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明 王艷鋒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種臨床上的常見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是腰痛時常伴下肢放射性痛,嚴重的患者可能同時出現局部下肢麻木感,常反復急劇發作,嚴重影響此病患者基本工作和日常生活質量[1]。本研究主要采用辨經取穴結合樞經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并深入觀察其臨床療效,具體研究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0月—2021年6月岳陽市中醫醫院收治的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2組在辨經取穴治療的基礎上,治療組采用樞經推拿的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普通推拿的治療方法。治療組男女比例18∶12;平均年齡(44.50±8.52)歲;平均病程(4.22±2.0)年。對照組男女比例16∶14;平均年齡(43.94±9.24)歲;平均病程(3.45±3.0)年。在性別、病程、年齡及辨經歸屬方面,2組患者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診斷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針灸治療學》[3]中LDH的標準;腰部有慢性勞損或受過外傷、感受過寒濕;常發于重體力或長期坐位工作者;腰部肌肉僵硬,活動度減小,病變椎體旁有壓痛;腰痛伴下肢放射痛,增大腹壓時疼痛加劇;下肢受累神經經過處感覺增強或麻木,拉塞格征陽性,髕反射減弱,拇趾背伸肌力減弱;X線攝片檢查:脊柱側彎,腰椎生理曲度變直或消失,椎體邊緣出現骨贅。CT及MRI顯示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和部位。
1.3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者;年齡28~66歲;腰椎間盤突出物前后徑在5 mm以內,VAS評分在8分以下;自愿且簽署知情同意書;2周內未注射或口服消炎鎮痛藥或營養神經藥;適合保守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腰椎功能失穩、結核、腫瘤或骨折者;馬尾神經損傷者;或伴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或傳染病者;懷孕婦女;腰部皮膚不完整者;皮膚不耐受艾灸或推拿者;有LDH手術史者;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精神病患者。
1.5 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辨經取穴結合樞經推拿的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辨經取穴結合普通推拿的治療。
辨經針刺取穴:主要選取腰夾脊(位于病變的脊椎體,雙側)、患側腰陽關、環跳、阿是穴為針刺主穴,足太陽經型選取膀胱經上的委中、承筋、飛揚、仆參,足少陽經型則選取膽經上的陽陵泉、中瀆、陽輔為循經配穴。醫者隨后使用碘伏對于需要進行針刺的穴位附近進行消毒(取安迪牌無菌針灸針,規格:0.30 mm×50 mm 及0.30 mm×75 mm,批號:YZB/黔0017.2009)進行針刺。針刺后患者出現酸麻脹感,以經氣傳感為佳,通過調整環跳穴針刺方向及深度,使其產生電脈沖沿神經傳導。足太陽型以小腿腓腸肌出現節律性跳動,踝關節節律性跖屈為得氣;足少陽型以小腿腓骨長肌出現節律性跳動,踝關節節律性向外側擺動或背伸為得氣[4],留針時間半小時。
樞經推拿:患者取俯臥位,醫者在其腰部兩側膀胱經及督脈先用雙手疊掌輕輕按揉2 min,然后換用拇指推法輕推腰部兩側膀胱經10 min,接著用法作用于腰部兩側膀胱經10 min,配合下肢后伸。對足少陽膽經及足少陰腎經在下肢循行的部位施以法5 min,接著搓、拿大腿和小腿5 min,對足少陽膽經的環跳、殷門和陽陵泉,足少陰腎經的陰谷、筑賓和復溜按揉5 min,然后對其腰椎進行拔伸,最后醫者對其腰椎左右斜扳各1次。
2組均治療2個療程,每個療程10 d。
1.6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及治療前、后腰椎疼痛癥狀[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JOA)]評分[5]。①疼痛評估:根據直觀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定治療前后疼痛改善情況,分別記錄2組治療前治療后的評分并進行對比。②臨床癥狀評估參照日本骨科協會制定的腰椎疾患評分標準(JOA)比較2組組內治療前后及組間治療前后的評分,包括主癥(疼痛、麻木、步行能力),體征(壓痛、放射痛、拉塞格試驗、感覺障礙、肌力、髕反射),日常活動能力(起身、站立、彎腰、行走、提舉重物、長時間站立),膀胱功能。
