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浩
德國個別商業組織和研究機構曰前又炮制出一份報告,宣禰中方對在華外企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借機鼓動德企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學者董一凡去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國輿論近期多次炒作所謂“德企應擺脫對華依賴”論調,但鼓動“脫鉤”的想法違背中德雙方基本的經貿關系事實,其搬出的理由也是站不住腳的造謠抹黑和虛假信息,不具備可操作性和經濟性。
據德媒報道,這份由德國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中心和德國工業聯合會聯合發布的報告宣稱,中國正對外企采取更多的“制裁手段”,對“不軌”行為劃定越來越多的“紅線”。報告聲稱,對多家在華外企調查后發現,中國對有爭議的問題“過敏”,對外企施壓的門檻在降低。
該報告稱,在華外企可能認為,與中國立場和目標保持一致是最安全的,但這樣可能使在華外企陷入兩難境地。報告提示稱,易“受傷”的外企在利用中國市場機會時須“更謹慎”。
董一凡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在擴大開放的同時,切實維護自身主權安全利益和法律法規的權威,依托涉外經濟法律對企業進行監管是中國政府的義務和責任。在華外企尊重當地法律法規經營,也是跨國企業成功經營的通行慣例。若德企盲目按照德方某些論調行事,只會付出經濟代價,并且損害自身競爭力。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炮制這份報告的惠卡托中國問題研究中心和德國工業聯合會已多次就所謂新疆人權問題惡意傳播謊言和虛假信息,或者發布蠱惑性言論,渲染“中國威脅”,鼓動歐洲企業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德國工業聯合會相關負責人還多次宣稱中國增加所謂“紅線”,捏造中國市場風險。2021年3月,中國外交部決定對歐方嚴重損害中方主權和利益、惡意傳播流言和虛假信息的10名人員和4個實體實施制裁,其中就包括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
不過,在這些鼓動性惡意言論發出之際,德國與中國的經貿關系暫時未受到實質性影響。據德媒報道,2015年起中國成為德最大進口來源國,2021年德國自華進口1417億歐元,同比增長20.8%。2021年德國對華出口1036億歐元,增長8.1%,中國是德國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國。▲
環球時報2022-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