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以有形的藝術,傳承無形的文化遺產

2022-08-29 07:55:18
東方企業家 2022年9期

正拍攝布袋戲防疫宣傳片的莊晏紅 圖/受訪者提供

“來,來,來,斗陣來,這場病毒真厲害,需要大家覕厝里注(躲家里)。親情朋友感情在,非常時期少往來,減少接觸無傷害……”視頻里,威風凜凜的孫大圣說著閩南方言念白,頭戴鳳翅紫金冠,不僅身手矯健,一對翎子也搖得英武非凡,但這位孫大圣,并非真人演員,而是在“木偶之鄉”福建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布袋木偶。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后,幾乎每個廈門人都見過這支以布袋木偶戲為表現形式的防疫宣傳片,而操縱偶像、使其活靈活現的,是福建省級及廈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出身布袋戲世家的布袋木偶戲演員莊晏紅。而她的父親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高獎“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薪傳獎’”的獲得者——中國布袋木偶大師莊陳華,她尚在讀大學的女兒詹皓晶也是一名舞臺經驗頗為豐富的業余布袋戲演員。一家三代的傳承故事,或許是對“非遺守藝人”這幾個字的最佳詮釋。

覕(miè),意為蔽而不見;厝(cuò),意為房屋。

什么是布袋戲

布袋木偶戲,俗稱布袋戲、掌中戲,是閩南地區近千年無斷代,傳承至今的民間藝術,也是目前福建木偶戲體系中主要的演出形式之一(福建木偶戲現尚存有提線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和幔帳木偶四種,其中前兩者是如今的主要演出形式)。不同于常見的提線木偶,它直接用指掌操縱偶像來進行戲劇性表演,以手掌作為偶人軀干,食指托頭、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別支撐左右兩臂,可一人操控一個木偶,也可雙手同時操縱表演兩個性格、感情各異的偶人,故又稱掌中戲。

與人戲相同,布袋戲角色基本上分為生、旦、凈、末、丑等行當,每個行當里仍有不同的區別和名稱。此外還擅長表現神話里的各種人物及飛禽走獸,以及人戲無法表現的各種動作。因其表演技法精湛、傳統劇目和音樂唱腔豐富、偶像造型藝術精美絕倫,形成了完整的表演體系,成為當地民眾珍愛的表演藝術。

在千余年的傳承中,布袋戲從發源地泉州傳到漳州、漳浦等地,逐漸分為漳泉兩派(亦稱南北兩路)。泉州布袋戲(南路)保留著“鼓笛為主,唱傀儡調”的古老傳統形式,其曲調以南曲為主,故事題材基本是人們熟悉的古代經典文人故事,如《包公案》《狄青取旗》《女媧鏡》等。而漳州一帶,起初是唱南曲的,以后由于漳州地區流行閩西漢劇和京劇,所以布袋戲的音樂唱腔顯然受到了皮黃聲腔的影響,表現形式主要以“武、動”為主,多上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這類故事來展現斗智斗勇、精忠報國的情懷。這種流變,使它突破了方言地域的限制,開始受到外省觀眾的歡迎,也形成了如今漳州布袋戲(北路)唱念用皮黃、說白用土腔,泉州布袋戲唱白均用土腔的現狀。

2006年,泉州市提線木偶戲、泉州南派布袋戲和漳州市布袋木偶戲,經國務院批準公布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中國,木偶戲“源于漢,興于唐”,擁有悠久歷史,也發展出多種流派,但唯有福建木偶戲,成為與昆曲、京劇、粵劇、藏戲、皮影戲一同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傳統戲曲。“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優秀實踐名冊”的項目(2012年)。

木偶表演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莊陳華 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劇場里的兩代守藝人

1968年,莊晏紅在木偶之鄉福建漳州出生。因為父母親都是布袋戲演員,母親懷她時依然堅持演出,即便到了臨產期,也是里頭演著,外頭板車等著,一有動靜就直接送去醫院。所以毫不夸張地說,莊晏紅還未出生就已經在母親肚子里聽了十個月的布袋戲。

