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雪芳
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語言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藝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密切的關系。而所謂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藝術,就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和審美性原則,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把語文知識和信息正確有效地傳遞給學生的語言技能。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講課不能是一種簡單的灌輸,而應該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真正做到理中蘊情,通情達理。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講課,做到情動于衷,形諸于外,教師還要善于創設情境,以形象為手段,以美育為突破口,以情感為紐帶,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審美創新教育,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應使用規范的普通話傳遞信息,表達感情,使學生體會到漢語的優美、動聽、富有表現力,語言的規范是使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主要保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尤其應當注意課堂語言的純潔性,力求達到清晰、簡潔、嚴謹,避免不規范的語言出現,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教師還要運用啟發性的語言,創設問題的情境去點燃學生的好奇之火,去打開學生思維的門戶,用語言把學生的心點亮。因此教師應把教學內容及其形象融為一體,用形象化的語言去解釋深刻的語文概念,以激發學生的想象。比如:運用恰當生動的比喻、擬人、夸張的語言,使深奧的知識明朗化,用自己淵博的知識教給學生豐富的語文素養,以便引起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也獲得一定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善于察言觀色,洞察學生的心靈,掌握學生的心理,不管是傳授知識,還是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也不管是評價學生,還是批評學生,都要特別注意講究語言藝術。
對學生要以正面鼓勵為主,少批評,多表揚,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任何時間都不能傷害孩子們的自尊心,即使是批評也要充滿鼓勵性。如教師在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學生對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時,教師的一句“你真棒”,會使學生的信心大增。又如當學生的回答與正確答案相去甚遠時,教師不能簡單、粗暴地批評學生,這樣會使學生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這時教師應該親切和藹地對他說:“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與這個問題的正確思路稍有出入,換一個角度想想,或許會有新發現的。”又如:“你真行!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你很聰明,老師真希望每節課都能聽到你的發言。”“雖然這句話讀錯了,但老師和同學們都很佩服你的勇氣,下次努力!”等等。這樣簡簡單單一句評語,會使學生信心大增,特別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學生。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給了學生重新思考的信心。學生只有在寬松、高興,不斷獲得鼓勵的環境之中,思維才能變得活躍,解決問題才會標新立異。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達首先要具有準確、鮮明、風趣、親切的有聲語言;其次是體態語言必須形象、得體、自然;然后,采用規范性、激勵性的課堂教學語言。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還應注意語言的準確性,教師必須做到正確地分析課文的思想性、正確地講解課文中涉及的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不犯科學性的錯誤。我們在解釋詞語時不隨意減少或增加內涵,講話符合邏輯,不犯邏輯性的錯誤。用詞的豐富準確,以及語法的合理靈活等。小學語文教師還應掌握豐富的語匯,特別是一些同義詞,因為同義詞不僅能使語言表達精確嚴密,而且能使語句生動活潑,富于變化。語文教師的語言還應當規范、鮮明、洗練、準確、形象、生動、流暢、合乎邏輯,饒有情趣,寓莊于諧,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語文教師自己有較好的語言基本功和廣闊的求知興趣,才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消除教學中師生的疲勞,改善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的心智活動,促使學生深入鉆研問題,并使課堂氣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亂,嚴而不死。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密切聯系的笑話、故事、游戲、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順口溜、民間諺語、俗語、當地方言、群眾口語、歇后語、古語詞、外來語、術語等均可引入課堂,隨心所欲,調動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從而吸引學生認真聽講。此外,準確的語言也應該是精煉的,教學語言的精煉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直接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錘煉自己的語言,少講或不講多余的話,重復的話,語言精煉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時間的有效利用率,而且能夠培養學生注意聽講的好習慣。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還要有風趣,就是運用各種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發笑的語言、動作與表情,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增強學生求知的快感和啟發學生的智力。有興趣的學習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凡是在滿懷興趣的狀態下所學習的一切,常能迅速掌握,提高學習效率。所以作為一個教師,其課堂語言僅具規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夠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鐘的課,對于生性好動、好奇的小學生來說,可能是一種難耐的“煎熬”。針對這種現象,教師便只有巧妙駕馭好課堂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盡量用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才能使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也變得生動有趣起來,使學生能從原以為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樂趣。教師應當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只有聲情并茂、和諧動聽的語言,學生聽起來才舒服悅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課堂上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使用一些體態語言,而且要自然、得體,富有啟發性,決不能勉強、急促、呆板,更不能做作,雖然有時可以故意夸張一些,但必須適可而止。這樣更能促使他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黑格爾在論及語言和動作的意義時指出:“能把個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現出來的是動作,人的最深刻意義方面只有通過動作才見諸事實,而動作,由于起源于心靈,也只有在心靈性的表現即語言中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清晰和明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體態語言,只有與有聲語言緊密配合、互相補充、形成有機的整體,才有可能達到自然、得體,富有啟發性的要求。因為學生是我們教育的主體,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其學習的內動力,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多為學生制造懸念和創設意境,使學生不單純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解決,這樣就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渴望,使他們融會貫通的掌握知識并發展智力。因此,教師使用激勵性語言,必須飽含激情,十分肯定,句式短促有力。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應當是鮮活的、生動的、具體的、有生命力的。高水平的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而且還能引起學生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