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云,郭 菲,胡麟虹
(1城固縣果業技術指導站 陜西城固 723200; 2城固縣董家營鎮農業綜合服務站 陜西城固 723200)
城固縣地處陜西南部,北靠秦嶺,南依巴山,栽培柑橘已有2000 余年歷史,是我國最北緣柑橘產區。截止到目前,全縣柑橘面積達23 萬畝,產量30萬噸,城固柑橘以其成熟早、品質佳俏銷全國20 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60 多個大中城市,并出口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柑橘已成為城固縣農業生產中最具活力、最受廣大農民歡迎的特色產業。近兩年,柑橘疫霉病在城固產區時有發生,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造成大量落果、欠產減收,果農一年的辛苦大打折扣,對柑橘生產造成很大的影響。現將柑橘疫霉病在城固的發病癥狀、特點及綜合防治措施總結如下,希望能夠幫助果戶們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
柑橘疫霉褐腐病(Citrus brownrot),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又稱柑橘疫霉病、柑橘腳腐病、柑橘褐腐病等(圖1)。

圖1 柑橘疫霉病落果
柑橘疫霉病果實發病時稱為“褐腐病”,俗稱“水傷果”,在果面的任何部位均可形成病斑,初發時病斑近圓形,淺褐色。隨病程的不斷發展,變為褐色水浸狀并迅速蔓延使全果軟腐。在濕潤環境下,病部會長出貼緊果面的白色菌絲,稀疏松軟,形成薄薄的一層,病部質地較實,病健部位邊界清晰,當相對濕度較高時可迅速在果面擴展,主要侵染白色皮層,果肉組織不爛,并散發出酒味,后期表現為水浸狀軟腐,果實很快脫落。帶菌果實在合適的溫濕條件下貯藏時,可迅速侵染,常引起整個貯藏室果實腐爛,危害十分嚴重(圖2、圖3)。

圖2 柑橘疫霉褐腐病病果

圖3 柑橘疫霉褐腐病病果
樹干發病時,稱為“腳腐病”,主要危害柑橘主干的頸、根部,初期為水浸狀紅褐色,后根部樹皮逐漸腐爛并分泌出褐色膠液,有刺鼻的酒糟味。當環境干燥時,病斑裂開,濕潤時,病部快速擴展、皮層開始腐爛向根頸四面擴展。當根頸腐爛至樹干整個根部時,可引起植株大量落葉,嚴重時整株凋萎枯死。有時植株基部樹干、枝條均正常,但下刨根部,發現須根部位皮層腐爛呈紅褐色,并有較強的腥臭味(圖4)。該病還會危害樹干和嫩枝,枝條葉片染病時,起初為深綠色水痕樣斑點,隨后迅速擴展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塊病斑,如開水燙傷,葉片顏色也慢慢變為灰綠色或黑褐色。

