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晨
跨域立案、在線調解、電子送達……在信息化助力下,智慧法院建設實現“從有到優”,一系列便民舉措讓全民共享司法“數字紅利”。
2021年,全國法院在線開庭127.5 萬場,較上年同期增長37.64%。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日聯合發布的《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全國法院不斷優化網上立案、網上調解、網上開庭等功能,集成調解、訴訟服務、律師服務等功能,提升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能力,加快推進跨域立案、訴訟服務全覆蓋,推動電子訴訟向移動端拓展。
“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與司法改革作為人民法院工作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在服務當事人、干警辦案、法院管理、黨政決策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呂艷濱說。
據統計,2020年全年,北京法院在線庭審次數達35.9 萬次,占北京法院庭審總量的三分之二,日均庭審數破千,服務群眾超百萬人次,網上開庭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法院在線庭審總量的40%。2021年全年,北京在線庭審次數達38.5 萬次,再創歷史新高,占北京法院庭審總量的67.4%,網上開庭數量保持全國第一。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法院大力推行電子訴訟,引導當事人通過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臺等開展在線立案、在線繳費、在線開庭、在線證據交換。
藍皮書顯示,2021年,全國法院在線立案1143.9 萬件,在線繳費1093.2 萬次,在線開庭127.5 萬場,在線證據交換260.1 萬次。2021年,全國法院已將跨域立案服務主體從中級法院、基層法院、海事法院拓展到全國四級法院,實現立案登記范疇內的案件類型全覆蓋,全國法院網上立案幫助訴訟參與人節約近4.5 億元。
“跨域立案已在全國四級法院實現全覆蓋,且實現案件類型全覆蓋。”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錢曉晨介紹說,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跨域立案在保障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時,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大幅減少人員流動、大力提升司法質效。
從“傳統線下辦案”到“全流程網上辦案”,浙江“全域數字法院”實現150 個業務場景,106 家法院、1.5萬名干警在同一平臺上辦案辦公。這是智慧法院建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最高法評估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相對傳統方式,人民法院通過信息化手段減少群眾、干警出行約1295 億公里,相當于節約耗費標準煤636 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298 萬噸;減少耗費紙張8.3 萬余噸,相當于減少砍伐141 萬棵樹。
“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加強規劃引領和頂層設計、系統整合優化,逐步改變信息化系統林立的弊端,不少辦案系統實現了全國統一,為提升數據質量、提高智慧化水平奠定了基礎,也為推進以知識為中心的智慧法院建設提供了保障。”呂艷濱說。
隨著《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人民法院在線調解規則》和《人民法院在線運行規則》等一系列在線司法規則的頒布實施,涵蓋各審判領域、覆蓋訴訟全流程,線上線下雙軌并行、有序銜接的在線訴訟、在線調解和在線運行規則體系逐步建成,為人民群眾帶來了更高效更便捷更透明的司法服務。
藍皮書指出,中國法院信息化建設已走過了粗放發展、遍地開花的肇始階段,2021年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在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的同時,依然亟須妥善處理地方創新與全國統籌、信息化供給能力與滿足不同用戶群體需求、利用大數據深度參與社會治理與個人信息保護這三對矛盾。
藍皮書建議,深化法院信息化在社會治理領域的應用,要妥善處理個人信息。此外,法院信息化帶來了海量數據資源,需要關注的是數據的準確性和建立科學嚴謹、符合法律規定與司法規律的計算模型。

2017年8月18日,一位市民在杭州互聯網法院體驗自助訴訟服務。 中新社/圖
走進最高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實驗室,充滿科技感的交互設備、智能顯示屏、5G 法庭等應用場景,集中展現智慧服務、智慧審判、智慧執行、智慧管理帶來的便捷高效。
記者注意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上海、貴州、新疆、云南、山東、北京、吉林、安徽、海南等地法院大數據管理和服務平臺新收案件電子卷宗覆蓋率均超過99%。全國法院形成了電子卷宗、電子檔案的一體化共享調閱能力,文件可調閱率達95%。最高人民法院完善了執行指揮管理平臺功能,健全“一案雙查”工作機制,建設“異地執行協作”報備系統,建立異地執行向上一級法院和執行地法院備案制度。同時,升級改造了執行流程系統,進一步擴充執行查控系統協查部門。