福建作為木偶之鄉,其木偶戲早在宋代就已馳名全國,不僅成了一項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更在不少地方成為民間婚喪嫁娶與節慶活動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儀式。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人“西湖老人”撰寫的《繁勝錄》一書,是后世了解和研究臨安市民游藝活動和民間藝人情況的資料之一,書中記載:1241年左右,南宋政權偏安杭州時,曾舉行過一次規模盛大的全國性“文藝會演”,當時福建派去的代表隊,僅木偶戲藝人就有三百余名,居全國之首位。

到了明朝萬歷年間,布袋戲已流傳到與福建一海之隔的中國臺灣,以及東南亞地區。比如印尼的布袋戲便是于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通過中國商人和移民進入印尼群島的。據當地史料記載,十八世紀時,在印尼所觀看到的布袋戲還是以中文(閩南語)表演的,之后才發展為印尼語表演,非華裔也能欣賞和融入布袋戲的演出,如今在華人聚集的社區依然常演不衰。

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布袋戲儼然成了閩南地區最受歡迎的戲曲種類,僅廈門一地,便有六七個專門演布袋戲的劇場。1920年代,廈門即有“是耶非”“金瑯環”“金華軒”“豈非然”“莫非也”“大鵬園”等布袋戲班,臺灣知名布袋戲班“小西園”也在1939年到1942年期間在“廈興南俱樂部”演出。時至今日,臺灣地區依然有著大大小小上千個布袋戲演出班子,且和福建的布袋戲劇團時有交流。

1953年5月,大鵬園在公私合營后改名為“掌藝班”,全班共9人。1958年下半年,該布袋戲班劃歸廈門工藝美術學校管理,作為該校木偶班。大鵬園的發展是福建當時大多木偶戲班的縮影,正是在這一年,莊晏紅的父親莊陳華考入了福建龍溪藝術學校木偶班,師從木偶戲大師楊勝。

1960年,16歲的莊陳華進入漳州市木偶劇團任專業演員,以丑角戲見長。他技藝高超,可雙手同時操縱表演兩種性格、感情各異的偶人。在堅守劇種表演的程式性與行當特色的同時,莊陳華又能在操作技巧上大膽創新,突破傳統布袋戲表演的“關節腿”難題,創造了獨有的“丑角步法”和“以嘴咬線拉帽”的拉線技巧,成為北派布袋戲代表性藝人。幾十年來,他多次出訪海外,為中外政要演出,其獲得過國際木偶表演藝術金獎的布袋木偶劇《大名府》,在國內外演出達到一萬場以上。

在那個文娛生活還十分匱乏的年代,與人戲相比,布袋戲這樣的偶戲能提供更多奇幻的表演方式。不僅能靠表演者的嗓子和一雙巧手表達與人戲一樣的唱念做打、喜怒哀樂,表現上天、入地、下海、降龍、伏虎、斗妖、驅魔等超現實的故事情節,還能完成頂碗耍碟、耍叉弄棒等各種高難度的雜技動作,甚至還有一些人戲無法表現的“特效”,使人如癡如醉。劇團里的老演員,人人都能用自己的手藝逗得莊晏紅開懷大笑。從小以劇院為家的她,自然也獲得了許多別的孩子無法擁有的快樂。

彼時,小小的她喜歡看一段段樟木如何在劇團制偶師的巧手下,化為五官清晰、各具特色的人臉,然后畫上戲劇臉譜,再套上演員們親手精繡而成的戲服,一個個高約30公分、差不多成人上臂長短的布袋木偶就制作完成了。

平日里,樂師們敲鑼打鼓,操偶師們唱念做打,尤其到了福建濕熱而漫長的夏季,連續幾個小時站姿高舉著偶人排練,汗水浸透衣衫是常事。臺前幕后的種種付出,她不光看在眼里,還時時學習模仿;到了大人們正式演出的時候,座無虛席的劇場與觀眾的喝彩更是讓她興奮又自豪。

