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經網絡的輿論場里,當下話題性最強的生意就是直播帶貨、東數西算和元宇宙了。先談談直播帶貨,最近固然被新東方和俞敏洪打了一劑強心針,但是直播帶貨式的定價模式,會成為靠譜持續的新型零售渠道嗎?再者,東數里面到底有多少實在的數,西算的能力真的有實用意義嗎?匯融的數據大多沒大用,有用處的數據大半不能匯融,按照新的數據安全管理規則,似乎未來更難。再談談全球大熱話題元宇宙,它的捧手們反復舉例一系列關聯技術,但是至少從我的算法觀來看,依靠后臺海量算法智能運配才能實現的虛實互動,與大家現在理解的線下、線上互動不是一個等級的事情,而沒有海量算法做前提,后臺的元宇宙概念會變得虛無縹緲。就算我們再怎么談數字經濟和數字化治理,一切都還是建立在系統平臺開發上的。總之,我認為現在的科技新概念,能落地的部分,稀少寥落到可憐。
最近互聯網上的聲音仍舊是反思我們國家面臨挑戰的半導體產業,回顧了那么多倒塌翻車的芯片項目,它們的基本邏輯與構成可以歸納為是一個有必要去做的產業概念、一個相對扶持的政府政策和配套投入、一個模式的做局者、無法深入了解行業內部的地方政府決策者,當項目拿到投資、建立起規模空間和團隊,僅僅在三到四年,這個看似如火如荼的項目就會坍塌。
產業外行的政策領導者急著推動的“畫大餅”項目,已經成為如今科技創新界的流行和油田,而實業升級項目,卻因為既不是當下流行、推崇的新概念而被生生冷落。因此,海量的經濟資源被投入了新一輪“空轉型”產業。這種操作不僅浪費了直接經濟資源和時間資源,而且把太多的企業、企業家、人才群體卷了進去。有許多企業在沒有別的生意做的時候開始進入空轉狀態,在“隨大流”的空轉中至少有一種虛幻的安全感,但很快難以為繼的恐懼感又讓自己夜不能寐——這一輪投入的低產出程度和未來斷層也許更不可思議。
現下的情景,我們應當去沖擊自己基礎相對薄弱的關鍵領域。想擁進空轉行業的大多不是專業人士,而是基層更薄弱的企業主們。他們因為缺少核心關鍵產業化技術人才,靠的主要是把行業包裝得天花亂墜的說客。能接下單子和補貼的企業,最可能靠的是單位標簽和企業性質,而真正接下來單子的企業很少有將事情落實的人,靠人脈定江山的“神人”、靠總包剝頭寸、靠過賬做規模的伙計居多。
“運作”“做局”“勾兌”下多如牛毛的基金、科技園區、國家實驗室、研究院、數據中心只是類似的空心產業的標配。這個行業里,什么標簽都有,什么規劃都有,什么大話都說了,什么會都開了,甚至靠著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把小領導推成大領導了。而沒有產業內容、沒有實現目標的可能的產業的未來究竟在哪里?靠行政力量推前沿產業的路子已經快走到頭了,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關鍵期,如何破局主要考驗決斷者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