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蓮
肛腸疾病的種類較多[1],如痔瘡、肛周膿腫、肛瘺等,大部分患者會出現肛門直腸疼痛及墜脹、便血、肛門腫物脫出、肛門瘙癢等癥狀表現。手術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手段,能夠有效切除病變部位,但是該病在老年群體中多發[2,3],此類患者的機體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減退,機體修復能力較差,術后更容易出現肛門水腫、疼痛等情況,且創面愈合時間較慢,會對患者的術后康復效果造成不利影響[4]。西醫一般采用碘伏、高錳酸鉀等方法治療肛腸術后疼痛,但是整體效果欠佳。中醫辨證施治在肛腸疾病治療中較為常用,具有操作簡便、經濟性好、安全性高、療效顯著等優勢[5]。中藥熏洗坐浴、針刺均屬于中醫外治法的重要內容,本文特擇取130 例于2020 年5~12 月期間在本院行肛腸手術治療后出現疼痛的患者開展研究,就上述兩種方法聯合應用在肛腸術后疼痛患者中的效果進行觀察,旨在提升患者的康復質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20 年5~12 月期間本院肛腸術后疼痛患者130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65 例。對照組中,男30 例,女35 例;年齡25~67 歲,平均年齡(47.44±7.98)歲;疾病類型:痔瘡20 例,肛瘺14 例,肛周膿腫12 例,直腸炎8 例,直腸息肉6 例,其他5 例。觀察組中,男28 例,女37 例;年齡26~68 歲,平均年齡(47.52±7.20)歲;疾病類型:痔瘡21 例,肛瘺15 例,肛周膿腫11 例,直腸炎9 例,直腸息肉5 例,其他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肛腸疾病診治指南》中關于肛腸疾病的診斷標準并已成功完成手術治療者;②術后NRS 評分為3~10 分;③肝腎功能正常、凝血功能正常者;④依從性良好者。
1.2.2 排除標準 ①存在結直腸惡性腫瘤、腸道特異性感染者;②既往存在肛門外傷史、手術史者;③存在暈針史或拒絕針刺者;④過敏體質。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抗感染治療,創面定期換藥并使用碘伏消毒殺菌。
1.3.1 對照組 采用高錳酸鉀溶液坐浴。采用濃度為1∶5000 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坐浴,2 次/d,15~20 min/次,持續1 周。
1.3.2 觀察組 采用中藥熏洗坐浴聯合針刺。①中藥熏洗坐浴:熏洗方中包括當歸、甘草、芒硝、白芷、赤芍、石榴皮、乳香、五倍子各15 g,黃柏、苦參、花椒各20 g,白鮮皮、車前子、蒲公英、馬齒莧、大黃、鴨跖草、白芨各30 g。水煎取汁2~4 L,溫度控制在40~45℃,進行熏洗坐浴,2 次/d,20 min/次。連續治療1 周。②針刺:針刺穴位主要選擇痔瘡穴,應用2 寸毫針直刺,應用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留針時間為30 min,期間每隔5 min 捻轉1 次。1 次/d,共計1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術后臨床癥狀評分 以《中醫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為參照制定臨床癥狀評分標準,肛門疼痛、肛緣水腫、創面滲液均采用0~3 分表示,分值越低,則癥狀越輕。在兩組患者術后1、7 d 時進行評估。
1.4.2 比較兩組術后NRS 評分 應用NRS 評估兩組患者術后12、24、48 h 時的疼痛情況。數字0~10 分別表示不同的疼痛程度,數字越大,疼痛感越強烈。
1.4.3 比較兩組術后血清指標水平 術后1、7 d 的清晨抽取兩組患者的空腹肘靜脈血5 ml 進行離心處理,以3500 r/min 的速度離心5 min,分離得到上層血清。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TNF-α、IL-6、IL-1β、VEGF 水平進行檢測。
1.4.4 比較兩組治療相關指標 包括水腫消失時間、疼痛消失時間、滲出物消失時間、創面愈合時間。
1.4.5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創面愈合良好,為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創面面積較治療前縮小>75%,為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創面面積縮小30%~75%,為有效;治療后以上標準均未達到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6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治療期間對兩組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切口瘙癢、切口燒灼感、切口紅腫)進行觀察記錄。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術后臨床癥狀評分 術后1 d,兩組患者的肛門疼痛評分、肛緣水腫評分、創面滲液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兩組患者的肛門疼痛評分、肛緣水腫評分、創面滲液評分均低于本組術后1 d,且觀察組患者的肛門疼痛評分、肛緣水腫評分、創面滲液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術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術后1 d 比較,aP<0.05;與對照組術后7 d 比較,bP<0.05
2.2 兩組術后NRS 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12、24、48 h 時的NR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NRS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術后NR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術后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術后1 d,兩組TNF-α、IL-6、IL-1β、VEGF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兩組TNF-α、IL-6、IL-1β 水平均低于本組術后1 d,VEGF 水平均高于本組術后1 d,且觀察組TNF-α、IL-6、IL-1β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VEGF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血清指標水平比較(,ng/L)

