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 王俊仁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師徒傳承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基本傳承方式,武術教習中必須要有師父的傳、幫、帶,師徒傳承在武術文化傳承綿延中有重要作用價值。師徒是中國傳統倫常最重要的非血緣關系之一。師徒猶師生,指師父和徒弟。師徒傳承是中華幾千年歷史上各項技藝傳承的基礎,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以傳習某技藝為紐帶而形成的師徒傳承方式,幾乎是所有文化藝術門類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傳統武術的師徒傳承模式主要是以一比一、一比多的教習模式,以師父為主體來進行武術內容的傳授。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在人類文明的傳播中,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傳統武術傳承中師父有絕對話語權,師父不僅要承擔教師的職責來教弟子武術技藝,還要對弟子在言行舉止、思想品德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進行教育幫助,弟子也要尊師重教。有學者指出,在師徒關系變成師生關系后,武德與武禮出現了文化的斷層。所以說,傳統武術師徒傳承中所含有的文化優勢,一定要將其發揚光大。
在傳統武術傳承中,武術禮儀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師徒見面后的抱拳禮問候,上下課時,第一項是抱拳禮師生問候,這一項武術課禮儀在武術專業課教學中已經普及。中華文化是非常重視禮儀文化的,傳統武術抱拳禮,不光是習武弟子對師父的尊敬,更有效培養了習武弟子對任何教師、前輩的禮儀,在習武的道路上更好地學習了交際和禮貌,時刻做到以禮待人。
未曾習武先習德,傳統武術中所傳承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時刻縈繞在習武弟子的腦海中。當習武大成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和正能量的品德及堅毅刻苦的意志,會幫助弟子在更廣闊的天地翱翔。
傳統武術師徒傳承在技擊方法的全面,獨特的訓練手段、智慧搏擊思想等方面,以打練結合、攻防練習的教學形式,發揚武術的技擊性,教會內勁運用。武術不只是肢體動作技術層面的技藝,更是身體活動文化,可在勁力練習中以肢體運動來體悟宇宙陰陽變化規律,傳統文化的魅力消除了日常訓練的枯燥乏味,這是傳統武術區別于其他體育項目的特征,也是其所具備的優點。
傳統武術習練中一定要動作規范,尤其是武術動作的細節教得很透徹,習練的時候,師父可能要求一個簡單的動作需要練習成千上萬遍,從而形成肌肉記憶。通過練武先練功的方式,在實戰中發揮技擊價值,也就是武俠電影里面的絕世高手所說的“化境”。
在傳統武術傳承中,師父選擇徒弟也是相當嚴格的,選擇的弟子首先是品德好、對武術非常熱愛的,其次弟子習武毅力一定要好,踏實能吃苦。符合上面的基本條件后,師父還要看弟子適合練習哪一種絕技,有的弟子“下盤”比較好,那么師父教的武術項目可能偏向腿法多一點,而有些弟子可能“上盤”功法比較適合,那么相應的拳法教得會更多一點,因材施教。
在傳統武術傳承中,能在外面開武術館的師父,技能都比較好、比較全面。傳統武術門派傳承中的師父,技能也是非常優秀的。師父都有一技之長,要么習武幾十年以上的,是當地武術界有名的師父,要么就是畢業于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習武學生,這無疑提高了傳統武術的教學質量。
在傳統武術傳承中,地域武術項目比較多,南拳北腿、東槍西棍。弟子可以根據意愿來選擇學習不同地域的優秀武術項目。比如,在甘肅就有蘭州馬氏通備拳和八門拳,臨夏的天啟棍,天水的殼子棍、條子棍,平涼的崆峒武術等,都是具有地域文化的武術項目拳種。習練弟子可以拜訪各項目的師父來習練。傳統武術傳承中,還可以根據師父和弟子的時間來協調訓練時間,因為弟子和師父在一起的時間長,訓練場域靈活,隨時隨地就可訓練,這也是傳統武術傳承的一大優點。
在學校武術教學中,學生接觸的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很少,一般都是在武術課上,體育教師講授的極少部分。學校武術課的課時占比非常小,與中小學的一節課時相當,為40~45min,課時短、訓練量小。武術本來出成果就較慢,45min的時間對于教師上一節武術課來說,是非常緊張的。在一節課中,武術課時計劃也基本剛能做完,如果再給學生講述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顯然是不太現實的,導致傳統武術文化在學校武術教學中嚴重缺失。在學校武術教學中,教師按照課程標準在上課中主要講解武術的基本動作規格,沒有將武術最基本的技擊性凸顯出來,學生無法領會內勁運用。對動作技術基本規律和方法原理的教授也有所欠缺,以致出現了花拳繡腿的舞蹈化、體操化及邊緣化的境遇。此外,按照學校課程標準大綱,體育課一定要盡可能避免學生受到意外損傷,以保證安全為主。這也致使有些想讓學生打練結合的教師怯然退去。
