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斌
臨床常見慢性、神經障礙疾病為抽動穢語綜合征(TS),是兒童期起病的慢性動作性及發聲性抽動癥,具患病率高、病程長及預后差等特點,據統計,此病在中國兒科中的患病率為0.5%~1%,分析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神經遞質代謝障礙等因素有關,患病后表現為言語障礙、行為障礙、不自主發音及多發性抽動等癥狀,若疾病加重,則引起強迫癥或抑郁癥,影響患兒生長發育,故早期提供對癥治療是關鍵[1]。蔣凌飛[2]證實,目前治療TS疾病以鹽酸硫必利片為主,其為西醫藥,可減輕患兒不適、控制病情,雖有一定效果,但用藥期間易有不良作用,導致患兒有排斥心理、影響用藥依從性及預后效果,未獲得患兒家屬青睞,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選擇林州市人民醫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TS患兒為研究對象,分析溫膽湯加減治療TS患兒的價值匯總。
1.1 一般資料將林州市人民醫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TS患兒納入研究,研討組(30例):男女比例16∶14;年齡6~15歲,平均(9.84±1.58)歲;病程1~3年,平均(2.01±0.34)年。西藥組(30例):男女比例17∶13;年齡7~16歲,平均(9.98±1.62)歲;病程1~2年,平均(1.89±0.17)年。P>0.05可比較。患兒家屬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經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①與《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3]中的診斷標準相符;②疾病某段時間內,有多種運動性抽動或發聲性抽動;③抽動頻率有強有弱;④呈突然、快速及反復的動作或發聲;⑤患兒日常生活功能障礙、喪失社會功能;⑥每日出現抽動癥狀、發病次數頻繁出現;中醫診斷標準:①與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相關指南研究工作報告相符[4],中醫證型為痰火擾神型;②主癥為穢語、喉中發吭,次癥為煩躁口渴、喉中痰鳴、頻發穢語。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與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相符;②入組前2周內未行相關藥物治療;③年齡范圍6~16歲、病程>1年;④有完整資料。排除標準:①心肝腎功能障礙;②伴嚴重原發性疾病;③癲癇肌痙攣發作、藥源性不自主運動;④用藥禁忌證;⑤患有精神疾病;⑥中途轉院。
1.4 方法西藥組(鹽酸硫必利片):6~12歲患兒,單次口服50 mg;鹽酸硫必利片(廠家:天津中新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新制藥廠,國藥準字 H12021228,規格:0.1 g),2次/d;13~16歲患兒,單次服用50~100 mg,3次/d。研討組(溫膽湯加減):涉及中藥有:法半夏、枳實、陳皮、生姜各6 g,竹茹、石菖蒲各12 g,白芍、茯苓及僵蠶各10 g,鉤藤、甘草各3 g。伴便秘難解者,上述中藥材中加入大黃、芒硝;伴明顯肝風、嚴重抽動者,上述中藥材中加入天麻、全蝎及白芍。上述中藥材清水煎煮取汁300 ml,分早晚服用,1劑/d。2組持續用藥時間均為3個月。
1.5 觀察指標中醫證候積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涉及睡眠不安、喉中痰鳴、煩躁口渴及大便秘結,各維度評分范圍0~3分,0分為無,1分為輕度,2分為中度,3分為重度,得分越低越好。抽動嚴重程度:參考耶魯抽動癥整體嚴重程度綜合量表(YGTSS),涉及運動性抽動、發聲性抽動及綜合損傷,量表總分100分,輕度<25分,中度25~50分,重度>50分,得分越低越好。臨床療效:顯效:癥狀消退,YGTSS減分率>90%,生活自理能力較強;有效:癥狀減緩,YGTSS減分率65%~90%,生活自理能力一般;無效:未達上述標準且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不良反應:記錄2組發生食欲不振、頭暈及便稀的例數。

2.1 中醫證候積分用藥前比較2組中醫證候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用藥前比較,用藥后中醫證候積分下降,且研討組低于西藥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續表1 2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抽動嚴重程度用藥前比較2組抽動嚴重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用藥前比較,用藥后YGTSS評分下降,且研討組低于西藥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抽動嚴重程度比較 (分,

續表2 2組患兒抽動嚴重程度比較 (分,
2.3 臨床療效與西藥組比較,研討組總有效率更高(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4 不良反應與西藥組比較,研討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P<0.05)。見表4。

表4 2組患兒不良反應比較 (例,%)
抽動穢語綜合征(TS)為常見兒科病癥,病群體以男童為主,屬于慢性精神障礙性疾病,致病因素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情志失調、窒息及疾病影響等因素有關,患病后表現為行為障礙、言語障礙等臨床癥狀,部分嚴重者還出現不自主發聲情況,引起小兒出現行為問題,嚴重影響其正常發育,故早期提供對癥治療很重要。鹽酸硫必利片為治療TS患兒的西醫藥物,可有效治療疾病、減輕不適程度,可充分發揮療效,但用藥時易引起不良反應,導致其用藥依從性較差,影響疾病轉歸,臨床應用受限,故中醫用藥受到臨床重視。
TS屬中醫學“肝風證”“慢驚風”等范疇,主要發病部位在肝,牽連脾胃,引起患兒激動、興奮及多動任性等表現。分析病機是:小兒因脾胃不足,脾未能正常運化,水濕聚,最終有痰飲形成,隨著時間延長,痰飲逐漸向濕熱轉化,引起脾虛痰聚及肝風內動,繼而有吸鼻子、擠眉弄眼及口角抽動等現象,表示痰引上犯清竅、肝熱脾弱,故臨床需以平肝祛痰、祛風解痙治療為主。有文獻報道,溫膽湯加減用于TS患兒治療中具有可靠性,藥方中茯苓有健脾和胃、寧心安神功效;僵蠶有搜絡行瘀、祛風解痙功效;陳皮、法半夏有燥濕化痰功效;枳實有降氣化痰功效;石菖蒲有醒神益智、豁痰開竅功效;鉤藤有涼肝熄風功效;白芍有斂陰柔肝功效;竹茹有清熱化痰功效;甘草可對所有處方起到調節作用,諸藥聯合可發揮清熱化痰、寧心安神目的[6]。
本研究示:①研討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西藥組(P<0.05),分析:言語障礙、行為障礙為TS患兒典型表現,影響患兒生長發育,故溫膽湯加減治療可減輕不適程度、縮短療程,促進疾病早期恢復,對減輕患兒經濟負擔有積極作用;②研討組YGTSS評分低于西藥組(P<0.05),分析:患兒因運動性抽動或發聲性抽動導致癥狀加重,影響疾病轉歸,故溫膽湯加減治療可控制疾病發作次數及頻率,減緩不適、達到改善預后作用;③研討組較西藥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P<0.05),分析:受個體差異性影響,部分患兒用藥后常有頭暈、便稀等不良作用,影響藥效,提供溫膽湯加減治療與西醫藥比較,更能保證用藥安全,避免發生不良作用、提高患兒用藥依從性;④研討組有效率較西藥組更高(P<0.05),溫膽湯加減治療可達到預期療效、促進病情恢復,具實踐價值。
綜上所述:TS患兒行溫膽湯加減治療可減輕臨床癥狀、控制疾病發作次數,充分發揮療效并縮短療程,為用藥安全提供可靠保證,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