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晶 王千慧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 100083)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精神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談及民族精神,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登山精神作為新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從宏觀視域看,登山精神包含了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祖國至上的愛國主義情感,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從微觀思辨看,它包含了不畏艱險的奮斗精神,頑強拼搏的實干精神,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勇攀高峰的進取精神,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和永不放棄的拼搏精神等。其本質上,是一種放之各行各業皆準的攀登精神。登山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在長期艱苦奮斗的實踐中培育、凝練、發展起來,不僅成為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成為整個民族自強不息、闊步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在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登山精神作為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為高校體育課程提供了寶貴的思政資源。將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中,既能夠豐富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發揮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育人實效,也有利于傳承與發揚登山精神,彰顯登山精神的時代價值。
該文從登山精神的豐富內涵出發,聚焦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深入探究推進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以期深化對登山精神思政價值的理性認識,發揮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提升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教育實效,同時也助力于傳承與發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
登山精神在一代代登山人的繼承和發揚下,隨著時代的發展依然能散發出歷久彌新的耀眼光芒,其中蘊含著愛國主義、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勇攀高峰等豐富的內涵。
登山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引領登山者前行的最高精神。在中國登山史上,我國登山健兒多次為國攀登,踐行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精神。1960年5月25日凌晨4時20分,中國登山隊員王富洲、貢布、屈銀華克服千難萬險,為國攀登,完成了人類首次從珠穆朗瑪峰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偉大壯舉,創造了世界登山史上的奇跡。1975 年,中國登山隊再次為國攀登,從北坡登頂珠峰,成功測量珠峰高度。2008 年,中國登山隊成功讓北京奧運圣火在世界最高峰上傳遞,創造了奧林匹克運動史上的壯舉,實現了中國人在申辦北京奧運會時的莊嚴承諾,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責任與擔當。2020 年,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球肆虐的背景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又一次登上珠峰,勝利完成了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登頂行動,在特殊時期凝聚起全國人民的精神力量,展現了國家實力與大國擔當。一代代登山人堅持著祖國至上、為國爭光、祖國榮譽高于一切、祖國在我心中的偉大愛國主義信念,一次次站在世界之巔,讓五星紅旗飄揚在世界之巔。60余年孕育的登山精神飽含了中國登山人用實際行動詮釋的愛國主義精神。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危難局面,一方面,國內社會經濟發展陷入了艱難困苦的處境;另一方面,國外與蘇聯聯合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合作計劃失敗。在重重困難與挑戰的情況下,中國登山隊員毅然做出了從北坡獨立攀登珠峰的決定,并最終實現成功問鼎珠峰之巔,展示了中國人無高不可攀,無堅不可摧的精神和骨氣,為當時處在困境中的祖國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中國登山隊員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越艱險越向前,克服千難萬險,突破重重障礙,挑戰人類極限,登頂“連鳥都無法飛過”的世界最高峰,充分彰顯了中國人不怕艱難險阻,敢于挑戰,有能力應對挑戰,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這也激發了中華兒女在面對挑戰和困難時的昂揚斗志和無所畏懼的勇氣。中國登山隊登頂珠峰,是不畏艱險、勇于挑戰、敢為人先等奮斗精神的最好詮釋。
中國登山隊員在艱苦卓絕的登山過程中,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努力,在遭遇極端惡劣天氣,氧氣缺乏,身體凍傷的情況下,始終抱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必勝決心,堅持著“哪怕只剩一個人也要完成任務”的信念,發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的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成功登頂世界最高峰,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人頑強不屈的堅韌品格。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賀龍曾說:“在登山隊的英雄當中,有不顧高山缺氧的危險和身體極度疲勞,堅持不渝爬上頂峰的王富洲、貢布、屈銀華;有身先士卒、歷盡艱辛破冰前進的登山隊隊長史占春;有讓隊友踩著雙肩越過絕壁,把寶貴氧氣留給同志的劉連滿;還有無數往返奔波于冰山險川之間,為了勝利登上珠穆朗瑪峰而貢獻一切力量的英雄。這種無比高尚的共產主義思想和風格,是我們偉大時代的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榜樣!”
