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藝娟 謝玉玲
白芷為傘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的干燥根,白芷味辛,性溫,歸胃、大腸、肺經,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宣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之功效,用于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淵、牙痛、帶下、瘡癰腫痛等癥[1]。白芷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有2000多年的藥用歷史,為中醫臨床常用藥物之一,可用于內科、婦科、外科、五官科等。歷代文獻中關于白芷的記載很多,如《本草綱目》《曰華子本草》《滇南本草》《用藥法象》等。白芷藥用價值極高,除藥用外,還可用于養生、化工等,因而有研究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下文簡稱《中藥成方制劑》)[2]一共20冊,是中藥成方制劑的法定藥物標準,故對其中方劑進行收集和整理,找出明確含有白芷的全部中藥成方制劑,借助中醫傳承輔助平臺進行關聯性分析,探索其組方規律,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
1.1 處方的收集和篩選收集整理《中藥成方制劑》[2]中含有白芷的方劑,共篩選出353首組成中明確含有白芷的方劑。
1.2 處方錄入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 2.5)從《中藥成方制劑》[2]中篩選出明確含有白芷的方劑353首,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與完整性,錄入數據后,由另一個人來復核。
1.3 數據分析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 2.5)統計報表模塊中方劑統計功能進行“中醫主治疾病”“證候”“四氣”“五味”及“歸經”統計分析,通過數據分析模塊中方劑分析功能,進行組方規律分析[3]。
2.1 頻次分析
2.1.1 中醫主治疾病統計353首含有白芷的成方制劑,通過頻次統計得出主治疾病129種,其中較為常用的(頻次≥10)有22種。它的常用主治疾病為痹證、感冒、跌打損傷、頭痛、積滯等,這恰與前面介紹的白芷的功效相吻合。見表1。

表1 含白芷成方制劑中中醫常用主治疾病
2.1.2 證候分析含白芷的353首成方制劑中,分析得出的證候類型有90種,其中較為常用的(頻次≥10)有11種。它的常用證候為風寒濕凝滯筋骨證、傷損筋骨證、瘀滯筋骨證、風邪襲表證等,這恰與前面介紹的白芷的中醫常用主治疾病相吻合,進一步為臨床應用提供依據。見表2。

表2 含白芷成方制劑的常用證候類型
2.1.3 常用藥物頻次分析在含有白芷的353首方劑中,共涉及749味中藥,其中較為常用的(頻次≥70)有24種。從較為常用的藥對來看,白芷常與當歸、川芎、防風、羌活等活血祛風、散寒止痛類中藥配伍使用,治療痹證、感冒、跌打損傷、頭痛等,恰與前面介紹的白芷常用中醫主治疾病,常用證候類型相吻合,進一步為臨床應用提供依據。見表3。

表3 含白芷成方制劑常用藥物頻次
2.1.4 性味歸經統計對含白芷的353首方劑進行四氣、五味、歸經的統計,分析得出溫性、辛味藥物較為常用;主歸肝經、脾經、胃經、肺經等,這恰與白芷的性味歸經相符。見表4。

表4 含白芷的中藥成方制劑的性味歸經頻次
2.2 組方規律分析
2.2.1 整體用藥規律分析對含白芷的中藥成方制劑進行整體用藥規律分析。見圖1。當置信度為0.9,支持度為25%~30%時,白芷常與當歸、川芎、甘草、防風、羌活等配伍使用,此組合可為川芎茶調散加減而成,具有活血祛風散寒、解表止痛的作用,這恰與前面介紹的白芷的常用藥物頻次分析結果相一致,進一步為藥物的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注:a:置信度0.9,支持度30%;b:置信度0.9,支持度25%。圖1 含白芷的中藥成方制劑的整體用藥規律
2.2.2 對中醫主治疾病的用藥規律分析選取3種常見中醫主治疾病(痹證、跌打損傷、鼻炎)進行分析,治療痹證的用藥規律見圖2,當置信度為0.9,支持度為40%~50%時,白芷常與獨活、當歸、川芎、羌活、防風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類中藥同用,此組合可為清上蠲痛湯加減而成,具有活血祛風、通絡止痛的作用;治療跌打損傷的用藥規律見圖3,當置信度為0.9,支持度為40%~50%時,白芷常與乳香、當歸、紅花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類中藥同用,此藥物組合為防風川芎湯加減而成,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作用,可治療跌打損傷、青紫腫痛等;治療鼻炎的用藥規律見圖4,當置信度為0.9,支持度為40%~50%時,白芷常與辛夷、薄荷、蒼耳子等芳香開竅類中藥同用,此藥物組合可為蒼耳子散加減而成,具有芳香清竅、祛風散寒的作用,可治療肺經熱盛的鼻炎。從以上3種疾病的用藥規律分析得出,當置信度一樣,支持度越高,它的核心藥物組合就越明顯,還有白芷與不同的藥物組合在一起,發揮的藥效就不一樣,治療的疾病也不一樣。從而為藥物臨床配伍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注:a:置信度0.9,支持度40%;b:置信度0.9,支持度50%。圖2 治療痹證的用藥規律