表4 兩組術后血清指標水平比較(,ng/L)
注:與本組術后1 d 比較,aP<0.05;與對照組術后7 d 比較,bP<0.05
2.4 兩組治療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水腫消失時間、疼痛消失時間、滲出物消失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相關指標比較(,d)

表5 兩組治療相關指標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6。

表6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6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肛腸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生率,部分疾病通過手術治療能夠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及肛腸功能[6],但是手術存在侵入性,會造成一定的創傷,患者術后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進而對患者的創面愈合、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7,8],因此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方法緩解肛腸術后疼痛。
高錳酸鉀溶液是常用的殺菌消除劑:①能夠起到防控感染的作用;②具有消炎止痛、止癢、殺菌的效果,但是單一使用高錳酸鉀溶液坐浴的效果一般。中醫認為肛腸疾病的主要病機在于:風、濕、燥、熱、飲食不節等引起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虧損、濕熱內蘊、邪毒下注、積聚肛門。而肛腸術后疼痛的發生主要與“不通則痛”、“不榮則通”有關,一般是由經絡或臟腑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術后元氣損傷、氣血陰陽虛虧等所致[9]。因此臨床治療應以疏經通絡、活血散瘀、益氣止痛、消腫祛邪為主要原則。中藥熏洗坐浴能夠辨證用藥,將特定的中藥煎成中藥液,兌入適量熱水進行局部熏蒸和坐浴:①局部熏蒸能夠通過熱力、藥力作用直接在病所發揮效果[10],起到促進氣血運行、溫經通絡、清熱止癢、活血止痛的作用,同時還可舒張血管和皮膚毛孔,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再生能力增加及創面新陳代謝,加快創面愈合速度,緩解水腫[11,12];②坐浴通過使用中藥液對患部進行清洗,能夠潔凈病變部位,其溫熱刺激能夠降低局部痛覺神經興奮性,緩解組織炎癥水腫,減緩局部神經末梢壓力,增加結締組織伸展性,較好地發揮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及收濕斂瘡作用[13,14]。
針刺可發揮扶正祛邪、疏經通絡、調節臟腑功能等效果,可促進患者氣血運行正常,進而實現治愈疾病的目的[15]。通過針刺能夠促使患者丘腦下部產生阿片肽類神經遞質,鎮痛效果較強,同時局部穴位的針刺能夠對局部炎癥的變質、滲出性病變的發展進行阻止,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受損局部組織新陳代謝,有利于創面修復,通過減少傳入的通透性刺激來發揮止痛效果[16]。
傷口愈合是組織自我修復的過程,肛腸術后患者康復主要分為炎癥期、肉芽組織形成期、瘢痕形成期三個階段。TNF-α、IL-6、IL-1β 為啟動炎性反應的關鍵細胞因子,其含量高低會直接影響術后切口感染程度。VEGF 能夠促進新血管的生成,在組織修復、創面愈合中具有重要作用。中藥熏洗坐浴的抗炎效果良好,可降低TNF-α、IL-6、IL-1β 水平,從而可減輕炎性應激反應所引起的疼痛。另外降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便于創面水腫的吸收,阻斷疼痛反射,有助于創面修復與愈合。本文研究數據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臨床癥狀評分、術后不同時間點的NRS 評分均更低,血清學指標數據下降明顯,且治療相關指標時間短、總有效率更高,不良反應少,充分說明了該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分析原因在于,中藥熏洗坐浴中所采用的中藥材在發揮收斂生肌、止癢止痛、益氣活血、散瘀止痛等作用的同時,能夠提升機體免疫力,加快創面滲液與水腫吸收,有利于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及肉芽生長,還可對機體炎癥因子的表達水平進行抑制,發揮抗菌消炎作用。另外中藥熏洗坐浴能夠促進細胞遷移以及提升Ⅲ型膠原蛋白表達水平,從而能夠加快創面愈合速度。針刺痔瘡穴可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益氣通絡、活血化瘀等效果[17-20]。上述兩種方法聯合應用能夠增強鎮痛效果,提升抗炎作用,加快臨床癥狀改善速度,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具有較高的效果,且不良反應輕微。
綜上所述,中藥熏洗坐浴聯合針刺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廣應用在肛腸術后疼痛患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