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高平
胸腰椎骨折患者多合并腹膜后血腫,進而導致腹腔神經叢功能異常,且骨折患者需要臥床靜養,會放緩腸蠕動速度,導致便秘等癥狀。便秘會增加腹內壓水平,甚至影響呼吸功能,誘發肺部感染等并發癥[1]。有研究指出,胸腰椎骨折后便秘會延長患者的康復周期,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造成遠期并發癥,需要采取針對性治療。藥物治療是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的基礎療法,可以利用藥物作用加快排便,但其不良反應明顯,具有藥物依賴性。基于此,臨床建議采取中醫特色療法[2]。為此,本研究選取66例胸腰椎骨折后便秘患者,用于分析卯時穴位按摩+摩腹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0月—2021年10月間入院治療的胸腰椎骨折后便秘患者66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A組33例,男患者∶女患者為14∶19;年齡為32~71歲,平均(44.52±2.04)歲;病程為3~9 d,平均(5.15±0.45)d。B組33例,男患者∶女患者為15∶18;年齡為33~70歲,平均(44.45±2.01)歲;病程為2~9 d,平均(5.20±0.41)d。經假設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經核磁共振或是CT等診斷為胸腰椎骨折;伴有明顯的便秘與腹脹癥狀;排便的次數顯著性減少,每周不足2次,每次排便超15 min,即使便出,仍有便意;排便十分費力,較難自主排出;需要借助藥物等輔助方法排便;意識清晰;資料比較完整。排除標準:骨折前伴有習慣性便秘;胃腸功能不全;合并惡性腫瘤或者其他器質性病變;存在治療禁忌證;合并精神類障礙;難以全程參與研究。
1.3 方法B組選擇常規治療,使用開塞露納肛或者口服緩瀉劑,告知患者多食新鮮蔬果,每日多飲水等。A組選擇卯時穴位按摩+摩腹治療:①卯時穴位按摩:每日卯時要求患者飲用250 ml溫開水,開展穴位按摩治療。對患者的手陽明大腸經各穴進行按摩,取陽溪、合谷、三間、二間、商陽,起始于陽溪,終于商陽,按摩力度從輕至重,以出現痛感和酸麻感為宜,每側每次進行10 min按摩,每日按摩1次。②摩腹:要求患者在治療床上保持仰臥位,操作者雙手疊加放置在腹部,以順時針方向對腹部進行環形、節律性按摩,動作需流暢,力度適中,每次按摩3~5 min,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以上療法以7 d作為一個療程,治療1~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①排便時間與次數:統計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和5 d內排便次數等指標。②便秘癥狀:治療前后利用便秘評分量表(CCS)予以評價,包括排便頻率、排便不盡感、每次排便耗時、排便費力度、排便輔助方法、每日排便時未排出次數、病程、腹痛/腹脹8個維度,每個維度0~4分,滿分32分,便秘癥狀與分數正相關。③糞便性狀:測評的量表選用糞便性狀評價表,分型細化成:Ⅰ型(記錄分值1分),硬塊狀的糞便,但是塊狀間能拆解;Ⅱ型(記錄分值2分),同樣是塊狀的糞便,但硬度劣于Ⅰ型;Ⅲ型(記錄分值3分),干腸樣的,塊狀的糞便;Ⅳ型(記錄分值4分),軟腸狀的,同為塊狀的糞便;Ⅴ型(記錄分值5分),比較軟的糞便;Ⅵ型(記錄分值6分),泥狀便;Ⅶ型(記錄分值7分),水樣便。④生活質量:治療前后利用世衛組織-生存質量測定表測評,含環境影響、生理因素、社會關系、心理狀態領域,每項100分,生活質量與分數正相關。⑤復發率:測定治療3個時間點的復發情況。⑥并發癥:測定直腸炎幾率、肛裂幾率以及痔瘡幾率,隨訪周期6個月。⑦治療滿意度:利用自制調查問卷測評,含治療操作規范性、治療前合理解釋、及時溝通、排便緩解度等,每項25分,滿意度與分數正相關。
1.5 療效判斷標準基本治愈:按摩與常規療法2 d便可自行排便,而且排便費力感改善,糞便較軟;顯著見效:以上療法2 d便可自行排便,排便費力感比較明顯,糞便偏硬;初見療效:治療2 d內排便,糞便先干后軟,排便時通暢度較差;未見療效:治療2 d內未排便,癥狀無變化。
1.6 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經由SPSS 23.0軟件完成,計量資料經t值對比與檢驗,計數資料經χ2值對比與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有效率比較A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出B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有效率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排便時間與次數比較A組患者排便時間更短,排便次數更多(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排便時間與次數比較 (例,
2.3 2組患者便秘癥狀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的便秘癥狀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后,A組患者癥狀評分低于B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便秘癥狀評分比較 (分,

續表3 2組患者便秘癥狀評分比較 (分,
2.4 2組患者糞便性狀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糞便性狀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后,A組患者的糞便性狀評分高于B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糞便性狀評分比較 (分,
2.5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治療前,組間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后,A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B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2.6 2組患者復發率比較隨訪1個月、3個月、6個月,A組患者復發率低于B組(P<0.05)。見表6。

