要全面分析各項影響因素,立足于實際情況設計出最科學的接地路線,以防因接地設計不夠而影響PLC的應用效果。
機械電氣控制裝置內安裝了大量開關,開關影響裝置的作業狀態、實際運行效率及效果。一旦開關工作異常或狀態不正確,就會降低電氣控制裝置的整體運行效果,使裝置的使用效率相應降低。在開關量邏輯控制方面,PLC相關技術自身就具備一定邏輯控制功能,繼電器作為主要的控制元件類型,其能實現對電路順序及邏輯運行過程的有效控制。既往大量的實踐表明,利用PLC控制電氣裝置的開關邏輯,能明顯提升裝置操作的快捷性與簡易型。技術人員遠程發送信息化命令就能精準操控開關邏輯,進而達到對控制裝置故障狀態的整體管理,精準控制農機的生產過程。合理應用PLC技術能幫助技術人員更便捷地操作開關,設備在接收指令后迅速應對各種作業場景,運轉及生產效率均同步提升[10]。PLC技術明顯提升農機設備生產作業過程的準確性,在提升電氣裝置資源利用效率的基礎上也發揮了一定保護作用。
模擬量的本質是變量。在農機生產實踐中,電氣控制裝置會面對很多變量。傳統的電氣控制裝置不具備控制模擬量的功能,以致電氣設備在變量的影響下容易出現故障。而在傳統控制裝置內應用PLC技術,能夠促進模擬量和數字化之間的高效轉換,最后實現對模擬量的有效控制。在以上這種控制環境中,電氣控制裝置使用期間面對的變量明顯減少,部分變量甚至被消除,有益于裝置運行的可靠性、穩定性。
將PLC技術用于農業電氣控制裝置,有效完善了農業拖拉機、播種機、收獲機等的使用功能,提升了它們的運行效率與效果,促進了我國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發展進程,使我國農業產業呈現出嶄新面貌,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在實際工作中,要密切關注PLC技術應用情況,始終遵守科學化原則、統一技術應用標準,結合實際情況持續完善設計方案及系統內容等,使電氣控制裝置穩定運行有更可靠的技術作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