談及幼年時印象最深的一場演出,她首推父親莊陳華在1976年左右演出的《三打白骨精》,當時參與演出的有多位布袋戲名家,莊陳華也已是首屈一指的布袋戲演員。那一年,她還不到十歲,但已經清楚地記得,那場演出是一票難求。幾百人的大劇場被熱情的觀眾塞得滿滿當當,臺下無分男女、無分老少,全都目不轉睛地看著臺上布袋木偶的一舉一動,莊陳華扮演的豬八戒上臺時,觀眾笑聲不斷,而孫悟空降妖時,叫好聲又是一浪高過一浪。演出結束后,雷鳴般的掌聲也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海。

帶著對童年生活的幸福回憶,莊晏紅語調輕快而深情:“在那種環境下,布袋戲自然而然就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不可能不愛它。”

守藝的種子在潛移默化中生根發芽,她開始系統地跟隨父母學習,制作、表演布袋木偶戲。為了鍛煉出更好的指掌靈活度和柔韌性,她和現在許多練鋼琴的孩子一樣,每天都要給自己的雙手“掰筋”。十一歲時,她考入福建省藝術學校木偶班,師從木偶表演大師楊鋒。

想要守藝,學好技藝是第一位的,而演出就是磨煉技藝的最佳途徑。14歲起,她就帶著演出隊出起了長差,在各個村子之間到處輾轉跑演出。白天演出少的時候一天三四場,多的時候一天五六場,所到之處無不受歡迎,但到了晚上休息,破廟里打地鋪是常態。這樣的日子,莊晏紅一過就是三年多,回到漳州后,師傅楊鋒對她迅速成熟的演技大為驚訝:這像是已經演了十多年的老演員了!

沉寂后的自救

然而,技藝精進帶來的成就感并未能持續太久。1980年代,莊晏紅發現,原來有幾十人的劇團,人員正接連減少;父親雖然一直受邀出訪海外,為中外政要、文化名人演出布袋戲,宣傳中國木偶表演藝術,但在整個福建地區,布袋戲劇團的數量卻在逐漸變少。

原來,當時正好是改革開放初期,一方面,“下海潮”吸引了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人轉投商海淘金;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社會生活進程的加快,大眾娛樂方式越來越豐富,電視、迪斯科、臺球、KTV如同現在的短視頻、網絡小說和手游一樣,迅速攫取了人們的注意力,包括布袋戲在內的許多傳統戲劇都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劇團收入減少,從業人員數量增長緩慢、青黃不接是傳統藝術劇團的普遍困境。到了1990年代,布袋戲甚至一度陷入了瀕危的境地。

為了維持劇團的生存、留住人才,時任漳州木偶劇團團長的莊陳華決心自救,讓體制內的劇團在改開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一定的市場化運作。就這樣,他和幾個同事自己背著行李和演出用具,往現代娛樂還未普及的一些偏遠的地方跑,跟以前的戲班子一樣,走到哪兒,演到哪兒,還充分挖掘布袋戲在民俗、節慶活動中的良好群眾基礎,接洽一些商業演出。

除了主動出擊尋找演出機會之外,莊陳華還在布袋戲偶身上發現了商機。

1983年左右,他收到了大量來自臺灣地區的布袋戲劇團的咨詢,希望向其購買布袋戲偶。原來,臺灣布袋戲宗師黃海岱的次子黃俊雄當時已經開始把傳統布袋戲與影視做結合,在偶的造型、場景規模、特效與配樂等方面下功夫,拍攝了不少布袋戲影視劇。1970年,他編導的《云州大儒俠》在臺灣無線電視臺播出后,造成萬人空巷,劇集所創下的97%的超高收視率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自此之后,臺灣地區無論是布袋影視劇還是民間布袋劇團,都有了極大的市場需求,黃俊雄也開始著手打造日后蜚聲國際的“霹靂布袋戲”系列。但電視劇拍攝講究效率,布袋戲偶制作周期卻較長,一個普通大小的戲偶一般需要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制作完成,顯然,臺灣本地的布袋戲匠人無法擁有如此大的產能。而且相比福建的布袋戲偶,他們在制作成本、工藝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所以,向福建購買當時價格在一二百元人民幣左右的高品質手工戲偶最具性價比,這也在無意間為莊陳華一家,以及福建其他的布袋戲藝人打開了一條謀生的新路。注