人心齊,泰山移。登山精神離不開團隊協作、相互扶持的集體主義精神。登山隊員不是為了擊敗對手,而是向著頂峰勇往直前,為一個共同目標精誠團結,無私合作,共同奮斗。在遇到困難險阻時,發揮團隊的力量和智慧。人梯精神就是團結協作的碩果,老一輩登山家用它搭建了通往勝利彼岸的橋梁。在登山過程中,登山隊員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集體主義精神,詮釋了登山精神中所蘊含的團隊協作的內涵,升華了人生價值。登山精神中所蘊含的團隊協作和集體主義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各行各業面對困難與挑戰時的重要法寶。
不止如此,對于國際社會來說,當今世界是一個整體,各國在發展過程中經濟貿易相互關聯,彼此融合,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要推動國家的發展,就要與其他國家積極合作,建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新秩序。但當前各國形勢動蕩,國與國之間的發展矛盾不斷,國家之間的良好合作面臨挑戰。在當前形勢下,傳承登山精神,呼吁團結協作,有利于與國內外不同群體間建立良好的關系。
勇于攀登,是一種追求,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精神。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擔當有為的中國登山隊一次次刷新世界登山史的新紀錄,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不斷向上、勇攀高峰的中國精神。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勇于攀登,需要有奮發向上,為國攀登的胸懷,有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擔當,有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的境界。我國登山隊員以勇攀高峰的精神,在全社會呈現出歷久彌堅的精神引領,激勵廣大人民為祖國建設奮勇拼搏,勇攀高峰。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各行各業的攀登者,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一路劈波斬浪,斗志昂揚,實現神舟飛天、嫦娥探月、蛟龍入水、海上鉆探、高鐵飛馳、天河運轉等驕人成績,獲得累累碩果,他們勇攀科技的高峰、勇攀航天的高峰,在時代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回看中華民族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何嘗不是在踐行勇攀高峰的精神,戰勝重重困難,攀登上一座座高山,終于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躋身世界經濟強國的前列,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入新時代,要繼續發揚登山精神,勇攀新高,以攀登者的姿態再創佳績。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這體現了新時代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視,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育人質量的重大舉措。在此背景下,深入挖掘體育本身所蘊含的獨特的思政資源,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體育課程的有機融合,體育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充分發揮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成為高校體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及《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的指導意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集體主義精神,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促進大學生享受運動樂趣,提升身體素質,增強體質健康,幫助大學生在運動中錘煉意志,健全人格。這恰與登山精神所體現出的豐富內涵和價值導向不謀而合。登山精神是高校體育課程的重要思政資源,60 年來孕育的登山精神正是中國人民踐行祖國至上的愛國主義精神,不畏艱險的奮斗精神,頑強拼搏的實干精神,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勇攀高峰的進取精神的縮影。深刻理解并分析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價值意蘊,是推進新時代登山精神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重要基石和前提條件。
愛國主義是登山精神的核心,也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培育大學生的重要精神品質之一。中國高校培養的是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立志為祖國建設奮斗終身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這也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和重要任務。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正處于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價值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在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滲透下,思想不成熟的大學生,容易出現國家認同感差和愛國主義思想弱化等問題,培養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勢在必行。登山精神主要針對大學生的愛國情懷進行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切實擔負中華民族復興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重任,這使得將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教育意義更為突出,也反映出大學生登山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愛國主義思想是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能夠確保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走上正確的前進方向,實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
意志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現象,是人主觀能動性的集中表現,對人的心理健康,人格形成和發展,事業成功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登山精神中所蘊含的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為高校體育課程提供了鮮活的思政元素。在為國攀登的征程中,哪怕困難重重,也要迎難而上。登山隊員面對巍峨的高山,毫不退縮,勇闖生命的禁區,克服艱難險阻,敢于攀登;面對狂風暴雪,不言放棄,以堅韌頑強的毅力,百折不撓的剛強,奮力拼搏。成功把中國的印記刻在了珠峰之巔,用生命鑄就了登山精神中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可貴品質。