據介紹,人民法院在司法數據中臺和智慧法院大腦建設方面持續發力,加強對人民法院審判執行的管理,解決反饋的突出問題,實現管理成效上下貫通、不打折扣。目前,智慧法院大腦平臺基本框架已經構建完成。
“依托全國一體化的辦案平臺,各級法院可以實時掌握辦案形勢和辦案質效,在提升案件管理水平的同時,也實現了對案件辦理的全方位監督。通過挖掘分析辦案數據,各級法院協助黨政機關分析社會形勢,找準社會治理的薄弱環節,發揮司法大數據服務社會治理和黨政決策的作用。”呂艷濱分析說,疫情發生以來,智慧法院建設有效保障了當事人訴權,實現了“審判執行不停擺、公平正義不止步”。
藍皮書指出,近年來各級法院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并優化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完善訴訟服務中心一站式服務功能,全面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元訴訟服務需求。截至2021年底,平臺匯聚全國3500 多家法院,調解案件2446.29 萬件,調解成功率62.88%。
“2021年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的基本建成,有助于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營商環境,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提升人民法院的公信力,推動司法工作服務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
5月26日,由中國最高人民法院主辦、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承辦的數字經濟法治論壇開幕,本次論壇在北京、杭州兩地設會場,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
在浙江,2021年全省網民規模達到5506.7 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84.2%;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8348 億元,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7.1%。
但數字經濟在推動生產、生活方式深刻變革的同時,也帶來全新的法律挑戰,衍生出個人信息和隱私、數據權屬交易、網絡平臺治理、互聯網競爭秩序、信息網絡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問題。
在這些大背景下,依法利用、依法管理公共數據,是一大熱點和難點。浙江的做法是,通過法規明確要求,省、市兩級公共數據主管部門會同相關機構制定年度公共數據開放重點清單,優先開放與民生緊密相關、社會迫切需要、行業增值潛力顯著和產業戰略意義重大的公共數據。
數字經濟浪潮下,司法機關應如何促進數字技術與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在司法模式方面產生哪些數字化創新?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李占國介紹了浙江法院的實踐經驗。近年來,浙江在網絡司法拍賣、庭審記錄改革、網上多元解紛等方面有大量探索,特別是2017年8月設立了全球首家互聯網法院——杭州互聯網法院,開創了“網上糾紛網上解”的互聯網司法新模式。
2018年以來,浙江法院整合了原有的84 個業務系統,建成“一體化辦案辦公平臺”,打通了所有服務事項和辦事流程,實現全省106 家法院、1.5萬名干警在同一平臺上辦案辦公,為150 個業務場景提供系統服務和強大支撐。
無紙化辦案率在浙江已達99%,辦案效率提升14.1%。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浙江法院首創的異步審理模式,打破了傳統訴訟模式的時空限制,當事人可不同時、不同地、不同步參與訴訟活動,提升了司法為民溫度、公正速度。
除此之外,浙江還在2017年10月推出“移動微法院”,實現“指尖訴訟、掌上辦案”。針對金融借款糾紛,浙江開發了一款AI 法官助理“小智”,智能分析案卷材料、實時歸納爭議焦點、同步制作裁判文書,為法官裁判提供智力支持。
如何讓新業態從業者干得安心,讓互聯網平臺行穩致遠?浙江借助數字技術之力,開創數字經濟治理全新路徑。
一個“浙江外賣在線”應用,整合市場監管、公安、人力社保、衛生健康等多個部門職能,實現了從后廚到餐桌、從加工到配送、從線上到線下、從商家到騎手的全鏈條閉環管理。
不止如此,從“浙江消保在線”到“浙江公平在線”,從“浙江知識產權在線”到浙里“反電詐”,一個個數字化應用,直面群眾和企業最迫切的需求,推動監管、保障、服務等機制創新,重塑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和效能。
李占國在發言中,對正在建設的“全域數字法院”寄予極大期待。他說:“匯聚的案件信息成為反映社會動態的重要數據資源,有可能推動法律對社會的調整,由事后救濟和修復轉向事前規訓和塑造。”
數字化、信息化、互聯網、電子商務以及加密數字貨幣的出現,使全世界貿易關系的拓展不再受限。變“治已病”為“防未病”,正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表征之一。
面對數字經濟治理的共同責任,浙江正和世界各地一起,為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不斷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