莊晏紅回憶說,1991年,她的父親赴臺交流演出時發現,臺灣的千余家布袋戲劇團,使用的布袋戲偶竟有70%都出自莊家,而且黃家還專門開辦了相關的文博場館,用以展示他們收藏的布袋戲偶,數量之多、樣式之齊,令人嘆為觀止。

而在當時的內地,文化遺產保護尚未成為大眾的普遍共識,大多劇團的木偶損壞后就會被封存甚至丟棄,因而這趟臺灣之行的所見所聞讓莊陳華感慨萬千。他告訴女兒,雖然沒有能力像黃家那樣自建電視臺,并投入上千萬的資金去拍攝創新的影視布袋戲,但至少要在未來的某一天,建一個布袋戲藝術館,讓無形的文化,以有形的載體被更多人看到。

1994年,26歲的莊晏紅就任漳州木偶劇團副團長,后于2000年代調入廈門文聯藝術創作基地。在文聯的工作之余,她還為廈門藝校木偶班學生傳授布袋木偶表演技藝。

莊晏紅(左1)和父親莊陳華(左2)訪問“臺原亞洲偶戲博物院”,藏品中有莊母制作戲服的影像 圖/受訪者提供

目前這類手工制作的布袋戲偶,一只價格在幾千元。

2003年,她和父親有關藝術館的夢也終于有機會實現了。這一年,文化部、財政部啟動“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宣告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基本創立。趁著天時地利,“弘晏莊木偶藝術館”于同年在廈門市思明區成立。這座莊陳華父女夢寐以求的木偶藝術館不僅有木偶戲的舞臺演出,還有陳列品展覽區、衍生品銷售區、傳統的木偶工藝品制作及體驗區,四大區域全面展現布袋木偶藝術的精髓。館內珍藏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精雕細刻、錦衣華服的布袋木偶精品,其中一些還是為江澤民、胡錦濤等國家領導人演出時使用過的。

莊晏紅將一些布袋戲編成了小學的校本課程,努力讓傳統的木偶藝術在孩子們中間重獲新生 圖/受訪者提供

傳業為后繼

2005年初,國務院辦公廳要求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家名錄,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摸底工作,建立代表作名錄體系,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建立科學有效的傳承機制。2006年,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布,福建木偶戲入選;次年,莊陳華被國家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認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那之后,莊晏紅也逐漸把精力集中到了木偶戲的普及推廣上,不光到中小學校開展木偶戲的培訓,還常常參加各種形式的公益演出。

為了讓福建木偶戲這門非遺后繼有人,經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由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晉江掌中木偶劇團和漳州市布袋木偶劇團,制定了2006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采用學校教育、師傅帶徒、劇團培訓等方式,培養木偶戲傳承人;推進“木偶戲進校園、進社區”,普及木偶戲知識;編寫木偶戲教材、普及讀物,制作音像制品等方式,從培養挖掘從業者、潛在從業者和欣賞者三個方面,來推動福建木偶戲的傳承。

2012年,“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于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會議上,成功入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優秀實踐名冊”。自2012年起,國家和福建省共補助木偶戲扶持資金1500多萬元,目前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范圍內共有木偶戲傳習場所205個,其中民辦傳習場所166個,基本保證了區域內木偶戲的保護傳承場所。莊晏紅為此還將一些布袋戲編成了小學的校本課程,努力讓傳統的木偶藝術在孩子們中間重獲新生。

當然,后繼專業人才培養是“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的核心部分。以泉州為例, 2011年至2015年,劇團與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合作,先后招收45名學員進行專業教學(其中有中專、大專及本科學歷),由劇團選派富有表演經驗的藝術骨干擔任專業教師。經過多年教學,共有20名優秀學生順利畢業,并進入劇團工作。

為了彌補藝術院校教育的不足之處,劇團會重新確立這些學員的表演行當,進行表演線功和道白、唱腔的強化訓練,并選派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對他們進行“一對一”的師徒制教育,為劇種藝術的傳承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