在目前學校武術教學中,學生尊師重教的意識淡薄。學校武術教學中倡導的是教師和學生平等的對話關系,但這種關系如果把控不好,就會出現學生對尊師重教意識的弱化,加之學生和體育教師相處時間短,僅限于上課的時間,教師教授學生的內容,以技能招式為主,這無疑使學生和教師的關系不熟。在訓練的刻苦毅力方面,學校武術教學中,以體育課的形式來教授武術課,武術訓練是滴水穿石,而非朝夕之功。在學校武術課教學中,學生對武術的基本認識不足,有些學生更是對武術課沒有任何興趣。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有武術習練的興趣,何談刻苦訓練的毅力,能走出教室來上課就已經很不錯了。
目前,武術教學在我國學校體育課教學中并不樂觀。由于長期受到西方體育教學模式以及武術課程“中體西用”思潮的影響,學校武術教學勢必會缺失人文教育價值內涵。從根本上,沒有對武術項目文化的特殊性進行深層次探究。這種情況下,體育教師在教授學生武術時,只注重動作規格,以西方競技項目的尺度來衡量武術,這是有一定問題的。比如,學生練習一套少林拳,教師只以某個動作是否跳得高、是否跑得快為標準是不正確的。在武術中,有些動作未必要跑得快,“拳打臥牛之地”;有些動作未必要跳得高,“飛腿不過膝”。這些問題是學校武術教學中的一大不足。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用西方教育模式的優點,但絕不能一味地以西方體育教學模式來教授武術。
學校武術教學中教師的教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關調查發現,目前學校武術教學中的教師,多為學習體育教育專業畢業。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大學中學習的體育項目比較多,學習的項目一般都是最基本的初級刀、槍、棍、劍、拳、二十四式簡易太極拳等,武術的基本功練習較少。武術項目具有出成果緩慢的特性,一般沒有三五年的習練,可能連最基本的原理都不清楚,所以這些畢業生到學校中承擔武術教學是很有壓力的。教習低年級還可以,但學生水平稍微高一點,這些教師就力不從心了。學校武術教學中的訓練場域不靈活,學校武術教學一般是在學校操場或者學校武術館里進行,但當學生下課回家后,想復習一下武術課學習的套路動作時,會出現沒有教師指導、沒有訓練場地等問題,對于傳統武術傳承來說,也是一個限制。
學校武術教學中的“說教課”“放羊課”等形態,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隨著社會日益的發展進步,每個家庭之間都會有各種差異,隨之每個家庭的孩子也有身高、體重、力量等方面的差異。在武術教學中,教師都是以班級為單位,按照課程標準來教授武術的,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部分學生對武術學習失去了興趣。
根據傳統武術師徒傳承中的優勢,結合傳統武術的特性,將其優點嵌合到學校武術教學中;按照傳統武術傳承的文化性、技擊性、傳承性、地域性,將其優點分為4 個層面,即文化禮儀傳承層面、技藝的特殊性、傳承者的優勢層面、場域時間層面,如表1所示。

表1 傳統武術傳承中的優勢嵌合學校武術教學一覽表
學校武術教學最根本的問題是具有東方感性特色的傳統武術技術體系,應讓武術真正在西方理性為主的現代教育模式中得以更好地傳承并發展壯大。以傳統武術傳承優點為主體,將其傳承中的優點嵌合到學校武術教學中,解決的問題如下。
首先從文化禮儀層面出發,通過對弟子尊師重教、習武禮儀的鍛煉,重視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優化學校武術教學中學生對來教師的尊敬度、在武術教學中武術禮儀的養成以及學生對中華武術傳統文化認識。根據傳統武術傳承的優點,在學校武術教學中,任課教師要在課前先教習武術的禮儀,上下課前行抱拳禮,讓學生接受“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學武先習德”的文化禮儀熏陶。優化學校武術教學,讓學生“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提升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以禮相待,避免沖突,積極應對的能力。倡導學生不單在武術課上要尊師重道,在其他文化課上也應該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尊師重教,信其道而學其藝。