1.7 療效判定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痊愈:無疼痛、腰椎活動度正常;顯效:疼痛及腰椎活動度明顯好轉;有效:疼痛較前減輕、活動度較前稍改善;無效:癥狀無好轉。臨床總有效率為痊愈、顯效及有效患者之和在總體患者中所占比例。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2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腰椎疼痛癥狀評分比較治療組治療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JO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VAS及JOA 評分比較 (分,
一方面由于腰椎間盤退變,另一方面再加上外力、勞損等原因引起腰椎間盤突出,常表現為腰腿痛等癥狀[6]。《靈樞·經脈》:“脊痛腰似折……喘如裂”。《醫林改錯》:“……腰疼、腿疼……總名曰痹癥”。腰為腎之府,腎主骨生髓,腎精不足,便會出現腰痛、膝軟、足跟痛等癥,故腎虛為腰痛發病的根本原因,而寒邪、濕邪、風邪侵犯人體、外傷瘀血、勞累等,亦為本病的發病原因[7],多種因素下導致氣血不行,血瘀脈阻或脈失充盈,不能濡養肌表,導致腰腿部疼痛,出現感覺異常等癥狀。現代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機制,主要與機械力學學說、免疫炎癥學說、基質降解酶學說有關[8]。通過緩解椎間盤壓迫或者改善神經根炎癥反應,可改善腰腿痛等癥狀。
樞經推拿是源于經典,發展于現代的一種新理念[9]。依據《黃帝內經》中的“開闔樞”理論,古代醫家將“開、闔、樞”與“門”的轉動形式——“開啟、閉合、轉動”聯想在一起。“樞”跟門的轉軸作用相似,能夠轉樞人一身的陰和陽。“足少陽膽經”“足少陰腎經”構成了樞經的一部分,是樞轉氣機的關鍵[10]。樞經推拿在傳統推拿的基礎上,結合“樞經學說”,強調“和”法。開合全身氣血陰陽,通暢氣機的關鍵就在于疏通樞經。足少陽膽經作為三陽之樞,少陽氣厥,則易導致機關不利。樞經推拿主要通過在以督脈、膽經及腎經為主的經絡穴位上用、按、揉等手法推拿,疏通經絡,達到樞轉氣機,疏通氣血的作用來緩解肌肉緊張痙攣狀態,推拿部位主要為下肢外側及內側后緣,而腰椎間盤突出癥中坐骨神經痛也常表現在這些部位。研究表明樞經推拿可產生一系列生物物理變化,如減少中間炎癥因子的釋放、促進代謝廢物排泄等,興奮或者抑制某組織器官的作用,從而起到陰陽平衡作用,使人體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11]。有研究表明樞經推拿對于促進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患肢腓總神經及脛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優于普通推拿[12]。
從臨床實踐來看,推拿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療法,也是患者樂意接受的方法,然而仍存在許多患者通過普通推拿治療效果不理想的問題。王艷鋒教授根據此病臨床特點,將其類型分為足太陽和足少陽經型,以小腿后側疼痛麻木為主辨為足太陽經型,以小腿外側的疼痛或麻木為主辨為足少陽經型。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結合辨經取穴疏通不通之經絡,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環跳穴為足太陽及足少陽兩經之會,能治療兩經所過之疾病,故選取環跳穴為主要穴位,針刺后患者出現酸麻脹感,以經氣傳感為佳,通過調整環跳穴針刺方向及深度,結合電針,使其產生電脈沖沿神經傳導,具有明顯的鎮痛效果,并且可以促進神經修復[13,14]。然后再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樞經推拿,疏通經絡,達到樞轉氣機,疏通氣血的作用來緩解肌肉緊張痙攣狀態[15,16]。本研究采用辨經取穴結合樞經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VAS、JOA 評分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治療后VAS評分比較,治療組疼痛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治療后JOA評分量表比較,治療組下肢麻木情況及日常活動能力改善優于對照組。
在《靈樞·刺節真邪》中載有:“六經調者,謂之不病”,故氣機和暢則百病皆安,推拿對于抵御病邪,預防治療疾病,疏通經氣有著極為重要的功效。辨經取穴結合樞經推拿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上,療效確切,可有效緩解下肢麻木及疼痛等癥狀,安全性高,成本低廉,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