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茜
(湖北中醫藥大學 湖北武漢 430065)
2014 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身體健康是推動國人全面發展的必然條件,是經濟社會進步的基礎。《綱要》明確了體育運動對構建健康中國的功能,指出要采取“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強化體醫融合和非醫學健康干預,鼓勵重點人群體育鍛煉”等方法,來提升全民身體素質,促使國家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務管理新模式,以破除廣大群眾對健康中國內涵的傳統認知。而隨著2020 年新冠疫情的全面暴發,全國人民的健康遭受到了嚴重威脅,延緩了健康中國戰略的進程。在新冠疫情暴發初期,鐘南山院士親臨武漢與中醫專家張伯禮院士等共同研制出了一系列預防及治療疾病的方案。中醫和中藥在治療新冠肺炎過程中的突出貢獻,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在疫情肆虐期間,體質好的人抵抗力明顯高于體質差的人,死亡率明顯降低。這一發現大大喚醒了人民的健康意識,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不再僅僅局限于“治已病”,更加注重日常保健養生,與中醫“治未病”思想不謀而合。健康理念也慢慢向重運動、重預防的趨勢發展。
隨著疫情時代的來臨,社會對醫療服務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對醫學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將體育運動和醫學知識有效結合起來,真正實現體醫融合,培養出順應時代發展的新一代復合型、服務型人才,是當前醫學院校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體醫融合,即體育和醫療的融合,是把科學運動方式、現代醫學技能運用于人類的科學體育鍛煉、疾病防治、疾病診斷及康復工作中的一項全民健身促進手段。通過使用科學合理的運動方式,結合醫學知識,發揮科學運動方式對身體的促進作用,增強體魄,以實現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傳統醫藥中的“治未病”“動靜融合”“天人合一”等基本理念正是體醫融合理想的完整演繹和集中展現。體醫融合的宗旨在于推動全民身心的全方位和諧發展,是人類慢性病防范、護理和健康教育的主要內涵,也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
18—19 世紀,全球醫學界的研究重心主要聚焦于疾病防治和健康促進方面,而運動處方則在歐洲的醫療理論與實踐中占有主要地位。2001 年,日本政府通過了有關健康運動指導員技能審定機關確認的規定,積極倡導體醫結合的健康管理模式。2007 年底,全美醫療會和運動醫學會共同明確提出“Exercise is Medicine(運動是良醫)”的概念,將體醫融合理念推上了頂峰。國外的體醫結合以社會服務為導向。
我國體醫融合較國外發展雖晚,但政策的頒布與理念的形成,對體醫融合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全國體醫融合教育主要依托于醫療學校與體育院校的教育,各大醫學類學校和體育專業院校也對相應學科提供了不同的教學內容,包括運動康復、康復護理、健康管理等專業。
中醫學是我國古代人民在同疫病做抗爭的過程中,經過漫長醫學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逐步形成的傳統醫學理論體系。中醫整體觀念認為,機體的生物運動是人體在內外條件的影響下,由于各種因素作用所保持的動態的相對協調的運動。而身體健康則是指體內陰陽保持相對均衡的情況,如果平衡紊亂,則會出現器質性或功能性的病變。中醫以陰陽五行為主要學說依據,通過針灸、推拿、按摩、拔罐、食療等治療方法,讓身體獲得陰陽和諧與健康。這些獨具特色的治療及保健方法,都是我國古代民間醫生利用他們的聰明才智,歷經數代總結形成的,其豐富的治療方法和靈活多變的治療手段,正符合了人體生理及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也是我國獨有的飽含特色的醫學思想及實踐理論。
2018 年,世界衛生組織第一次正式把中醫藥納入醫學綱要中,是世界衛生組織對中醫學為人類健康作出貢獻的肯定。只有傳承和保持中醫特色,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中醫優勢與價值。
中醫特色的體醫融合是將傳統中醫療法與民族傳統體育相結合,形成更為有效的預防疾病、治療疾病、促進全民健康的新模式。