另外就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層面,學武術不單是學其招式,更是要學其德,缺少武德的武技是沒有靈魂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在學校武術教學中,武術任課教師一定要更好地將傳統武術中所傳承的仁、義、禮、智、信等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講授給學生。學校應開設一些有關于傳統武術歷史的課程,以及有關傳統武術文化內涵和傳統武術禮儀的課程,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教學環境下體會“尊師重教,習武先習德”等多方面的傳統武術精神內涵,以便糾正學生的部分西方文化理念,正確認識傳統武術。例如,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民傳系教師創編的“千字文武術操”,在學生練武術動作的時候,配合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口訣,提高學生對我國傳統武術的文化的認知度,讓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有質的飛躍,從而使武術習練者從多方面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更加堅定不移。
其次,從技藝特性層面來說,通過傳統武術傳承中技擊性凸顯、內勁運用為核心以及傳統武術傳承習練的“慢細化”的優勢,來改善學校武術教學中所練習武術技擊性缺失的缺點。學校武術教學對動作技術技法細節、內勁的運用以及打練結合的技擊防守訓練要求偏低或者沒有要求,沒有將武術最基本的技擊性凸顯出來。學校任課的武術教師要在課間按照武術的技擊性,來安排課間內容,打練結合、攻防練習、出招拆招相互配合,這樣能提高學生對武術的興趣。教師應該在學生完全做好熱身后,在防止意外受傷的情況下,嚴格按照教師所安排的攻防動作來練習。學校武術一定要嵌合傳統武術中的技擊性凸顯的優點,才能有效防止武術在學校開展中出現舞蹈化、體操化及邊緣化現象。
再次,從傳承者優勢層面上說,通過傳承者(師父)技能水平高的優勢和傳統武術因材施教、擇優收徒的方式,來解決學校武術教學中授課教師專業技能不高,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的問題。在學校武術教學中,任課教師對武術專業的學習層次不夠深、不夠專業,學校應該設置專門的教師崗位,選拔專業的武術教師,應以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畢業學生為主,也可以聘用當地民間傳統武術教師為任課教師。對于已經在校的任課教師,學校要組織教師進行再培訓,提高授課教師的技能。任課教師在學生個體差異方面要因材施教,對于彈跳好、柔韌差的學生,要求多練習柔韌或身體協調方面的技能,對于柔韌好、彈跳差的學生,要求多練習彈跳等。分組教學、針對性練習。學校任課教師更要在現有條件下,根據學生的技能水平,擇優選擇習武學生,建立學校專業武術隊,激發學生習武熱情。
最后,從場域時間層面角度出發,通過傳統武術傳承中地域武術項目多,訓練的場地、時間局限性小的優點,來解決學校武術教學中學校武術課占比少、拳種少以及訓練時間、場地局限性多的缺點。傳統武術傳承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南拳北腿,東槍西棍。每個地域都有不同拳種的傳承,而學校武術教學內容是最基本的武術套路,這會使學生對武術的興趣降低,認識有所缺失。學校可以在武術傳承中,嵌合傳統武術中的地域武術,引進學校周邊的優秀傳統武術項目、拳種等進入校園,并結合學校自身特色把傳統武術融入武術課堂中,提高武術教學課的質量,推動傳統特色武術拳種的發展與傳承。訓練時間、場地方面,學生下課回家后面臨無教師、無場地的囧境,這個問題可以借助新時代的媒體、網絡力量。授課教師在授課班級建立QQ、微信等學習群,上完課后第一時間將本節課所教的內容整理錄制成視頻,分享到群中,方便學生在家學習復習,提高學生對武術內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
綜上所述,傳統武術師徒傳承和學校武術教學,兩種教學關系存在著極強的互補性。借鑒傳統武術師徒傳承中的優點,彌補學校武術教學方式的缺點,二者之間存在極強的耦合互補性。以傳統武術師徒傳承中的優勢為嵌合主體,能很好地解決學校武術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足,極大促進后者的完善和發展創新。一方面,有助于傳統武術的普及與傳承,提高傳統武術文化、禮儀傳承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徒弟(學生)的武術技能、實戰招式,更好地彰顯傳統武術文化的影響力,進一步增進武術習練者對中華傳統武術的熱愛,以及對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