將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培育大學生不畏艱難險阻的勇氣、頑強不屈的堅韌品質、奮發有為的拼搏精神,可以有效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體育錘煉意志的要求,提升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育人實效。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國家未來的希望,錘煉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大學生勇于面對挑戰,敢于戰勝一切困難,形成堅韌不拔、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意志,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適應未來環境的各種變化,應對各種挑戰,適應未來職業發展的要求,而且還能促使大學生切實承擔起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踐行者的重任,達成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大學生胸懷“使命在肩,奮斗有我”的殷切期望。
登山過程中展現的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是新時代指導中華兒女凝心聚力、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我國登山隊員在實現成功問鼎珠峰的過程中,離不開隊友的保護與支持,離不開隊員的無私奉獻與攜手合作,生動詮釋了唯有同心聚力,方能奮進致遠。
在團結奮進的過程中,登山隊員自覺將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精誠團結,眾志成城,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全力以赴向著共同的目標奮進,充分展現了以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為重的集體主義精神。在登山過程中,劉連滿為實現集體的攀登目標,甘為人梯支撐隊友,最終耗盡體力,無法再繼續前進,停在距離珠峰最后200多米的地方。夏伯渝在1975年中國隊第二次攀登珠峰突擊頂峰的途中,就將自己的睡袋分給了隊友,使得自己凍傷截肢。老一輩登山者用鮮血和生命展現了團結協作的精神,發揚了集體主義精神。登山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了生動體現。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了新的時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團結協作以及集體主義精神培育的重點對象。登山隊員團結奮斗、以集體利益為重的光輝歷史就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提升大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培育集體主義精神的寶貴思政資源。將登山精神通過豐富拓展、內化吸收等方式和途徑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有助于開展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育工作,實現大學生團結協作能力的提升。
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堅實的底氣、最強大的動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可以為中華兒女持續注入生命力和創造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在體育強國戰略中,弘揚中華體育精神也是重要任務之一。
登山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代表性的中華體育精神之一。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征程中,大大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心,可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登山精神所承載的祖國至上的愛國主義精神,不畏艱險的奮斗精神,頑強拼搏的實干精神,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勇攀高峰的進取精神,在各行業都呈現出歷久彌堅的精神引領作用。此外,登山精神所傳遞的價值觀念,不僅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而且建構了文化自信的中國路徑。一個文化孱弱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缺乏文化認同的國家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必然陷入混亂和衰敗。如今的中華民族正處于全球化、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交融加劇的時代,越是全球化,越是走向世界,就越需要堅持民族文化的根性和本位,越需要一個民族在文化上的自覺和自信,越需要精神上的強健和團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中華民族精神標識,堅定文化自信。大學生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思想立場關系到國家未來的前途命運。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政治立場,強化他們的國家認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使命。
因此,將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可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引導大學生發揚和踐行登山精神,筑牢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也可以強化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提升民族自尊,堅定文化自信。
將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思政課程,須從提升教師培育能力,建強主力軍;設計課程培育內容,創新主戰場;擴展教學培育手段,點亮主渠道3個方面入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體育教師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主力軍,負責組織和落實“立德樹人”的重任,在順利開展體育課程思政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體育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能力直接關系到高校體育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推動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只有充分激發體育教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體育教師開展體育思政課程育人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引導體育教師深刻把握登山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價值意蘊,將登山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培育大學生的登山精神作為鑄魂育人,強健體魄的一項工程,才能將推進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思政課程落到實處。
提升教師的培育能力,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加強對高校體育教師思想政治素質的培訓,提升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讓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求教師深入理解登山精神的內涵,認識培育登山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了解登山精神的價值,帶頭示范登山精神的外化表現。高校體育教師在全面推進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只有教師自身領會了登山精神,才能更好地傳授給學生,提升學生對登山精神的學習和理解效果。第二,教師深入挖掘登山精神中的思政元素是推進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思政課程的前提。在教學前應收集關于登山精神的故事素材和鮮活的生活實例,建立案例庫,講好中國登山故事。通過這些故事的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將登山精神融入體育課程教學和日常體育鍛煉中,提升培育登山精神的現實意義。第三,組建體育課程教師、登山家及思政教師協同育人團隊,與不同領域人員形成聯動,發揮育人合力,更好地實現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教育實效。
