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媽媽在家宴后端上來一盤古法制作的香甜月餅;奶奶在躺椅上,讓人工智能音箱播放昆曲《牡丹亭》;清晨的廣場上,一群白衣老人隨著悠揚的音樂擺開架勢,進入雷打不動的“太極時間”……這些身邊隨處可見的民俗習慣和場景,正是我們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對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傳統構成了我們如今生活的底色,非遺是我們的輝煌的過去、燦爛的當下以及值得憧憬的未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精神和情感的紐帶,歷經千年,仍然可以讓人們跨越時空,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無限創造力。這背后,離不開非遺人的堅持堅守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接下來,讓我們走入非遺的世界,細數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的非遺,以及它們是如何扎根于我們的生活中的。
人類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意識的覺醒是在18和19世紀左右,那時就有一些語言學者、民俗學家等人試圖記載世界上的口頭文化傳統。日本是最早意識到文化保護的國家之一,早在1871年(明治四年)5月,日本政宮頒布了保護工藝美術品的《古器物保存法》,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以政府令的形式頒布的文化遺產保護法。
正是這種尊崇和保護制度,使得日本傳統的手工紙、手工傘、漆器、雕刻、陶瓷、織錦、和服、凈琉璃等各種古老手工藝得以流傳,并高水平地保留至今。
之后,類似的保護計劃也在韓國、菲律賓、泰國、美國和法國相繼展開。然而一些歐美國家的法理學家把知識產權視為一種資產,他們把版權和專利定義為將智慧,加以物化。但是,那些集體的文化創造卻因沒有文字記載或記錄,對其價值的檢定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為國際認可遲緩的原因。
直到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大會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分開定義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但是,隨著保護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工作的深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疏漏卻漸漸暴露,進而推動了人們要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泛思考。專家們的各種建議紛紛推出,技術研討活動連續不斷,在此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最早在1982年出現于“世界文化政策會議”的文件中,直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7年11月第29次全體會議上通過一項關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杰作”的決議,又在2001年,公布了第一批共19件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的杰作(其中包括中國的昆曲);然后在前二者基礎上,熔鑄為一個新的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自此,非遺從2001年開始,每兩年評定一次,并鼓勵多國聯合申報。
截至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631個,涉及131個國家: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531項,涉及128個國家;“亟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1項,涉及34個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29項,涉及18個國家。

截至2021年,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總數達42項,其中包括34個項目(含2個跨國聯合申請項目)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7個項目被列入“亟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個項目被列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法國與日本分別以23個項目和22個項目分列二、三位。
申請非遺項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太極拳的“申遺之路”就歷時十余年。由于每個國家申遺名額有限,而中國文化遺產眾多、競爭激烈,太極拳一直未能成功申遺。早在2006年5月,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和式、李式、王其和太極拳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08年,河南省焦作市正式啟動太極拳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工作,直到2020年才申遺成功。
以王其和太極拳為例,在申遺成功后,在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開始修建維護宗師墓地,并將其列為地方文物保護單位;開展“學一套拳、游一座城、尋紅色根”活動,在河北省邢臺市建了13個太極拳文化公園,分別以王其和太極拳的十三個動作命名,每個公園都有一尊太極拳式雕像,可以至少學到一個太極拳動作,對當地的文化、旅游都有促進作用。
我國的56個民族在歷史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當下,非遺保護與國家戰略結合更加密切,如非遺傳承人群培訓計劃、扶持戲曲政策、“一帶一路” 的非遺交流等,使非遺保護變得更趨務實,也更多樣。那么,我國的非遺保護之路經歷了怎樣的歷程與探索?

二十世紀中葉,政府組織文化工作者對部分傳統文化遺產進行了調查和研究,使許多瀕臨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搶救。1979年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文聯共同發起10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編撰工作,至2004年底,298卷已經全部完稿,目前已全部出版。該項目保存了大量的珍貴藝術資源,這項工作被海內外譽為當代文化建設的“萬里長城”。
1997年5月20日,國務院頒布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明確提出“國家對傳統工藝美術品種和技藝實行保護、發展、提高的方針”,確定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標準;2003年11月,文化部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草案)》。
根據逐漸詳實的文化保護政策,國務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項目名錄(前三批名錄名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后,第四批名錄名稱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55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下簡稱“國家級項目”),按照申報地區或單位進行逐一統計,共計3610個子項。為了對傳承于不同區域或不同社區、群體持有的同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確認和保護。

說明:數據來自國務院及國家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門公開信息,臺灣省暫無數據,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06月30日。
國家級名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大門類,并沿用至今。這十大門類分別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成功申請的非遺項目,可以根據對其調查、記錄、保存、研究、傳承、傳播等保護性活動發生的支出進行資金申請,從資金方面保障非遺項目的延續。
在非遺保護中,傳承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7年,文化部印發了《關于推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自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機制正式啟動,讓非遺的延續有了更好的保障。
自2007年起,國家文化主管部門先后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截至2021年12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總計3063人。
自2008年開始,中央財政開始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予以補助,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0.8萬元,2011年補助標準提高至1萬元,2016年補助標準再次提高到2萬元;從2015年開始,文化部還啟動了“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以傳統工藝類項目作為切入點,委托高校等單位組織研修培訓。至今,文化部已確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20余所院校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研修培訓試點院校。
但同時,退出機制的不健全也造成一些傳承人名不副實的問題。有的僅僅把“非遺傳承人”身份當成一個撈取利益的“名頭”,對傳承義務履行不力。還有的長期占著傳承人的位子,卻“只拿補貼不干事”,挫傷了其他傳承者的積極性。
因此,2011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提出,要建立非遺傳承人退出機制。2017年至今,先后有江蘇省蘇州市、寧夏省、北京市等有關部門對評估不合格的傳承人做出了處理。

在2022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哈爾濱防洪紀念塔舉辦了別開生面的非遺文化展, 吸引中外兒童駐足參觀 圖/視覺中國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李思輝認為,有的地方,非遺保護傳承“重申報、輕保護”問題突出,對非遺項目及非遺傳承人進行嚴格的考核、審查,既可以避免許多優秀的非遺項目在保護的過程中變質,又可以督促非遺傳承人加強技藝的傳承。因而,打破傳承人“終身制”,建立嚴格的傳承人認定和退出機制,健全對履職不力者及時清退的靈敏反應機制,更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比如蘇州,規定兩年內不得申請項目資助經費,連續兩次不合格的將被取消資格。此舉不僅沒有影響當地非遺傳承工作,反而增強了一些老藝人、老工匠“帶徒授藝”的積極性——把真正投身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能人引進來,是確保能者上、庸者下的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為了強化非遺在文化生活中的影響,自2017年起,國務院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游部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后組織全國各地集中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這次活動主題為“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口號是“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激發非遺活力創造美好生活”“鄉村振興非遺同行”。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也開始受到各個文化機構的重視:中央美術學院在國內高校率先創建以中國民間藝術研究為主旨的新學科;有些地方還興建了非遺相關的博物館……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黃永林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在內容上關注現實社會生活和在表現形式上貼近民眾的特點。它不僅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貼近生活的內容資源,而且為構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