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仁興 ,李 磊 ,張 麗
(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瀘州 646300)
創新創業教育是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是高等教育的時代使命,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寫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并堅定不移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高職院校面向生產一線培養了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也是創新發展的前沿陣地;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培養人才的創新能力,使其更多成為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是高職院校承擔的重要任務。課題組以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以培養適應機械行業創新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針對機械設計創新能力人才培養中遇到的問題,探索出“五雙合一”創新能力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推廣,形成了良好的創新生態圈,顯著提高了人才的機械設計創新能力。
1762年,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共同體”一詞。他認為,群體共識是共同體的靈魂,人們可以通過訂立公共契約創立共同體。后來,盧梭的共同體思想被繼承和發展,并延伸運用到經濟和文教等多個領域,發展出經濟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等新概念[1]。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正式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此后,“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開始得到廣泛關注。職業教育是發展地區經濟的主力軍,也是企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政府、學校、企業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實踐[2],準確把握職業教育政、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內涵特征,形成職業教育與企業、社會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創新。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世界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人們自己決定對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知識、建構現實,解釋客觀世界[3]。每個人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會存在很大差異。與傳統的教學觀念相比,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不是信息的簡單被動接收者,教學不能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教給學生,只能以他們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分析知識的合理性,由他自己來建構完成,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4]。機械設計創新意識的形成和高職院校的培養過程密切相關,也是學生未來能否在本行業長遠發展的關鍵,更是國家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助推器。高職院校現有的機械設計類課程教學內容陳舊、脫離市場,教學方法單一、被動灌輸,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能適應現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亟需進行調整。
基于命運共同體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課題組運用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高職學生機械創新能力培養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具有關鍵性和核心意義的問題進行了整體、立體地審視[5],探索性提出“五雙合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方案。同時,從整體化、實用化的角度,通過“政校企聯手、產學研結合、理實創貫通”構建機械設計創新能力培養教學體系,將政策鏈、專業鏈、技術鏈有機融合,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圈。“五雙合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及創新生態圈的構建如圖1所示。

圖1 “五雙合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及創新生態圈的構建
“五雙合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即通過雙形式、雙導師、雙激勵、雙驅動、雙平臺的方法培養學生的一個核心創新能力。該模式基于命運共同體理論,將“政府、學校、企業”三主體協調一致;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將“科研、教育、生產”三活動充分結合,進而實現“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創新意識”三目標融會貫通。在實施過程中,以“五全”(全師資、全過程、全覆蓋、全方式、全鏈條)創新教育發展理念為指導、以課程體系改革為突破、以實踐訓練體系改革為抓手、以制度體系改革為保障[6],通過創新意識培養、專業師資指導、孵化平臺搭建、體制機制保障、學術氛圍營造等途徑,開展機械設計創新能力培養改革大實踐,真正讓每位學生都能夠接受基本的創新教育和訓練,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一大批創新人才。
加強機械設計類課程體系建設,抓住“課堂理論學習、課后實踐訓練”雙形式,將創新教育融入到機械類專業的基礎課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實習實踐等各個環節當中[7],使每門課程都發揮創新教育的功能與作用,適應不同類型、不同專業、不同興趣同學的選擇需要,實現創新教育全覆蓋[8]。一是全覆蓋開設機械設計創新基礎必修課。如開設“機械創新能力開發與實踐”課程,將其納入到機械類專業的教學計劃和學分管理。二是全過程開設創新實踐課程,對各年級的實踐課程進行教學改革,融入創新教育。如大一年級的金工實習、大二年級的數控實習,均實行開放式實習任務,學生不再局限于簡單鑲配件、小錘子、階梯軸制作,而是可以選擇自己更感興趣的圖標、掛件、火箭等文藝品、創意品制作,在提高學生參與興趣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三是全鏈條貫穿人才培養體系。機械設計創新能力教育不是停留在高職三年的某一階段,而是應貫穿于整個大學過程,甚至整個學業生涯,是一個連續的、全鏈條的過程[9]。通過各階段學習的不同特征和需求,融入相應的創新教育,讓學生“玩”起來的同時,實現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創新教育影響。
