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明
(昌樂縣人民醫院骨科,山東濰坊 262400)
脊柱胸腰段骨折屬于臨床方面比較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患者因為脊柱中柱受到勞累,造成脊柱出現不穩定情況,壓迫脊髓神經,導致諸多并發癥的出現[1-2]。手術治療對于早期骨折處的矯正復位和脊髓穩定性的重建很有必要,通過對患者受損脊柱的生理結構予以重建,可解除壓迫,從而避免神經損傷,使患者恢復脊柱功能[3]。但不同術式治療效果也不盡相同,前路內固定融合手術治療手術過程中能充分暴露手術視野,加速手術時間,但在術中對機體創傷較大,會增加患者應激反應,而后路內固定融合手術治療在應用過程中患者出血量較少,且操作較為簡單,利于后期恢復。現對10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開展治療分析,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昌樂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分為兩組,各5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齡20~58歲,平均年齡(38.7±2.6)歲;受傷原因:高處墜落傷12例,車禍撞擊10例,運動撞擊傷16例,其他暴力行為致傷13例;骨折類型:23例穩定型骨折,28例不穩定型骨折。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24例;年齡21~60歲,平均年齡(39.1±3.2)歲;受傷原因:高處墜落傷13例,車禍撞擊10例,運動撞擊傷17例,其他暴力行為致傷11例;骨折類型:25例穩定型骨折,26例不穩定型骨折。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受傷原因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知曉并同意本次研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過昌樂縣人民醫院的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通過X線檢查確診為脊柱胸腰段骨折;②符合脊柱胸腰段骨折手術標準[4]并經過CT影像學明確前柱椎體壓縮幅度超過50%,或有超過30°的后凸畸形;③無神經損傷,不需進行椎管減壓處理。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部位部骨折或免疫系統疾病;②合并心腦血管或精神類疾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前路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進行全身麻醉處理;從脊柱胸腰椎段的左側位置開始入路,對患者出現損傷的脊柱胸腰椎后半段相關骨質及附近部位椎間盤予以切除;將自體髂骨塊予以植入,進行正確的內固定處理,在對應位置放置引流器;對創口予以縫合。
研究組患者應用后路內固定融合術進行治療:術前接受X線相關檢查;患者取俯臥位,進行全身麻醉處理;根據X線檢查結果在機體骨折椎體的骨折部位正中作一小切口,最大程度暴露出患者的傷椎和周圍上下椎體;將深筋膜和骶棘肌依次切開,使機體的橫突及椎板可以充分顯露,從而確定椎弓根的正確位置;通過C型臂X線透視檢查了解其骨折部位和骨折實際程度,把椎弓根螺釘準確的置入患者椎骨中,盡量予以減壓,依次進行骨折的復位和固定;根據實際骨折情況,進行關節突間植骨的融合,盡量融合機體自身髂骨和植骨,反復用生理鹽水對手術切口予以沖洗;對切口進行依次縫合。
兩組患者在手術后均需要進行抗生素干預處理1 d,術后1~2 d拔除引流管,需要進行X線及CT復查;手術后第2 d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進行直腿抬高訓練,術后1周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囑托患者進行下床活動,告知患者每月定期進行復查,3個月內需佩戴腰圍器具進行活動。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治療效果。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相關生命體征恢復穩定,經過X線檢查確認傷錐的高度全部恢復正常,骨折部位已經愈合;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改善,生命體征接近穩定,經過X線檢查確認壓縮脊柱恢復程度>60%,恢復基本生活能力;無效:臨床病癥沒有改善,相關生命體征不夠穩定,腰部功能沒有恢復,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治療有效率 =[(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和術中出血量。③疼痛評分及腰椎功能評分。使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VAS)[5]對疼痛情況進行評分,分值在0~10分之間,分數越高疼痛越重;采取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6-7]對腰椎功能進行評分,評分標準由疼痛的強度、生活自理能力、睡眠質量、性生活及社會生活等10個方面組成,每個方面為0~5分,以50分為滿分,分數越高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切口長度(mm)住院時間(d)研究組 51 184.34±2.38 534.71±2.82 118.35±15.23 9.56±1.12對照組 51 18.15±2.83 t值 -126.841 -168.103 -29.485 -20.156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72.41±4.35 786.54±10.32 232.83±23.17
2.3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和ODI評分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 評分和ODI 評分均下降,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和ODI評分對比(分, )

表3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和ODI評分對比(分,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ODI: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
組別 例數 VAS評分 OD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51 7.41±0.51 0.32±0.12*39.98±3.24 3.18±0.43*4.63±0.42*t值 0.757 -11.493 0.666 -17.227 P值 0.451 <0.001 0.507 <0.001對照組 51 7.34±0.42 0.87±0.32*39.56±3.13
脊柱胸腰段骨折發病原因以交通事故為主。脊髓損傷可能會導致患者身體出現麻木、刺痛感、腦損傷等癥狀,病情嚴重者會對機體脊髓神經形成一定壓迫,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8]。臨床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主要目的在于將患者脊髓神經壓迫解除,并且保留原有椎體高度,對后突畸形進行糾正。目前,胸腰椎骨折手術是臨床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主要選擇,通過手術可以對患者的骨折部位予以有效復位和固定,使機體脊椎力線和序列恢復正常,有效提高其骨折切口有效預后,改善整體預后效果。現階段臨床方面最常用的手術方式主要是前路內固定術及后路內固定融合術[9]。前路手術能夠直接進行減壓處理,還能直接對骨折部位予以融合固定,使用過程中充分暴露患者骨折部位,拓寬手術視野,有利于椎管內骨折碎塊和壞死組織被完全清理,但是該手術的整體操作較復雜,可能會增加手術出血量或損傷附近的臟器,而且術后穩定性較差,患者易出現應激反應。而后路內固定術是通過椎弓根予以固定,根據機體后韌帶的相關牽張力使椎骨碎骨塊正確復位,幫助其椎體高度能夠恢復正常,實現較好的矯正效果。后路內固定術還可以有效修復患者的脊椎后部位置損傷,并且使用過程中操作較為簡單,降低機體損傷,同時后路固定過程中節段較少,能夠預防相鄰節段產生退變,符合生理學原理,利于患者在手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10]。本研究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更高,相關手術指標情況更好,VAS評分和ODI評分更低。與前路手術比較,后路治療方式更加徹底,手術過程更加簡單,對主治醫生的整體技術要求比較低,可以更好地幫助患者恢復健康。除此之外,該手術還能提高脊柱的穩定性,使脊椎功能盡快恢復,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較短,切口較小,且不會對周圍的健康血管及神經組織造成損傷,手術出血量較少,同時可以有效緩解痛感,使患者腰椎功能恢復得更好,改善預后效果,使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綜上所述,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療效果值得肯定,可以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病癥,減少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緩解術后疼痛感,使患者盡快恢復腰椎功能,縮短整體治療時間,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