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更多的人正面臨著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性病)的問題,并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大部分老年人普遍罹患至少1種慢性疾病,而慢性疾病也是全世界的主要身體健康威脅之一。各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的患病率也大幅增加。但國內外眾多研究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的。中醫學“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起源于中國兩千多年前中醫理論的奠基作品《黃帝內經》,其核心便是防止疫病的出現與發展,以及防患于未然。這一思想正是衛生界預防為主戰略思想最早的雛形。其中,依據藥食同源的中藥特色學說,可研制與開發具有延緩老化、調節免疫力、抗疲勞等各種養生保健功能的健康食品,達到陰陽調和,延年益壽的目的。由我國古代著名中醫大家華佗創編的五禽戲,就是早期具有中醫特色的體醫結合實例。而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八段錦、易筋經等古代武術項目,成為當時人們強身健體的主要鍛煉方式。甚至許多中醫大家都是太極拳高手,將陰陽學說融會貫通于太極中,達到強健體魄、養生保健的目的。2016年,國務院將傳統運動項目太極拳、健身氣功等作為重點推廣項目。疫情時期,武漢方艙衛生院醫護人員經常帶著新冠肺炎患者練習太極拳等傳統武術項目。同時,大多數院校也把太極拳、養生功法等視為疫情階段的必修課,傳統運動項目增強體質、防治慢性疾病的功效獲得了普遍認同。中醫學和民族傳統運動,二者的核心理念都是通過增強人體自身力量,實現對慢性病的防治功效。用中醫知識體系,科學指導體育鍛煉,可以有效避免運動不當造成的機體損傷,提高鍛煉效果,增加鍛煉興趣,促進終身運動習慣的養成,加快全民健身及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
2016 年10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有關加快體育運動養生休閑產業發展的引導若干意見》指出,推進體醫融合,強化科學健身引導,積極參與推進涵蓋全生活周期的體育保健業務,進一步發展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充分發揮中醫在體育療養等領域方面的重要特色功能。運動與健康是促進健康快速發展的共同力量,沒有體育運動手段的身體健康與盲目體育運動一樣是有危害的。
康復醫療中所要克服的最常見問題就是運動功能障礙,所以運動治療已經成為康復療法的核心治療手法。運動療法是利用特定的鍛煉方法(主動或被動運動),使病人達到身體全部或局部運動功能、感覺功能完全康復的訓練方法。
中醫對慢性病的防治,大多采取中藥和非藥物療法。非藥物療法,如拔罐、膏藥、刮痧、火療、藥浴、針灸等。其中,針灸療法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與創舉,通過對人體體表部位的刺激,實現整體調節,療效顯著,應用領域相當廣闊。中醫療法的特點在于毒副作用小,可以極大緩解患者的病痛并治療疾病,標本兼治。
現如今,各大醫院康復科在治療常見的頸椎病、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等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病癥時,都將中醫療法與運動療法相結合,說明二者相結合的療效得到了臨床的肯定,既避免了西醫手術治療帶來的痛苦以及醫療成本的增加,又能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加快康復進程,這也是中醫特色體醫融合最重要的價值。
社會各界對體醫融合促進人類健康的服務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在不斷上升,而高等醫學院校的主要目標就是為社會各界培育更多的服務型醫療工作者。因此,高等醫學院校必須以培育體醫融合的服務型人才為目標,努力培育把醫療基本理論和體育運動技術應用到醫學衛生、健康服務機構、醫護等社會工作崗位的,德智育體美全面發展的高層次服務型人才。通過確立以醫學理論為基礎,運動技術干預為指導的教育宗旨,在培養廣大醫學生牢固掌握所學醫學專業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培養能將醫學理論專業知識與運動技術發揮到醫學衛生保健、健康服務機構、醫護等工作崗位上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服務型人才。
中醫院校的大學生從進校伊始就學習了一系列傳統養生功法、健身氣功等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而這些項目是國務院在2016年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重點推廣項目。利用學校高等教育的普及面廣,參與群體多,教學系統性強和開展形式靈活多樣等優勢,進一步完善醫學院校的培養模式。在新課程體系中,將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同根同源的傳統中醫教育作為主要內容,并引入“針灸學”“推拿學”“中醫藥骨傷學”“中醫藥康復學”“《黃帝內經》養生概論”“李時珍醫藥選讀”等中醫特色課程,形成中醫特色鮮明的教學體系,對常見的體育運動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使中醫院校大學生掌握必備的中醫養生、運動康復等知識,在傳承傳統體育和中醫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體醫融合意識,并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知識體系,利用中醫院校得天獨厚的優勢,打造具有中醫特色的體醫融合模式。
