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勝洋
周圍性面癱,是因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以口角向一側歪斜、眼瞼閉合不全為主[1,2]。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20~60歲多見[3],無明顯的季節性。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學習及社會交往[4]。臨床報道[5,6],70%~80%的患者經及時治療可恢復,20%~30%患者在治療后仍遺留有后遺癥狀,表現為面部表情肌運動功能障礙、面肌痙攣抽搐、倒錯等。由于其病因病理尚未明確,目前無特異有效的治療方法[7],但針灸治療此病效果肯定,無不良反應[8,9]。臨床針灸治療時,部分患者由于此病影響外觀,而中止工作狀態,有每日針刺2次的訴求,為觀察不同間隔時間針灸對此病療效差異的影響,對62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分別每日針刺1次和每日針刺2次。對比治療結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平頂山市新華區人民醫院就診的周圍性面癱患者62例,采用SPSS 20.0軟件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治療1組(每日針刺1次)和治療2組(每日針刺2次)。2組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神經病學》[10]中周圍性面癱的診斷標準:患側額紋消失或變淺,不能做蹙額、皺眉,眼裂擴大,不能閉目或者閉目不全;閉目時患側眼球白色鞏膜外露;患者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健側;鼓氣時漏氣;淚液不能正常吸收而外溢。中醫診斷標準:參照《針灸學》[11]中“面癱”辨證要點。有面部受涼史,或繼發于感冒之后;一側面部肌肉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健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后疼痛,舌淡或紅,脈浮緊。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在20~70歲;③病程<30 d;④能堅持針刺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中樞性面癱;③病程>30 d;④正在使用其他方法治療;⑤婦女哺乳期或妊娠期,合并嚴重心腦和凝血障礙等疾病。
1.4 治療方法針刺操作:取穴雙側合谷、患側地倉、患側頰車、患側顴髎、水溝、承漿。患者取仰臥位,所選穴位常規消毒后,合谷、頰車、承漿選用0.30 mm×25 mm毫針垂直皮膚進針5~15 mm;水溝0.30 mm×25 mm毫針向上斜刺5 mm;地倉、顴髎選用0.30 mm×50 mm毫針沿皮膚向頰車穴橫刺25~40 mm。針刺具體深度以得氣為宜,行針得氣后留針30 min。艾灸操作:分別將2根艾條一端點燃后,將2根艾條并攏,對準患側面部,以頰車穴為中心進行溫和灸,約10~15 min以面部潮紅、汗出為度。治療時間:治療1組,每日針刺1次;治療2組,每日上午下午分別針刺1次,共2次。2組均連續針刺6 d為一個療程,連續針刺2個療程,療程間歇休息1 d。
1.5 改良Sunnybrook評分系統分級記分量表Sunnybrook評分系統分級記分量表將面部表情肌從靜態、動態、聯帶運動分別評分,最后得分=隨意運動分-(靜態分+聯動分),得分范圍為 0~100 分,分值越高,面神經功能改善越佳。改良Sunnybrook評分系統分級記分量表是在上述基礎上,將患側功能狀況分為 6 級,Ⅰ級為正常(>85 分),Ⅱ級為輕度功能障礙(>70分,<85分),Ⅲ級為中度功能障礙(>55分,<70分),Ⅳ級為較嚴重功能障礙(>40分,<55分),Ⅴ級為嚴重功能障礙(>25分,<40分),Ⅵ級為完全麻痹(<25分)。
1.6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14]。臨床治愈:面部表情正常,額紋對稱,眼瞼正常閉合,口角無歪斜;顯效:面部表情基本正常,額紋基本對稱,眼瞼閉合不嚴,口角略歪斜;有效:面部表情有改善但額紋不對稱,眼裂閉合時仍有縫隙,談笑時口角略歪斜明顯;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呈進行性加重。總有效率 =(臨床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臨床治愈率 =臨床治愈例數/總例數×100%。

2.1 改良Sunnybrook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改良Sunnybrook評分均升高,且治療2組高于治療1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改良Sunnybrook評分比較 (分,
2.2 臨床療效總有效率治療1組為93.5%,治療2組為96.8%,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治愈率治療1組為48.4%;治療2組為67.7%,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從經脈而言,此病為足陽明經、筋之變,《靈樞·經脈》言“胃足陽明之脈……是主血所生病者……口”,指出胃足陽明之脈病變有“口”;《靈樞·經筋》曰:“足之陽明……筋急則口目為僻……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則急引頰移口”。說明足陽明經筋病變后有“卒口僻”“目不合”“急引頰移口”的表現。針刺取穴遠近配穴法,根據“腧穴所在,主治所在”[15],近端取地倉、頰車、顴髎、水溝、承漿穴疏調局部經氣;“面口合谷收”,遠端取合谷。病屬“外實內虛”,病位面部絡脈。病在表,據《靈樞·官針》記載,針刺手法宜輕,局部采用淺刺、橫刺;針刺后采用溫和灸,艾條燃燒可以釋放紅外光譜[16],施灸部位腧穴穴位可以吸收燃燒艾條釋放的紅外輻射,從而起到通經活絡,理氣祛寒的作用[17]。報道認為,針灸可以加速面部的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改善受傷的面神經有利于面癱患者的康復[18,19]。
對于此病治療具體針刺間隔時間,目前沒有明確的規定。采取日二刺,符合《黃帝內經》中關于針刺間隔時間的記載。《靈樞·始終》關于手足三陽經病變時,對針刺間隔時間有詳細記載,其中對于陽明經病變,明確指出足陽明病變“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可以采取每日針刺2次。有報道認為,若疾病早期或急性病,正氣盛而能正邪相爭者,針刺間隔宜短,可一日兩刺[20]。本試驗設計2組,治療1組采取每日針刺1次,治療2組采取每日針刺2次,于分別治療前后對觀察指標評分對比。結果,治療1組與治療2組在治療后,Sunnybrook評分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組間對比P<0.05,說明2組治療后對于癥狀在改善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治療2組優于治療1組;臨床療效對比,總有效率P>0.05,臨床治愈率P<0.05,說明2組治療后均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臨床治愈方面治療2組優于治療1組。
由上述結果可知,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如果患者時間允許可以采取每日針刺2次,盡快緩解此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