表6 2組患者復發率比較 (例,%)
2.7 2組患者并發癥率比較隨訪6個月,A組患者并發癥率低于B組(P<0.05)。見表7。

表7 2組患者并發癥率比較 (例,%)
2.8 2組患者治療滿意度評分比較A組患者治療滿意度評分均高出B組(P<0.05)。見表8。

表8 2組患者治療滿意度評分比較 (分,
胸腰椎骨折是頻發性的骨科疾病,其創傷性較大,在脊柱損傷中的發病率最高。該病的病因多是間接暴力,患者表現為胸腰椎后凸畸形、椎體疼痛等,可能導致脊髓損傷,嚴重者會出現癱瘓情況[3,4]。胸腰椎骨折經過保守治療后需要臥床超過2個月,而臥床會造成多種并發癥,如便秘和腹脹等,這會影響到患者的疾病康復效率。由于該病患者的椎體受傷程度比較明顯,因此可能合并腹膜后血腫表現,進而導致胃腸道蠕動放緩,誘發便秘癥狀[5]。即使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手術操作會損傷腹膜神經功能,減慢神經傳導速度,甚至使傳導停滯,也會增加便秘風險。為緩解術后早期痛感,患者需要臥床休息,活動受限、水分攝入量不足和進食量減少等因素均會導致便秘[6]。此外,部分患者對于床上排便的適應能力較差,會延長糞便在腸道內的滯留時間,使糞便內的水分被腸道吸收,進而出現大便干結和排便困難表現。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的常規療法是開塞露納肛、緩瀉劑口服和飲食指導等,雖然可以改善便秘癥狀,但具有藥物不良反應,整體療效一般[7]。
中醫認為,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的病因是陰陽氣血不足與體質虛弱等,患者骨折后久臥病床,運動量減少,使氣機不暢,腑氣郁滯,傳導失衡,長此以往會出現糟粕內停,難以下行或是下行不暢等情況,進而導致便秘[8]。骨折后氣虛陽衰,抗病能力下降,使大腸傳導能力減弱,而陽虛會影響腸道功能,造成陰寒內結以及便下無力等表現,進而延長排便時間,誘發便秘[9]。簡言之,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的病機是腑氣閉塞,邪滯大腸,且腸失溫潤,下行無力,最終造成大腸傳導功能障礙。中醫學的子午流注圖認為,人體經脈(12條)與每日12時辰一一對應,即子午流注圖關聯于人體生物鐘[10]。由于每日時辰呈現交替循環規律,所以不同時辰的人體經脈也呈現興衰交替特點。在此理論下,患者的生活習慣需要與自然規律相符,可在每日清晨5點至7點,即卯時進行取穴按摩治療,該時辰的手陽明大腸經十分旺盛,可以加快糞便排出[11]。卯時飲用溫開水的作用是沖洗腸道,使腸道快速蠕動。此時按摩二間穴、合谷穴、商陽穴等穴位能夠調節氣血,增強臟腑功能和舒經活絡,進而加快腸道內部的血液循環,緩解排便困難等表現[12]。加用摩腹可以通利經絡,溫養臟腑,恢復臟腑功能,同時可以增加腸道蠕動頻率,加快糞便的排出速度。此外,摩腹能防止糞便內有害物質被腸道大量吸收,進而預防嚴重并發癥。以上2種方法聯合使用可以增強按摩功效,符合人體生物學特征,對于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的改善性更強[13]。與此同時,可以告知患者每日晨起時堅持排便,多次作出排便動作,形成規律性排便習慣,也可每日練習腹肌舒縮或上肢擴胸運動,活動關節和肌肉,進而加快腸道蠕動。日常生活中需要緩慢進食,防止腹脹,禁止食用飲料或產氣食物,禁食油炸與辛辣類食物,可多食蜂蜜與紅棗等健脾食物[14]。
結果顯示:總有效率,A組統計值更高,排便時間,A組時間統計值更小,排便次數更少,治療7d后,A組患者的便秘癥狀評分更低,而且糞便性狀的統計分值高,生活質量的統計分值高,A組患者在隨訪期間的復發率更低,隨訪6個月,A組患者的并發癥率更低,對于治療相關滿意度的分值更高,P<0.05。說明卯時穴位按摩+摩腹能夠增強療效,緩解胸腰椎骨折后的便秘癥狀,縮短排便時間,改善糞便性狀,且能減少便秘復發或并發癥等情況,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獲得患者的高度滿意。原因是以上治療方法屬于純中醫療法,根據子午流注理論和便秘病機開展治療操作,可以促進腸胃蠕動,軟化糞便,進而緩解便秘癥狀[15]。此外,該療法的成本較低,治療可行性高,起效速度較快,患者在治療2 d內可排便,因此對于治療工作的滿意度高,能夠提升其生活質量[16]。
綜上,卯時穴位按摩+摩腹可以廣泛性用于胸腰椎骨折后便秘治療,不僅可以減輕便秘癥狀,恢復正常排便頻率,且能減少便秘復發,抑制相關并發癥,具有較佳的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