以使學習者系統地了解中醫與運動科學的基礎理論,熟練運用針灸、推拿等中醫技術以及中醫保健、科學運動的具體方法,并使其具備實施能力為目的,培養具備現代健康理念和良好的職業素養,掌握健康服務與管理的知識和技能,能在醫療機構、社區健康服務機構、健康體檢機構、健康教育機構、健康管理企業、健身俱樂部(會所)、政府衛生部門及學校等單位從事健康監測與評估、健康教育、運動健康促進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將理論知識課和實踐課程結合,利用中醫學的特色理論課程,為學員提供體醫融合所需的專業知識基礎;利用實踐課,在培養運動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并培養體醫融合專業技能與學科素養,實現教學目標、課程和教學過程一體化。在基礎課程上,增加專業課程模塊。
5.2.1 衛生事業管理模塊
該模塊主要包括“社會醫學”“預防醫學”“衛生事業管理”“衛生信息管理”“醫院信息化項目管理”等課程,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傳授衛生事業管理的基本知識、方法與技能,幫助學生樹立大健康觀念。
5.2.2 健康管理模塊
該模塊主要包括“民族傳統保健體育學”“健康服務與管理概論”“運動心理學”“健康評估”“身體運動功能訓練”“運動處方”“醫療保險學”“運動營養學”“運動損傷與醫務監督”“中醫健康狀態學”“社區康復學”“中醫食療學”等專業課程,旨在讓學生熟悉健康服務與管理的相關理論與實踐活動,掌握為個體、群體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務的基本技能。
5.3.1 知識結構要求
熟練掌握醫學、體育學和管理學等健康服務與管理的基礎知識;掌握運動健康促進以及健康監測與評估的專業知識和實務;掌握運動處方相關知識,學會制訂運動營養計劃;了解我國關于健康服務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3.2 能力結構要求
重點培養學生在運動與健康科學領域分析問題、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健康監測與健康風險評估健康的技能;培養學生制訂運動健康促進指導計劃和運動健康促進實施的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中醫養生學、營養學、心理學等領域的健康管理干預技能。掌握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獻檢索、數據統計分析的基本知識和實際操作方法,具備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第一,多種教學方法聯用,廣泛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參與式和案例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提高學生用體醫結合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課件、視頻、教學軟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法,創造有利條件,靈活采用翻轉課堂、慕課等形式,指導學生自主規劃、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建立批判性思維模式和創新意識。
第三,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密切互動,主動獲取學生學習狀況信息,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體醫融合教育,既是對醫學生的體質健康教育,也是醫學生的專業業務教育,能夠促進運動康復、健康管理等運動醫學學科的發展。
體醫融合的主旨就是實現全國人民身體健康的全方位和諧健康發展,既順應了當前我國以全體公民身體健康作為強國戰略的發展目標,也表明了體醫融合已然成為中國全體公民健康事業和世界人民保健領域的一個新發展趨勢。同時,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轉型,社會對于體醫融合促進健康的服務型人才需求迅速增加。大學生作為健康中國的主力軍,高校體育教學是提升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強健體魄,養成正確體育鍛煉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醫學院校的運動教學必須與時俱進,主動應對醫學院校培養形式的變化,通過強化以臨床為基礎,運動干預為指導的教育模式,使醫學生在牢固掌握所學醫學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具有現代衛生觀念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培養熟練掌握和應用現代醫學理論與體育運動技術,并具備健康監測與評估、健康教育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