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帥
(新疆大學體育教學研究部 新疆烏魯木齊 850000)
長期以來,中國足球在世界各類賽事中的表現低迷,球隊水平不穩定。由于球員培訓機制、足球文化氛圍、教育體制等多方面的因素,青少年足球人數相對較少,足球人口比例不高,我國足球運動后備人才的供給不持續,足球競技人才面臨斷層,足球改革勢在必行。大力發展校園足球是足球改革中非常基礎,也是至關重要的舉措,2009 年是國家開始大力發展校園足球的元年。2009 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頒發《關于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號召各省市抓緊發展校園足球活動,并在44 個城市進行了試點,隨后出臺了《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實施方案》,該方案成為我國校園足球全面推廣的標志性文件。2018 年,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試點縣(區)創建(2018—2025)和2018 年“滿天星”訓練營遴選工作的通知》,計劃到2025年再創建3 萬所左右特色學校及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試點縣(區)。
在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數量快速增多的過程中,其教學質量是否真正提升,目前并沒有統一的認識,且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在建設過程中面臨發展困境,缺乏梳理與分析。鑒于此,該文分析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發展現狀與困境及對策,在此基礎上結合國內外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發展經驗,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期促進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也給其他省市發展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提供參考,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與較強的實踐意義。
該文以足球改革視閾下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的現狀、困境及策略為研究對象。截至2021 年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共356 所,為提升研究的精準性,對這356 所學校按類型進行分類,劃分為小學、初中、高中及中職四類,并對各類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數量及分布進行分析。
該文采取文獻梳理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數理分析法等方法,對不同層次與類型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面臨的發展困境進行剖析,找出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困境及化解策略。
1.2.1 文獻梳理法
利用同濟大學圖書館的電子文獻資源,對中文文獻與外文文獻進行梳理。在中文文獻方面,從中國知網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超星數據庫等平臺,對相關中文文獻進行梳理與總結。在外文文獻方面,從中國知網外文數據庫、圖書館外文數據庫(如Web of Knowledge 平臺、IEEE/ IET 電子圖書館、SAGE回溯期刊數據庫、ProQuest 學位論文全文庫等)搜索外文文獻。
1.2.2 專家訪談法
為從主觀層面與客觀層面把握當前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存在的問題,該文訪談問卷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通過走訪上海市靜安區、徐匯區、普陀區、崇明區、楊浦區、閔行區、長寧區、奉賢區等區域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對23所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體育組組長進行了訪談,同時訪談了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14名專家。
1.2.3 問卷調查法
為全面梳理當前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面臨的困境,采用隨機的方式,分別向180名足球教練員發放《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的研究調查問卷》,向290名學生發放《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研究調查問卷》。調查問卷采取當面發放、當面收回的形式,教練問卷回收179 份,有效答卷177 份,回收率為99.44%,有效率為98.88%;學生問卷回收287 份,有效答卷287份,回收率為98.97%,有效率為100%。
1.2.4 數理分析法
采取SPSS 20.0、VISO、Excel等軟件,對調研數據進行整理,從而達到數據有效性的論證(信效度檢驗)與數據可視化的呈現,有效地提升了研究的科學性、精準性、嚴謹性。首先,對該研究的信效度進行檢驗,采用SPSS 20.0 的Pearson 相關分析;其次,對調研問卷進行統計學描述及分析;最后,對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發展困境與策略的數據支撐點進行卡方檢驗。
2.1.1 校園足球功能價值及開展概況的研究綜述
Norikazu等人研究認為,青少年足球運動會改善青少年的體質,并能夠顯著提升青少年的反應能力,且校園足球參訓隊員的骨齡成熟度會高于普通學生。這說明校園足球的開展非常必要,政府、學校及社區應該進一步強化對校園足球的支持力度。Hunter研究了英國校園足球發展歷史,發現英國校園足球約3.3 萬所,小學占50%,只有低年級足球運動員數量足夠多,才能真正確保高年級校園足球的參訓人數。
2.1.2 校園足球訓練技巧及狀態提升的研究綜述
Kontos 研究認為,校園足球雖然增加了青少年身體受傷的風險,但也會提升學生感知風險、承擔風險的能力,在校園足球發展的過程中青少年男女的安全風險存在區別,應進一步改善校園醫療狀況,以期提升校園足球的訓練效果,滿足高層級校園足球的人才儲備需求。Mitojima 等研究發現,在校園足球的訓練中,青少年如果訓練不當,容易造成腰痛,具體癥狀如下肢肌肉緊張和髖脊柱不協調,因此在具體的實踐中要注重訓練密度、強度的把握,要注意不同年齡段身體訓練強度的邊界,科學訓練,提高校園足球的競技水平。
2.2.1 校園足球發展現狀的研究綜述
李衛東等人運用調研法與文獻綜述法,對全國校園足球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校園足球的發展區域差異極大,中西部地區由于經費的欠缺,校園足球軟硬件設施不足,并且面臨著學校與家長不夠重視、學校足球活動不足、校園足球管理體制效率不高等問題。王軍等人運用實地考察法對校園足球的現狀進行調查,發現當前校園足球發展中男子足球在資源上遠遠優于女子足球,應重視女子足球的發展。
2.2.2 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方面的研究綜述
李靜等人研究認為,國家對校園足球發展的推動,帶動了高校體育學科與體育教育的發展,尤其是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建設強化了足球運動在體育學科與文化知識教學中的地位,推動了高校體育教學的整體發展。王軍運用案例法對哈爾濱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進行研究,分析了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教學模式、評價體系、效果反饋情況,認為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管理在校園足球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而管理的水平取決于學校管理層對校園足球的認識,因此要注重對校園足球觀念的引導與宣傳。
2.2.3 校園足球發展對策方面的研究綜述
邱林研究認為,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發展必須革新體制,要實現現代化教學管理,不僅要革新理念,還要更新基礎設施和軟件設施,如師資、足球運動訓練環境等。唐冬連通過文獻綜述法與經驗總結法對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發展現狀進行了概括,研究發現,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的效率不高,原因在于認識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必須進一步進行優化。任婷建議加強校園足球研究的理論基礎,擴寬研究視域,增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合作。孫偉研究認為,應以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原則為出發點,自成體系、相互支撐,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與校園足球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完善青少年足球競賽體系與運動員的保障政策,大力培養足球體育教師和教練員。
足球改革視閾下,校園特色學校建設理念與校園足球目標錯位是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首要困境,這造成了上海市校園足球日趨競技化、精英化。在對學校體育組組長的調研訪談中,有17個學校的體育組組長認為校園足球一般性足球訓練活動與校園足球競賽開展不平衡,占73.91%;有6個學校的體育組組長認為二者平衡或者比較平衡,占26.09%。在對專家的調研訪談中,有12個訪談專家認為校園足球一般性足球訓練活動與校園足球競賽開展不平衡,占85.71%;有2個訪談專家認為二者平衡或者比較平衡,占14.29%。
從調研訪談的結果來看,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過程中,特別重視競賽成績,因為競賽的成績影響學校的直接利益。當提及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建設理念,有95%以上的訪談者認為要推動足球運動普及,培育足球運動人才,提升足球人口,提高足球運動競技水平等,但在提及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目標時,90%以上的訪談者明確表示要在聯賽、杯賽及相關比賽中拿到名次,為學校爭光。
足球改革視閾下,學校教學評價機制與校園足球建設發展脫鉤是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的制度困境,這造成教育主體積極性不高(見表1)。在教育部大力推動下,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高度重視校園足球改革的落地實施,會同市體育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文廣局等單位成立上海市青少年校園足球領導小組,統籌推動全市校園足球改革與發展,推動了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建設。