事實上,“一對一”的師徒制教育在福建木偶戲的授業傳承體系中存在已久。早在1978年,莊陳華作為國有劇團的團長,就一邊在一線工作,一邊任多屆福建省藝校漳州木偶班老師。退休后,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雖然每年可享受最高3萬元的津貼,但熱愛藝術的心讓他選擇了繼續授業,為人才培養計劃添磚加瓦。他不僅先后在廈門藝校木偶班和漳州藝校木偶班任教,還在兩岸藝術交流活動中,收了兩名臺灣木偶演員為徒。從業至今,入室弟子已有20多人,著名的青年布袋戲演員陳黎暉便是其中之一,且也是“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的受益者。現在,這位老藝術家已年近80,除了定期到漳州和廈門藝校教木偶班教學演出外,已不再經常演出了,但各地劇團的青年演員卻經常上門拜師學藝。

當父親為摯愛一生的布袋戲忙碌時,莊晏紅也沒有閑著。2009年,廈門布袋戲被列入廈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莊晏紅被認定為市級傳承人;次年,她離開了體制內的工作,在廈門思明區創立了“弘晏莊木偶皮影戲傳習中心”,以民間身份擴展傳承人群,同時教徒傳藝。作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她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是不喜歡傳統文化,也不是沒有審美鑒賞能力,而是沒有太多機會看到最好的傳統藝術,“如何去傳播,并讓他們看到傳統藝術的美,這就是我們傳承人的責任所在”。

于是,她十余年來一邊接洽商業演出、排練演出劇目,以維持藝術館和傳習中心的運作,一邊開展文藝志愿工作。疫情前,每年演出基本在三四百場。這些演出既有校園、社區、重大藝術活動的公益性演出,又有商業演出,既有廣泛的國際性交流演出,更有講座、教學、排戲等公益活動。

提到傳承人的使命感,她直爽地表示:“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喜歡把傳承、保護布袋戲這樣的傳統戲劇理解成一種很宏大和崇高的使命,但至少對我來說,想去傳承和保護它,并不是因為它有著非遺的名頭,而是因為它承載了我們的家庭和我們世代生活的閩南地區,乃至海峽兩岸和東南亞民間一段段用戲曲形式流傳下來的故事和記憶。”

的確,有形的戲偶雖然是死的,可它一旦被布袋戲演員套入掌中,便立即“活”起來,達到了“無生命以生命化,無情物以有情化”的藝術境界。在這一虛一實的轉化間,布袋戲身上傳承的故事與記憶,也超越了個體或者某一場、某一批觀眾的“小眾”層面,成了更大層面上的文化認同與斬不斷的文化血脈,而這,或許正是非遺傳承中,留給我們的最美好和重要的事。

莊晏紅(左1)和父親莊陳華(左2)和詹皓晶(右)三代同堂,共演布袋戲圖/受訪者提供

據了解,莊晏紅尚在讀大學的女兒詹皓晶同樣熱愛布袋戲,雖然只是一名業余演員,但已經有著豐富的舞臺經驗,而且她正在海外學習舞美設計專業,或許在中西文化的融匯中,她會找到一條不同于母親和外公的傳承新路。

守藝挑戰多

截至目前,“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經為福建木偶戲培養了500多名后繼人才,從業人員平均年齡也趨向年輕化。代表性傳承人也達到了百位以上,其中國家級15位,省級25位,市級83位。

不過莊晏紅坦言,相比京昆這樣的全國性劇種,布袋戲依然被很多人、甚至一些文化主管單位視為地方小戲,“因此我們得到的資源傾斜還是比較少的,比較難申請到像國家藝術基金這樣的補助,民間劇團基本就更沒機會了。這兩年疫情一來,影響就更大。就我所知,這兩年漳州木偶劇團靠國家撥款僅能發出70%的工資,剩下的30%要另外靠當地政府采購演出來補齊;我自己的劇團相對情況好一些,但4000元左右的月收入,在廈門也只是夠大家生活。這種情況下,布袋戲的從業者的確很難有余力像京劇、昆劇那樣,靠補貼來開發新劇本,或者搞更貼近現代審美的改編劇目”。

