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俊 葉盛 李寧星 湯長江 羅斯立
近年來,甲狀腺良惡性結節的診斷率明顯上升,及時判斷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有助于提高甲狀腺癌的治療效果。US-FNAB 被認為是診斷甲狀腺結節良惡性的“準金標準”[1]。但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取材不滿意及細胞學不確定的診斷結果[2]。US-CNB 能夠取到較大的組織標本,可進行更準確的組織病理診斷。但是由US-CNB 引起的局部出血風險相對較高,美國甲狀腺協會并不建議US-CNB 用于評估甲狀腺結節[3]。也有文章報道,根據甲狀腺結節大小,粗細針穿刺診斷的準確率各有優劣[4]。為探討US-FNAB 與US-CNB 兩種方法在甲狀腺結節診斷中的臨床應用,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97 例二維超聲檢查結果疑似惡性甲狀腺結節的患者,根據穿刺方法不同分為細針穿刺組和粗針穿刺組,對比兩種方法并發癥發生率、準確率、靈敏度及特異度。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研究2016 年10 月~ 2021 年5 月在本院行二維超聲檢查結果疑似惡性甲狀腺結節的患者97 例,其中男23 例,女74 例。將患者根據穿刺方法不同分為粗針穿刺組(45 例,49 個結節)和細針穿刺組(52 例,55 個結節)。粗針穿刺組年齡24~67 歲,平均年齡(40.98±9.98)歲;結節最大徑 0.5~5.0 cm,平均結節最大徑(1.82±1.29)cm;細針穿刺組年齡22~68 歲,平均年齡(43.60±10.93)歲;結節最大徑0.4~5.6 cm,平均結節最大徑(1.72±1.26)cm。兩組患者的年齡、結節最大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無手術禁忌證,均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并有相應的病理結果。排除標準:有手術禁忌證,未在本院完成手術者。所有患者均自愿作為研究對象,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1.2.1 儀器和設備 意大利百盛高頻彩超機(Mylab60);細針采用吸引活檢針(型號22G);粗針采用美國愛瑯醫療一次性活檢針(18G,射程13/22/33 mm)。其他用品還包括玻片、95%乙醇、10%甲醛溶液等。
1.2.2 檢查方法 粗針穿刺組行US-CNB 檢查,細針穿刺組行US-FNAB 檢查,首次細針穿刺診斷結果為Bethesda Ⅲ類的結節二次穿刺行粗針穿刺。
US-FNAB:患者取仰臥位,頸部墊高過伸位;患者頸部消毒、鋪無菌洞巾;超聲探頭無菌處理、定位結節、設計穿刺路徑;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穿刺點進針;超聲下引導用22G 吸引活檢針進入甲狀腺結節,在結節內重復提插穿刺針5~8 次完成取材;標本立即涂片、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穿刺完畢,貼敷料,在觀察區留置觀察20~30 min,穿刺點適度壓迫止血20~30 min,再行超聲掃描甲狀腺區域,無出血后患者方可離開。
US-CNB:患者取仰臥位,頸部墊高過伸位;患者頸部消毒、鋪無菌洞巾;超聲探頭無菌處理、定位結節、設計穿刺路徑、根據結節大小調節活檢針射程;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穿刺點進針;到達腫塊邊緣后,確定活檢針彈射距離無誤后迅速按壓活檢槍扳機,退針完成活檢,不同穿刺部位穿2~3 次。用10%的甲醛液固定標本,送檢病理。在觀察區留置觀察20~30 min,穿刺點適度壓迫止血20~30 min,再行超聲掃描甲狀腺區域,無出血后患者方可離開。
手術方式:除Bethesda Ⅰ類外其余所有患者根據甲狀腺結節情況完成手術并取得病理結果。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取材滿意率、成功率、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診斷結果(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比較細針穿刺+粗針穿刺(首次細針穿刺為Bethesda Ⅲ類)與粗針穿刺的診斷結果(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穿刺標本統一由專人制片、閱片。結果判讀:穿刺活檢參考細胞學檢查結果,根據Bethesda 分類標準分為6 類:Ⅰ類:標本無法判斷或不滿意;Ⅱ類:良性濾泡性結節;Ⅲ類:意義不明確的細胞非典型病變或意義不明確的濾泡性病變;Ⅳ類:濾泡性腫瘤或可疑濾泡性腫瘤;Ⅴ類:可疑惡性腫瘤;Ⅵ類:惡性腫瘤[5]。將上述分類合并為標本無法判斷或不滿意(Ⅰ類)、良性(Ⅱ、Ⅲ、Ⅳ類)、惡性三類(Ⅴ、Ⅵ類)。以術后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特異度=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真陽性+假陰性+假陽性+真陰性)。取材滿意率=(全部-Bethesda Ⅰ類)/總結節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取材滿意率、成功率與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粗針穿刺組失敗2 個(因靠近頸動脈或氣管,無法獲得安全穿刺路徑)后轉為細針穿刺,成功率為95.9%(47/49,2 個失敗的剔除出后續對比),取材不滿意1 個,取材滿意率為97.9%(46/47);細針穿刺組無失敗病例,成功率為100.0%,取材不滿意6 個,取材滿意率為89.1%(49/55)。細針穿刺組出現少量出血2 例次,經壓迫后止血,無中、大量出血及其他并發癥發生;粗針穿刺組出現少量出血2 例次,中量出血2 例次,均經壓迫后止血,無聲嘶病例,疼痛及咽部不適5 例次,均于1 周內恢復。粗針穿刺組并發癥發生率19.1%(9/47)高于細針穿刺組的3.6%(2/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39,P=0.012<0.05)。
2.2 兩組診斷結果比較 細針穿刺組取材滿意49 個,粗針穿刺組取材滿意46 個。細針穿刺組結果提示良性13 個,惡性36 個。以術后病理診斷結果為準,細針穿刺組診斷甲狀腺結節的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分別 為79.59%(39/49)、80.95%(34/42)、71.43%(5/7)。粗針穿刺組結果提示良性8 個,惡性38 個。以術后病理診斷結果為準,粗針穿刺組診斷甲狀腺結節的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93.48%(43/46)、94.87%(37/39)、85.71%(6/7)。粗針穿刺組準確率明顯高于細針穿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靈敏度、特異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表4。