表1 班主任對學生參加足球隊或足球競賽活動的態度
足球改革視閾下,足球特色學校優質的足球教練資源異常稀缺是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的核心問題,這造成了上海市校園足球教學缺乏實效性。足球教練是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是決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能否真正具有足球特色的重要因素。
從表2可以看到,在177名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足球教練中,45 歲以下的教練的數量最多,占68%,其中人數最多的年齡段為31~45 歲;30 歲以下為52 人,占29%;31~45 歲為69 人,占39%;46~54 歲為36 人,占21%;55 歲以上為20 人,占11%。由此可知,在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過程中,足球教練的年齡結構還算合理,但仍存在優化的空間。

表2 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足球教練的基本情況(n=177)
足球改革視閾下,四橫四縱賽事體系資源匹配欠佳,足球教育活動與賽事發展不平衡,是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全面發展面臨的障礙。如前所述,基于教育部對發展校園足球的具體要求,上海市校園足球目前形成了以小學足球賽事、初中足球賽事、高中足球賽事以及大學足球賽事組成的“四橫”校園足球賽事體系和以假期業余足球比賽、以學校為單位的上海市校園足球聯盟聯賽、以區(縣)為單位的校園足球杯賽以及具有較高競技水平的全國性乃至國際級校園足球賽事組成的“四縱”體系。但“四橫四縱”賽事體系資源匹配欠佳,足球教育活動與賽事發展不平衡。從該研究的調研數據來看,有112名足球教練認為當前校園足球的賽事體系對學生的覆蓋度低,校園足球的開展沒有普遍化,校園足球競賽體系亟待改善;有43 名足球教練認為覆蓋完全不足,僅有4 名足球教練認為覆蓋全面(見圖1)。