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實施“專業導師+創新導師”雙導師體系,緊緊圍繞專業特點開展創新教育。專業導師以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授為載體,以行業發展、產業升級為引領,有效地促進學生從自身知識和技能出發、發揮專業的智慧和優勢、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創新導師向學生深入淺出地講解創新知識,傳播創新理念,激發創新意識,真正讓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在創新過程中得以充分發揮和利用。
以“學分激勵、資金激勵”雙激勵管理手段為出發點,從管理機制、服務保障機制、評價監督機制等方面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制度體系,為創新人才培養清障搭臺、提供保障,降低學生創新創業的成本,永葆創新創業的生機與活力。如制定《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學分管理辦法》《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資助及經費使用管理辦法》等,為學生提供了寬松的創新空間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以“創新創業大賽、科研項目研究”雙驅動為抓手,以創新項目研發為主線,通過“三進工程”(學生進項目、項目進課堂、師生進平臺)加強對學生創新項目的管理與指導,完善科研立項式實踐訓練體系,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以項目為中心匹配學生”向“以學生為中心挖掘項目”的轉變,鼓勵學生參與項目的設計、實施,論文的發表、專利的申請等創新實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的養成,激發了學生的內生動力,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
在整合學校、企業、政府資源的基礎上,打破學校與企業之間創新的斷層,通過“前孵化器、企業孵化器”雙孵化平臺促使創新創業從高校到企業無縫銜接[10]。學校通過“眾創空間、校內孵化器”等前孵化器為創新項目提供場地、資金、技術支持、市場對接等比較完善的孵化服務,并全面承擔項目風險,處理善后事宜,解除了創新團隊的后顧之憂。將孵化成熟的項目,通過高新溪谷孵化器進行企業孵化,幫助處于初創階段或有創業意愿的學生積累創業經驗,提高其自主創業的成功率,使創新創業從“一時熱”變“一直熱”,助力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通過“五雙合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下進行的機械設計創新能力培養教育改革,學院在機械類專業教學方面實現了五個轉變:一是從創新教育是專業教育的一種“課間操”“午間茶”向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如“一體雙翼”的認識轉變;二是從創新教育是個別人創新能力的提升向普惠性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職業品格塑造提升的目標轉變;三是從“以項目為中心匹配學生的被動參與”向“以學生為中心挖掘項目的積極探索”的方式轉變;四是從學校單方參與向政、校、企多方聯動的主體轉變;五是從創新保障制度單一、偏少到全方位、多角度制度體系構建的機制轉變。
教學實踐證明,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在創新教育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依托“五雙合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教師團隊深化教學改革,推行勞動教育,教學中浸潤工匠文化和創新創業意識,師資水平提升顯著。其中,1名教師獲得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1名教師獲得瀘州市學術技術帶頭人,1名教師獲得瀘州市第十三批拔尖人才,12名教師獲得創新創業講師資格,多名教師獲得創新創業類優秀指導教師的榮譽稱號。團隊成員獲得省級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3項、省級教學創新團隊1項;發表創新創業相關論文48篇,其中中文核心13篇;立項創新創業類課題92項,其中省級創新創業課題17項、學生參與項目31項;獲得知識產權授權68項,其中發明專利11項、學生參與專利10項;建成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5門。
學生在構建的創新生態圈中學習和實踐,無論是在理論知識方面,還是在實踐技能訓練方面,都得到了顯著提高。學生參與完成科研項目31項,其中省級科研課題3項、市級科研課題6項,參與完成專利10余項。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高等職業院校“發明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創新創業類大賽,獲得國家級三等獎3項,省級一等獎3項,省級二、三等獎27項,市級獲獎7項。在學科競賽和項目訓練基礎上引申的創業項目50多項,注冊公司53家,已創業成功的企業年營業額高達1 000余萬元。
近年來,通過機械設計創新能力培養教學改革,機械類專業的就業率均保持在95%以上,就業質量明顯提高。根據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和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在校期間參加過學科競賽、大創項目和科研訓練的學生,實踐能力和可塑性特別強,頗受用人單位青睞,就業去向均為學生滿意的單位,而且很快成長為行業骨干或業務精英,受到社會好評。
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取得的驕人成績,也受到省內兄弟院校的廣泛關注和來校學習考察。瀘州日報、瀘州電視臺等媒體都曾從不同角度對該院創新創業教育做過專題報道,并作為典型和示范進行推介,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創新是機械設計人才的主要特征,是解決人才“瓶頸”的根本所在,是國家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助推器。研究團隊基于命運共同體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探索出“五雙合一”創新能力人才培養模式在機械設計創新能力培養中應用,并從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激勵保障措施、驅動方法、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研究。該模式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創新生態圈,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