談到布袋戲的創新,莊晏紅提到了臺灣的霹靂布袋戲。“霹靂布袋戲”是一種改良布袋戲,由黃文擇、黃強華兄弟聯手開創,而他們正是臺灣布袋戲的一代宗師、五洲園布袋戲劇團掌門人黃海岱的孫輩。黃家入行布袋戲,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時候黃海岱的父親黃馬,他在福建泉州出師后自創“錦春園”戲班,而后到臺灣地區發展。

經過三代傳承,到了黃文擇的父親一輩,黃家開始涉足電視媒體,在1970年代將原本在戲園里演出的布袋戲搬上了電視屏幕,創下收視奇跡。到了1980年代,黃家跳出傳統神話和戲本劇目,由黃強華編寫原創劇本、黃文擇統籌口白,并成立多媒體公司,主攻布袋戲影視制作,于1984年開啟了現在有2600多集、3000多個角色的“霹靂布袋戲”系列,甚至拍攝了3D布袋戲電影。

除了在劇情上融入年輕人喜愛的“仙俠”題材,在表現手法上加入威亞、聲光爆破、實景加綠幕拍攝、電腦特效等現代影視科技,霹靂公司還涉及游戲領域,從1997年至今,總共出品過21款不同類型的游戲。

過去幾年來,霹靂的掌門人黃強華曾多次作為傳統文化傳承創新與兩岸文化交流的民間代表登上央視新聞。他一直強調:“做文化的傳承,一定是要傳承給更年輕的世代。要獲得年輕人的喜愛,必須用年輕人的方式。”依托于龐大的自創IP,在2000年,黃家進一步推出了“偶動漫”的概念,讓改良得更“美型”的布袋戲偶成功打入泛二次元領域。不僅讓這種傳統藝術在年輕人當中“重獲新生”,甚至走出中國,走向了亞洲,其2017年在與日本著名腳本家虛淵玄聯手打造的《東離劍游記》,讓霹靂布袋戲在亞洲范圍內也收獲了擁躉。

2014年,已經實現了較為成熟的產業化運營的霹靂公司在臺灣地區掛牌上市,2021年財報顯示,年營收4.28億元新臺幣;而在2020年疫情爆發前,其年營收基本維持在6到7億元新臺幣。

《東離劍游記》讓霹靂布袋戲在亞洲范圍內也收獲了擁躉

霹靂成功的商業化運作確實令人艷羨,但莊晏紅直言:“他們花40年時間、上千萬投資拍攝影視布袋戲的方式是我們力所不能及的。眼前我們所能做的,也只有盡力把這門古老的藝術原汁原味地傳下去。”

除了需要更長期積累的傳承和產業化運作,莊晏紅還有近在眼前的焦慮。8月初,福建廈門又有了一小波的疫情爆發,她和父親一心掛念的木偶藝術館不得不再度閉門謝客。事實上,因為疫情,閉門謝客已經成了藝術館和傳習中心這兩年的常態,原本還算熱鬧的藝術館現在人流量驟減,大大影響了門票、演出、教學等運營收入,不光一年要花幾百萬元去填補虧損,還起不到好的宣傳效果。提及此,莊晏紅難掩失落,“我今年老是問自己,藝術館會不會堅持不下去了”,她憂心忡忡地說。

不過,這兩年她也在嘗試用一些新方式宣傳布袋戲。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支防疫視頻,就是她在疫情期間利用空閑時間拍攝的,這支視頻上傳到抖音平臺后,還獲得了視頻平臺上的“非遺抗疫優秀獎和人氣獎”。這份來自網友的肯定,讓這位堅守了40多年的非遺傳承人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那么就讓我們祝福她和她所熱愛的布袋戲,能在網絡平臺上,開拓出另一番傳承守藝的天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狠狠亚洲五月天| 欧美天堂久久|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青青久久91|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综合|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青青草91视频|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在线国产毛片|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亚洲天堂自拍| 在线欧美日韩|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午夜日b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 Jizz国产色系免费|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夜夜操狠狠操|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熟女视频91| 国产在线第二页|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福利视频99|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国产三级毛片|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日本成人一区|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五月婷婷导航|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青青久久91|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国产丝袜精品|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91美女在线|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中国毛片网|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操中文在线|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