圖4 柑橘腳腐病
幼苗期發病常稱為“苗疫病”,植株根部變褐,葉片出現褐色斑點,可造成葉枯死或立枯,病害逐漸向下發展,使幼樹枯死。
(1)柑橘疫霉病病菌由低等真菌誘發,大多在土壤或病組織中越冬,在溫濕度適宜時借雨水飛濺傳播,通過皮孔、傷口、氣孔侵入發生病害。
(2)嫁接砧木不同對疫霉病抗性也有強弱之分,酸橙與枳抗病力較強,紅橘砧木次之,甜橙發病最重。
(3)發病時間:高溫多雨季節和果實成熟期(9月中旬至10 月中下旬)是褐腐病發病高峰;氣溫高、悶熱并暴雨或連續下雨2 天即可發病;2021 年疫霉病主要以果實發病為主,發病時間集中在9 月下旬末期及10 月上旬初期,全縣各柑橘產區均有發生。
(4)樹勢差、密植、不通透的老橘園發病嚴重;果園排水不良、地勢低洼或濕度大的也容易發病。
(5)上色較好、糖分轉換好的豐產果園越成熟發生越嚴重;掛果偏多、果實下垂的果園也易發病,果實以近地面處發病最多,且多從果樹基部及內膛果實開始,接近地面的果實一般最先感染,然后逐漸向上蔓延。
城固地處內陸,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是冬季極地大陸氣團與夏季熱帶海洋氣團交匯的地區。初秋暖氣團開始減弱南下,出現降溫,極易形成低溫連陰雨天氣。2021 年總體屬于雨水偏多的年份,特別是9 月下旬降雨多、光照少,果園內濕度較大,到10 月上旬氣溫突然飆升造成果園內高溫多濕小氣候,此時早熟溫州蜜柑進入成熟期,樹體生長旺盛,有利于細菌孢子萌發危害,從而引發柑橘疫霉病的集中暴發。進入10 月中旬后氣溫降低,不利于細菌孢子萌發,所以后期發病程度較輕。
2021 年之前柑橘疫霉病在城固只有零星發生,果農認為落果在正常可控范圍內,防治按常規經驗還停留在往年基礎上,不重視氣候預測、防治不夠,造成柑橘疫霉病害發生。
老果園栽植過密、整形修剪不合理,導致樹冠郁閉通風透光差,過分追求產量,負載量大使樹勢衰弱,抗逆性下降;地勢低洼或果園排水不良、根系吸收能力差等均易引起柑橘疫霉病的發生。
柑橘疫霉病病菌主要潛伏在病果和土壤中,所以防治主要從橘園管防入手,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防治工作:
新建果園,選擇抗病品種是防治柑橘疫霉病的切實可行措施。選用抗病菌的砧木嫁接苗,如酸橙與枳為砧木的嫁接苗。同時適當抬高嫁接口位置,定植不宜太深。種植時先做好規劃,改良土壤,施足有機肥,有條件的采用脫毒營養壯苗,適當稀植,60~80 株/畝。
柑橘園地應選擇地勢高,方便排灌的地塊,日常合理調整果樹分枝,修剪時注意提高果樹通風透光性;多施有機肥,以增強樹勢和植株抗性;園內挖排水溝,防止積水,地勢低洼的果園,起壟栽植;果園作務時避免主干損傷,及時清除樹盤雜草;合理負載,掛果量較大時可用木棍、竹竿支撐,盡量抬高底部枝條,避免病原孢子借風雨侵染果實。
果實成熟前高溫后多雨是發病關鍵,因此要在9 月中上旬就進行預防。鋪設反光地膜,在提高果實品質的同時降低樹冠內膛濕度,可有效減少病原菌的感染概率。
溫度和濕度對柑橘疫霉褐腐病的暴發影響最大。當溫度在26~31℃,相對濕度在85%以上時可快速蔓延。所以,26~28 ℃加上雨水多即達到防治標準,用藥劑進行預防。
9 月上旬用5%的吡唑醚菌酯1∶1500 倍噴霧或苯醚甲環唑·嘧菌酯1∶3000 噴灑防治,半個月1次。如果使用喹啉銅等銅制劑,8 天左右就要噴1次藥。
針對已發病的果園,病枝、爛果一定要人工收集后帶離園區,并集中銷毀,減少病原真菌,以預防病菌孢子再次通過雨、氣流等擴散到其他健康植株和果實;可使用80%代森錳鋅800 倍液+70%乙磷鋁800 倍液+45%咪鮮胺2000 倍液噴霧,間隔3 天,連噴2 次。
發現樹干基部流膠,柑橘腳腐病發生,及時將病株根基部的土壤挖開,先用消毒后的刀片刮去腐爛皮層及已變色的木質部后,再輕刮病部周圍健全組織0.5~1 厘米,經雙氧水清洗消毒后,再涂抹甲霜靈·錳鋅50 倍液或2%~3%硫酸銅液,或1∶1∶10 波爾多液,或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 倍液或58%甲霜靈。間隔5~7 天連續處理樹干根部2~3 次,對掛果樹腳腐病防治有較好效果。
采果后要徹底清園(代森錳鋅、礦物油等)并深翻曬地,對發病較重的果園可用甲基硫菌靈等對土壤進行處理。同時剪除拖地枝、病枯枝,清園后再噴一次石硫合劑。
果實成熟季節出現雨水多、高溫悶熱時,雨后應及時排澇,以降低園內濕度。如遇秋天持續降雨,雨前雨后均需均勻噴藥,距地面30 厘米以內的果實要重點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