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鋒 張秀錦
急性心力衰竭一般為突然發(fā)作,患者因左心功能異?;蚬δ苄约膊《又匦呐K負荷,其收縮力下降,如無有效的控制措施,極易導致心肌不可逆損傷,心臟代謝難以滿足機體循環(huán)的需要而產(chǎn)生肺循環(huán)或體循環(huán)淤血癥狀,并引起呼吸衰竭,嚴重時危及生命[1,2]。急性心力衰竭時患者難以呼吸、煩躁不安、喘息不止,急性呼吸衰竭時患者表現(xiàn)為二氧化碳潴留、缺氧,二者合并,危險性極高[3,4]。對此,臨床常采用ICU 急診救治,以糾正患者缺氧狀態(tài)來改善其預后[5]。無創(chuàng)呼吸機可對患者氣道進行有效擴張,迅速減輕心臟負荷,降低組織器官損傷[6,7]。本文結(jié)合本院2 年來ICU 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分組實施常規(guī)治療與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方式,并對其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評價,現(xiàn)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ICU 中80 例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樣本。納入標準:與《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中關于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標準相符合,患者均伴有難以呼吸、雙肺聞及濕啰音表現(xiàn);患者家屬對研究過程已了解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具有精神類疾病患者;合并重度營養(yǎng)不良、昏迷表現(xiàn)的患者;存在嚴重器官組織異常的患者。本研究已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jù)就診順序單雙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參照組與研討組,每組40 例。參照組:男女比例22∶18;年齡42~76 歲,平均年齡(59.92±13.27)歲;基礎性疾病:冠心病、尿毒癥、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別為15、3、7、11、4 例;發(fā)病至入院時間4~21 h,平均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5.46±3.54)h。研討組:男女比例21∶19;年齡43~77 歲,平均年齡(60.33±13.32)歲;基礎性疾?。汗谛牟?、尿毒癥、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別為14、2、8、10、6 例;發(fā)病至入院時間5~20 h,平均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5.91±3.35)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采用強心、利尿、氣道擴張類藥物,對其體內(nèi)酸堿平衡進行糾正,并結(jié)合患者的實際病情確定是否吸氧,如需吸氧,應對氧流量、濃度進行合理控制。一般氧流量保持在3~5 L/min,氧濃度保持在35%~40%。
研討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方案基礎上采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方案,指導患者保持半臥位,將頭部略微抬高30°左右,將固定輸氧管妥善連接后,固定鼻面罩,同時適當調(diào)節(jié)拉力帶,設置呼吸模式、呼吸比、初始呼氣正壓、初始吸氣壓、氧濃度分別為S/T、1∶15、4 cm H2O(1 cm H2O=0.098 kPa)、8 cm H2O、80%,之后觀察患者吸氧后的機體反應,根據(jù)患者實際病情適當調(diào)整呼氣正壓,由4 cm H2O 增加至5 cm H2O,吸氣壓8 cm H2O 增加至15 cm H2O,氧濃度80%減至35%,對其通氣時間、壓力等適時進行調(diào)節(jié),直到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平穩(wěn)之后切換至導管吸氧模式。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比較兩組患者心率、呼吸頻率及血氣指標 在兩組患者治療3 d 后運用心電監(jiān)護儀檢測其呼吸頻率、心率指標,同時運用動脈分析儀檢測其血氧飽和度、血氧分壓及血二氧化碳分壓等血氣指標。
1.3.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參考《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來判定兩組患者的療效,判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其中經(jīng)過治療,患者各項臨床表現(xiàn)均已消失,且呼吸頻率、心率指標已完全正常可判定為顯效;經(jīng)過治療,患者各項臨床表現(xiàn)、呼吸頻率、心率指標均有所改善可判定為有效;經(jīng)過治療,患者各項臨床表現(xiàn)、呼吸頻率、心率指標無變化或惡化可判定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率、呼吸頻率及血氣指標比較 研討組患者的血二氧化碳分壓(5.07±1.23)kPa、心率(76.92±4.41)次/min、呼吸頻率(16.64±2.13)次/min均低于參照組的(6.21±1.66)kPa、(87.39±5.38)次/min、(19.28±2.67) 次/min,血氧飽和度(96.23±1.72)%、血氧分壓(8.87±1.53)kPa 均高于參照組的(93.96±1.44)%、(7.63±1.24)kPa,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心率、呼吸頻率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心率、呼吸頻率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研討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為率87.50%,高于參照組的55.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屬于臨床重癥之一,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一般送入急診ICU 中救治[8]。常規(guī)治療方案雖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見效慢[9]。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方案是近年來應用于臨床的一種新型治療技術(shù),在呼吸機的幫助下促進患者自主呼吸,可減少回心血量,從而降低機體負擔,心肌供氧量、通氣量有效提升,從而降低耗氧量,有效促進機體循環(huán)的正常運轉(zhuǎn)并達到治療的目的[10,11]。
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討組患者的血二氧化碳分壓、心率、呼吸頻率均低于參照組,血氧飽和度、血氧分壓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討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無創(chuàng)呼吸機可有效擴張患者的支氣管,從而提升其通氣量,它可在更短的時間內(nèi)改善患者肺泡水腫、心率加快、呼吸困難等不良癥狀,同時對患者的肺部氧合功能進行良好改善,促進二氧化碳快速排出體外,讓其呼吸道保持暢通,進一步增強氣體交換能力[12]。
綜上所述,ICU 中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的效果明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促進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復,可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