圖1 足球教練對于校園足球競賽對學生的覆蓋度評價統計
如表3所示,在學校體育組組長訪談中,校園足球課程的落實并不樂觀,在23位訪談者中,僅1人認為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校園足球課程落實非常理想,占4.35%;有3 人認為理想,占13.04%;有5 人認為比較理想,占21.74%;有13 人認為不理想,占56.52%;有1 人認為非常不理想,占4.35%。

表3 學校體育組組長訪談中校園足球課程的落實情況(n=23)
如圖2 所示,在專家訪談調研中,有6 位認為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最緊迫的工作是明確定位,占42.86%;有2 人認為加大投入最緊迫,占14.29%;有4人認為最緊迫的工作是凝聚共識,占28.57%;有1人認為最緊迫的工作是加強考核,占7.14%;有1 人認為最緊迫的工作是加大宣傳,占7.14%。

圖2 專家訪談調研中上海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最緊迫的工作分析
因此,足球改革視閾下,明確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定位是推動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跨越發展的基礎策略,其主要目標是凝聚校園足球教育共識,減少各教育主體對校園足球活動的偏見,減少校園足球改革的阻力。
在專家訪談的調研中,面對當前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足球教練不足的問題,14 位訪談專家對于如何快速解決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的師資不足問題,發表了看法,如表4所示。

表4 專家訪談中解決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教練不足的措施調研(n=14)
由此可見,在足球改革視閾下,堅持內部培育與外部引進的策略是推動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跨越發展的核心策略,其主要目標是加速構建足球教練隊伍,有效提升校園足球的教學水平,既能獲得教師、家長及學生的理解,也能真正達到發展校園足球的目標。
從對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體育組組長訪談中發現(見圖3),在23 位訪談者中,有8 位訪談者認為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應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的實際開展校園足球活動,占34.78%;有7位訪談者認為應該加強對校園足球活動開展的監督,占30.43%;有5位訪談者認為應提升足球教練及相關人員的待遇,占21.74%;有2位訪談者認為應該加大宣傳,占8.70%;有1位訪談者認為應該優化設施,占4.35%。

圖3 學校體育組組長訪談調研中優化保障環節的措施
在對學校體育組組長與專家訪談調研數據的分析中發現(見表5),23位學校體育組組長中,有13位認為應該加強足球教練的培訓,占56.52%;有4位認為應該加強考核,占17.39%;有3 位認為應提高激勵,占13.04%;有2 位認為應引進人才,占8.70%;有1 位認為應優化設施,占4.35%。

表5 學校體育組組長與專家訪談中提升足球教練隊伍教學水平的措施
加強對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體育教師開展校園足球專項訓練,逐步補齊校園足球專項教練稀缺情況。目前,我國的教練員等級證書起點依然較高,不僅要求考核者有足球專業背景,還涉及帶高層次專業隊的技術考核。以上海校園足球聯盟為平臺載體,設立上海校園足球教練員職級評定體系,推行退役運動員注冊制,加大對退役足球運動員的培訓,幫助退役運動員學會足球教育等知識。
如圖4所示,在對足球教練的調研問卷中發現,177位訪談者中,有85位訪談者認為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的最大優勢是校園足球聯盟,占48.03%;有31 位訪談者認為是經濟發達,占17.51%;有14 位訪談者認為上海足球教練人才多,占7.91%;有26位訪談者認為是上海市校園足球的配套條件好,占14.69%;有21位訪談者認為是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教學理念先進,占11.86%。

圖4 足球教練調研問卷中上海市校園足球發展的最大優勢(n=177)
由此可知,足球改革視閾下,要加速推動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實現跨越發展,必須優化競賽體系的資源配置,實現“四橫四縱”校園足球比賽協調發展,真正實現校園足球知識的普及,校園足球人口的擴大。
足球改革視閾下,上海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發展困境可以從內部與外部兩個層面來分析。從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的內部層面來看,校園特色學校建設理念與校園足球目標錯位,學校教學評價機制與校園足球建設發展脫鉤,足球特色學校優質的足球教練資源異常稀缺,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資源投入及保障機制欠缺,這些問題造成了上海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在開展校園足球活動中日趨競技化,教育主體積極性不高,足球教學實效性欠佳,校園足球發展不平衡。從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的外部情況來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管理主體不明,家長對校園足球的價值認識錯位,校園足球教練人才培育體系缺位,“四橫四縱”賽事體系資源匹配欠佳。同時,上海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在建設的過程中出現政府部門對校園足球的支持不足,受教育主體校園足球的參與度低,優質校園足球教練供求嚴重失衡、足球教育活動與賽事發展不平衡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