表2 細針穿刺組診斷結果(n)

表3 粗針穿刺組診斷結果(n)

表4 兩組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比較(%)
2.3 細針穿刺+粗針穿刺(首次細針穿刺為BethesdaⅢ類)診斷結果分析 細針穿刺組首次穿刺中共7 個結節診斷結果顯示為Bethesda Ⅲ類,重復穿刺采用粗針穿刺,最終穿刺病理結果顯示7 個結節中3 個為惡性,4 個為良性。細針穿刺+粗針穿刺(首次細針穿刺為Bethesda Ⅲ類)的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85.71%(42/49)、88.10%(37/42)、71.43%(5/7),與粗針穿刺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表6。

表5 細針穿刺+粗針穿刺(首次細針穿刺為Bethesda Ⅲ類)診斷結果(n)

表6 細針穿刺+粗針穿刺(首次細針穿刺為Bethesda Ⅲ類)與粗針穿刺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比較(%)
US-FNAB 是公認的一種安全的診斷甲狀腺結節良惡性的方法,被認為是“準金標準”[1],對結節危險分層和治療方案的制訂有重大意義,但細針穿刺受操作者抽吸的手法、涂片技術、穿刺組織量、結節穿刺時出血及細胞病理學診斷水平等因素影響較大[6-11]。而US-CNB 因其活檢針孔徑較細針粗,標本可行組織學檢查,Bethesda Ⅰ類的幾率明顯低于細針穿刺。本研究52 例患者(55 個結節)行US-FNAB,細針穿刺組取材不滿意6 個,取材滿意率為89.1%;45 例患者(47 個結節)行US-CNB,取材不滿意1 個,取材滿意率為97.9%。然而,粗針穿刺也有其局限性。粗針穿刺針由于其孔徑較粗、穿刺射程精準度較差、靈活性較差,故其并發癥發生率較細針穿刺高,且后果往往更嚴重,有些結節因靠近頸部血管、氣管、神經等,往往不能獲得滿意的、安全的穿刺路徑導致粗針穿刺成功率較細針穿刺低[12-16]。美國甲狀腺協會并不建議常規粗針穿刺用于評估甲狀腺結節[3]。根據本研究,粗針穿刺失敗2 個(因靠近頸動脈或氣管,無法獲得安全穿刺路徑)后轉為細針穿刺,成功率為95.9%(47/49);細針穿刺無失敗病例,成功率為100.0%。細針穿刺出現少量出血2 例次,經壓迫后止血,無中大量出血及其他并發癥發生;粗針穿刺出現少量出血2 例次,中量出血2 例次,均經壓迫后止血,無聲嘶病例,疼痛及咽部不適5 例次,均于1 周內恢復。粗針穿刺組并發癥發生率19.1%高于細針穿刺組的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39,P=0.012<0.05)。
本研究統計顯示,細針穿刺組的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79.59%、80.95%、71.43%;粗針穿刺組的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93.48%、94.87%、85.71。粗針穿刺組準確率明顯高于細針穿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研究表明,US-FNAB 未能明確的結節,再次行US-FNAB 仍有約37%~50%無法明確診斷[17,18]。另有研究報道,二次穿刺采用USCNB 和重復US-FNAB 的診斷率分別為0.879 和0.684。US-CNB 比重復US-FNAB 有更高的診斷率(優勢比5.707)。最初的Bethesda Ⅰ和Bethesda Ⅲ類中US-CNB都顯示出比重復US-FNAB 更高的診斷率[19,20]。進一步統計病例數據,本研究中,細針穿刺組首次穿刺中共7 個結節診斷結果顯示為Bethesda Ⅲ類,重復穿刺采用粗針穿刺,最終穿刺病理結果顯示7 個結節中3 個為惡性,4 個為良性;細針穿刺+粗針穿刺(首次細針穿刺為Bethesda Ⅲ類)的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分別提高至85.71%(42/49)、88.10%(37/42)、71.43%(5/7),與粗針穿刺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US-FNAB 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安全性高等優點,對結節危險分層和治療方案的制訂有重大意義,但標本不滿意率和誤診率均較US-CNB 高。而US-CNB較高的穿刺失敗率及高風險性限制了臨床推廣應用。US-CNB 穿刺次數較少,穿刺范圍較小,增加了穿刺的假陰性率,而US-FNAB 可對結節不同部位重復提插穿刺多次,穿刺范圍較大,可減少穿刺的假陰性率。
總之,US-FNAB 和US-CNB 在甲狀腺結節良惡性診斷中各有利弊,可互相補充,建議臨床首選USFNAB,以降低不必要的粗針穿刺風險,若穿刺結果為Bethesda Ⅲ類,二次穿刺可選US-CNB,以求進一步提高穿刺準確率,降低誤診率。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本研究病例中,Bethesda Ⅰ類的患者因未完成二次穿刺、未于本院進行手術治療、改為門診隨診觀察等原因導致數據丟失、偏倚,故未引入穿刺準確率討論中;Bethesda Ⅲ類病例數較少,為了更準確的判斷粗細針穿刺聯合診斷的效能,均需要后續多中心、前瞻性更大樣本的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