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鶯
周圍性面癱是指腦干面神經核及其周圍神經損害產生的面肌癱瘓,其主要臨床表現是一側面部上下部表情肌全部麻痹,從上到下額紋變淺,眼輪匝肌閉合不全以及口角歪斜等,少數患者可伴有味覺喪失、唾液減少,患者乳突部疼痛[1]。臨床調查顯示,約50%的周圍性面癱是特發性神經面癱[2],剩余患者則是因腦梗死、腫瘤、外傷等原因導致的周圍性面癱。此病屬于急性病,嚴重者影響日常生活質量,因此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痛苦[3]。臨床上治療周圍性面癱的原則是減輕面部水腫,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4]。目前,臨床采取針灸治療效果明顯,經過多種方法對比,牽正穴溫針灸對周圍性面癱具有明顯優勢[5]。本研究選取邳州市中醫院收治的8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采用常規治療和牽正穴溫針灸法進行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邳州市中醫院收治的周圍性面癱患者80例,不限性別,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齡20~55歲,平均(36.56±2.32)歲;病程1~3 d,平均(2.03±0.14)d。觀察組中女性16例,男性24例;年齡21~58歲,平均(37.84±2.08)歲;病程1~5 d,平均(2.98±0.25) d。2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為周圍性面癱者;②患者病程在5 d以內者;③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研究內容,且自愿加入研究者;④臨床資料完整者。
1.3 排除標準①處于妊娠期或孕早期者;②對本次研究中所用藥物過敏者;③伴有嚴重精神障礙者。
1.4 方法對照組:采用西藥口服藥物聯合針灸進行治療。強的松又稱潑尼松(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批準H33021207,規格5 mg/片),常用劑型為白色片劑。每次5~10 mg(1~2片),每日10~60 mg(2~12片),必要時酌量增減藥量,7 d為一個療程,服用4個療程。同時服用神經營養藥物甲鈷胺片,主要成分維生素B12(深圳市中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320,規格0.5 mg/片),每日0.5~2.0 mg(1~4片)或隔日1.0~4.0 mg(2~8)片,分次服用,7 d為一個療程,服用4個療程,給予針灸治療,針刺患側陽白、攢竹、顴髎、下關、地倉、水溝,對側合谷;電針加陽白、下關、顴髎、地倉,用斷續波,留針30 min,每日1次,7 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每個療程之間相隔3 d。觀察組:采用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聯合牽正穴溫針灸。牽正穴位于人體面部,耳垂前0.5~1寸處的壓痛點處,給針方式直刺進針,取約1.5 cm長的艾條固定到針柄端,點燃,在艾條燃燒過程中防止燙傷患者皮膚,待其燃燒結束,取下艾灸針,避免出血,囑咐患者棉簽按壓。針灸每日1次,7 d為一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每個療程之間相隔3 d。
1.5 觀察指標①2組患者面神經麻痹程度分級采用hb分級法對患者患側面癱嚴重程度進行分級,總共分6級,I級正常(100分);II級輕度障礙(75分以上);III級中度障礙(75~50分);IV級較嚴重障礙(50~25分);V級嚴重障礙(25分以下未至0分);VI級完全麻痹(0分)。②療效評級。痊愈:臨床癥狀消失,患者恢復面部神經功能,評分100分;顯效:雙側額紋基本對稱,眼閉欠合實,皺眉月顯無力,鼓腮時口角不漏風,笑時可見口角略不對稱,評分75分以上;好轉:經治療后臨床癥狀由IV~VI級改善,評分75~50分;無效:經治療后仍停留在IV級以上,評分50分以下。③2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2.1 面神經麻痹程度治療后,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各級面癱比例為I級18∶25;II級8∶11;III級5∶3;IV級7∶1;V級2∶0。綜合得出對照組患者面神經麻痹較嚴重。見表1。

表1 2組周圍性面癱患者面神經麻痹程度比較 (例,%)
2.2 療效治療4個療程后,觀察組患者取得顯著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周圍性面癱患者療效比較 (例,%)
2.3 不良反應經對比,2組患者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周圍性面癱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例,%)
面癱俗稱“口眼歪斜”[6],是以顏面表情肌群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臨床常見病,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7,8]。中樞性面癱是面神經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損引起,周圍性面癱是面神經核或面神經核以下部分受損引起[9,10]。西醫認為此病是因受寒、病毒感染和神經功能不穩等局部神經營養血管痙攣,導致面神經缺血水腫,其治療原則是采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類藥物、抗病毒藥物以及神經營養類藥物來減輕水腫,改善血液循環[11,12]。但這2種治療方法均有不足。在中醫上來說,周圍性面癱是由于病邪阻滯經絡,主要涉及太陽經和足陽明經,因此中醫的治療原則是祛病邪,舒經絡[13]。
目前采取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已經取得明顯效果,但針灸的入針以及處方各有不同,因此,采取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來解決患者疾病顯得尤為重要[14,15]。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牽正穴溫針灸治療效果顯著。針灸療法首見于《黃帝內經》,《靈樞·經筋》篇指出:“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噼,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右方”。“右方”系指:“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口面部是手足陽明經的分區,并且主太陽的經筋過于目上,足陽明的經筋在目下。口眼歪斜是經脈瘀滯、風邪導致。因此可用針灸舒經活絡,祛風調氣。牽正穴屬于經外奇穴,是治療面癱的重要穴位,在面頰部,耳垂前方0.5寸,與耳中點相平處,在咬肌中,淺層有耳大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頰支、下頜神經咬肌支和咬肌動脈分布。有祛風清熱、通經活絡的功效。牽正穴溫針灸采用穴位、針灸相互作用治療周圍性面癱,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將艾條的溫熱通過針灸延送至面部神經,刺激面部神經功能恢復。因此牽正穴溫針灸可以改善水腫,舒經活絡,恢復患者面神經功能。
綜上所述,牽正穴溫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改善患者面神經麻痹程度,減輕面部水腫,促進患者康復,可以在臨床中廣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