課程是體育課程思政實施的基礎,也是教育目標能得以實現的重要載體。將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各門體育課程的主戰場優勢,將登山精神與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將登山精神的實質與內涵滲透到各門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環節中,創新課程這一主戰場,是推進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的有效路徑。
首先,對于登山精神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可以在體育健康理論課中介紹體質健康部分內容時,融合登山的歷史,強調體質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國民體質健康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時代,愛國情懷的呈現方式有所不同。老一輩登山者用熱血、青春和生命鑄就愛國品質,他們登上了世界最高峰,昭示中國人的力量,捍衛了祖國的領土主權。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提升體質健康,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將個人的身心健康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為實現中國夢、體育強國夢作出自己的貢獻,也是彰顯愛國主義的一種方式。另外,還可以通過觀看登山視頻或《攀登者》電影,以歷史事件再現的方式,讓學生感受為國登頂,寸土必爭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愛國主義精神、為什么要熱愛自己的國家以及如何去踐行愛國主義精神等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思政課程,在大學生群體中厚植愛國主義精神,發揮高校體育課程的價值導向作用,增強大學生的國家情懷,提升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是高校體育思政課程的應有之義。
其次,對于登山精神中展現的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等優秀意志品質,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的各個項目教學內容中都可以融入。例如,在足球、籃球、排球和田徑等體育課的教學比賽和體育測試活動中,可以結合登山精神中不畏艱險的勇氣精神,鼓勵大學生在教學比賽中勇于面對強勁對手,敢于挑戰;結合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讓大學生在教學活動和比賽中培養同心聚力、攜手合作的能力,體會共創佳績的感受;結合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引導大學生在球類比賽和田徑跑步測試中,發揮頑強不屈、奮力拼搏、永不放棄的堅強意志品質。
最后,對于登山精神中勇攀高峰的進取精神,可以結合攀巖課程進行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體會登山者克服千難萬險,憑借堅韌的毅力,勇敢攀向更高的頂峰。還可以結合體育技術的學習和運動水平的提高進行教育,動作技術掌握的過程、運動水平和成績提高的過程都是跨過一道道坎,克服重重障礙,翻越一座座高山,不斷攀登進步的過程。此外,高校體育課程是公共必修課,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雖然未來職業方向不同,但勇攀高峰的精神可以體現在各行各業的發展中,如對于科研者來說,勇攀科研的高峰;對于航天工作者來說,勇攀航天的高峰;對于地質工作者來說,也要上高原,攀高峰;對于文藝工作者來說,勇攀文藝的高峰。不僅如此,對于個人而言,勇攀高峰也可以適用于大學生個人夢想的發展和實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是攀登者,在心中都有一座夢想的珠穆朗瑪峰,人生的成長就是不斷攀登的過程,接受各種挑戰,攀登上夢想的頂峰。
多元化教學手段在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的推進和落實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可以豐富教學實踐,增加課程的趣味性,提升學生對登山精神的學習興趣,讓大學生主動接受登山精神的熏陶;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擴大登山精神在大學生思想培育中的影響力,營造登山精神的培育氛圍,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提升育人實效。因此,體育教師需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想法和需求,主動豐富教學手段,實現課堂在空間和地域上的轉型。擴展教學培育手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開展運動實踐,獲得內在感悟。如果登山精神的融入僅限于課堂理論,對于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和勇于拼搏的理解就會顯得抽象、膚淺且流于形式,無法內化為自身價值取向。應以教學運動實踐為橋梁,在體感、體認、體悟中實現登山精神的內在升華。
第二,利用網絡平臺,擴展教學空間。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應用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越來越普及,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推進登山精神融入體育課程的實踐中,可以利用超星學習通、中國大學MOOC(慕課)、嗶哩嗶哩等網絡平臺錄制關于登山精神的理論課程,傳遞登山精神的相關知識;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登山精神相關的正能量熱搜話題,擴展大學生學習、參與和交流登山精神的渠道,營造和諧向上的網絡輿論氛圍。
第三,發揮榜樣力量,利用示范效應。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將中國著名登山家請進課堂,分享登山故事,講述登山的歷史、登山精神的內涵與傳承,讓大學生在鮮活生動的案例中了解登山精神,感受榜樣的力量。從而發揮榜樣的力量,利用示范效應為大學生提供前行的精神動力。
第四,創建實踐基地,擴展教學外延。通過校企合作,建立登山教育實踐基地或戶外活動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為登山精神培育和體育課程思政育人提供支撐,提高登山精神的培育實效。讓大學生在日常教學實踐和學習中,都能以課程參與、社團活動或健身的形式參與登山活動,更深刻地感悟登山精神,將登山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轉化成自身所具備的一種無形的基本素養。
登山精神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重要資源,通過把登山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中,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祖國至上的愛國主義精神,不畏艱險的奮斗精神,頑強拼搏的實干精神,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勇攀高峰的進取精神等優秀品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體育強國夢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