注:a:置信度0.9,支持度40%;b:置信度0.9,支持度45%;c:置信度0.9,支持度50%。圖3 治療跌打損傷的用藥規律

注:a:置信度0.9,支持度40%;b:置信度0.9,支持度50%。圖4 治療鼻炎的用藥規律
2.2.3 對主要證候的用藥規律分析查詢含白芷中藥成方制劑治療風寒濕凝滯筋骨證的用藥規律見圖5,當置信度為0.9,支持度為40%~50%時,白芷常與當歸、川芎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類中藥同用,此藥物組合可為國公酒加減而成,具有散風除濕、活血通絡的作用,可用于治療風寒濕凝滯筋骨證。

注:a:置信度0.9,支持度40%;b:置信度0.9,支持度50%。圖5 含白芷中藥成方制劑治療風寒濕凝滯筋骨證的用藥規律
白芷中的主要藥效成分為揮發油和香豆素類、生物堿類、多糖類、黃酮類等,目前針對白芷化學成分的研究多集中在揮發油類和香豆素類,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芷可以作用在機體的多個方面,具有解熱、鎮痛抗炎、抗腫瘤、抑制病原微生物、美白和抗皮膚氧化、調節中樞神經、改善血液流變、降血糖等多種作用[4]。通過對白芷的常用藥對分析得出:白芷可單用,如都梁丸;也可與川芎、細辛、防風等祛風止痛類中藥同用,如川芎茶調散來治療各種疼痛證;白芷還常與川芎、羌活、防風等祛風散寒止痛類中藥同用,如九味羌活湯來治療風寒感冒;白芷可與防風同用,如白芷防風茶通過祛風燥濕來治療皮膚風濕瘙癢。甘寒質潤的甘草同辛溫芳香的白芷同用,既能佐制白芷的燥性,又能增加解毒排膿止痛的功效。如白芷甘草湯現在常用來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和慢性胃炎所致的胃痛,效果良好[5]。《經驗方》上有記載:“白芷、大黃等分,為末,米飲服二錢,可用于治療癰疽、赤腫”。《張仲景五臟論》中云:“當歸有止痛之能,相使還須白芷”,《本草經集注》中言白芷:“當歸為之使,惡旋覆花”,《張仲景五臟論》中的當歸—白芷藥對為李應存教授臨床常用藥對之一,可用于治療頭痛、痛經、坐骨神經痛、產后身痛病、風濕痹痛等病癥,常用量比為當歸∶白芷=1∶1或1∶2[6]。
通過白芷的頻次統計分析與用藥規律分析,得出白芷與不同藥物配伍使用,會發揮不同的功效,治療不同的疾病,故白芷的臨床應用十分廣泛。這可為藥物的臨床配伍提供依據,對藥物的組合研究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白芷主要還是與當歸、川芎、防風、羌活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類中藥搭配使用。含白芷的中藥成方制劑的中醫常用主治疾病、常用的證候類型以及常用藥物頻次的分析結果與白芷的功效相吻合,從而佐證了白芷的臨床應用,并提供了指導作用。數據挖掘分析《中藥成方制劑》[2]中方劑的組方規律,是中醫辨證論治研究的有效方法,展示了在不同疾病治療中藥物的臨床配伍特點,為藥物的臨床應用和新藥開發研究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