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妮
結腸癌是較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發病率有逐年升高趨勢,以腹脹、水腫、貧血、消瘦、低熱、排便習慣改變、腸梗阻等為主要臨床表現[1]。其中,結腸癌主要以手術切除為治療手段,早期手術可獲得長期生存,但結腸癌往往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當出現明顯臨床癥狀確診時已為晚期、進展期,多伴轉移,其療效及預后較差[2]。近年來,相關研究指出,在常規靜脈化療基礎上加入DC-CIK 細胞免疫治療,是一種針對腫瘤的過繼免疫治療手段,可以強化機體的免疫功能,殺傷腫瘤細胞,阻礙術后發生轉移,對生活質量改善和生存時間延長有所裨益[3]。本研究旨在探討結腸癌患者行CME 術后應用DC-CIK 細胞免疫聯合化療對腫瘤標志物和淋巴細胞免疫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結腸癌行CME 術后的患者,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研究組(42 例)和對照組(58 例)。研究組中男22 例,女20 例;年齡42~65 歲,平均年齡(53.28±6.34) 歲;TNM 分 期[4]:T1~T2期 5 例,T3期24 例,T4期 13 例;分化類型:低分化18 例,中分化16 例,高分化8 例;病理分期:Ⅱ期28 例,Ⅲ期14 例。對照組中男30 例,女28 例;年齡43~65 歲,平均年齡(53.34±6.40) 歲;TNM 分 期:T1~T2期 7 例,T3期33 例,T4期 18 例;分化類型:低分化25 例,中分化22 例,高分化11 例;病理分期:Ⅱ期39 例,Ⅲ期19 例。兩組的性別、年齡、TNM 分期、分化類型及病理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腸鏡、CT、彩超等檢查診斷為結腸癌;②術后病檢證實為腺癌;③均無CME 手術禁忌證;④術前經影像學檢查結果判斷病灶位置在結腸肝曲、盲腸和升結腸;⑤均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Dukes D 期患者;②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③近期接受過激素治療者;④已接受過化療者;⑤同時性或異時性雙癌、多發癌者;⑥近期內患有急性腦出血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化療治療,第1~14 天給予口服卡培他濱1 g/m2,2 次/d;給予奧沙利鉑130 mg/m2靜脈滴注,第1 天靜脈滴注2 h,此方案用藥2 周停1 周;化療后給予貝伐單抗5 mg/kg,靜脈滴注30~90 min,首次輸注90 min 以上,2 周1 次。視患者病情變化,化療4~6 個周期。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DC-CIK 細胞免疫治療,化療前1~2 d 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50~100 ml,在實驗室通過泰爾茂比司特Spectra Optia 血細胞分離機分離、培養DC/CIK 細胞,第3 天開始化療,培養細胞第13 天,經內毒素、細菌真菌檢測陰性后,經無菌生理鹽水洗滌3 次,樹突狀細胞(DC)和同源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按照1∶1 比例,混入200 ml 含2%白蛋白的生理鹽水中,在第14~16 天維持3 d 靜脈回輸至患者體內,回輸時間為90 min/次,1 次/d,持續治療2 個周期。
1.4 觀察指標
1.4.1 腫瘤標志物 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對腫瘤標志物(CEA、CA242、CA199、HIF-1α)進行測定。
1.4.2 淋巴細胞免疫指標 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采用流式細胞儀對外周血T 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進行檢測。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中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中CA199、CA242、CEA、HIF-1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血清中CA199、CA242、CEA、HIF-1α 水平均顯著低于本組治療前,對照組血清中CEA 水平顯著低于本組治療前,CA199、CA242、HIF-1α 水平顯著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治療后血清中CA199、CA242、CEA、HIF-1α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中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中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淋巴細胞免疫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 組CD3+、CD4+、CD8+、CD4+/CD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CD3+、CD4+、CD4+/CD8+均顯著高于本組治療前,CD8+顯著低于本組治療前,對照組CD3+顯著低于本組治療前,CD8+顯著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CD4+、CD4+/CD8+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CD3+、CD4+、CD4+/CD8+均顯著高于對照組,CD8+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淋巴細胞免疫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淋巴細胞免疫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中晚期結腸癌的治療難度大,對化療不敏感,術后容易復發轉移,不能有效保證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期[5]。DC-CIK 細胞免疫治療是近幾年腫瘤治療的研究熱點,可與傳統手術、化療等治療手段聯合治療,可采集和體外培養人體自身免疫細胞并使其數量和靶向性殺傷力提升,再按比例回輸至患者體內,對腫瘤免疫機制進行調節,明顯提升機體的免疫功能,起到抗腫瘤的作用,有效殺滅血液和組織中的癌細胞,并對手術造成的機體免疫損傷進行恢復[6]。
腫瘤標志物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腫瘤的惡性程度和進展情況。近年來相關研究指出[7],腫瘤標志物CA199、CA242、CEA 與消化道相關惡性腫瘤的發生進展密切相關。而HIF-1α 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個腫瘤標志物,與結腸癌的發生及發展有密切關系[8]。本研究顯示,治療后,研究組血清中CA199、CA242、CEA、HIF-1α 水平均顯著低于本組治療前,對照組血清中CEA 水平顯著低于本組治療前,CA199、CA242、HIF-1α 水平顯著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治療后血清中CA199、CA242、CEA、HIF-1α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照組常規化療后雖一定程度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但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力和抑制病情進展方面效果并不理想,而研究組DC-CIK細胞免疫療法的效果相對優勢明顯,考慮由于DC 細胞是具有特異性抗原的調控初始免疫反應的白細胞群落,CIK 細胞則具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二者皆有較強的殺傷腫瘤細胞能力,通過自體回輸后,可促進細胞免疫增殖,迅速增強機體免疫能力,大大提高機體免疫應答反應,增強對腫瘤細胞的殺傷能力,有效地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清除腫瘤細胞,緩解患者術后病情進展和預防轉移,延長其生存期[9]。
T 淋巴細胞標志物(CD3+、CD4+、CD8+)、B 淋巴細胞標記物(CD19+)和NKT 細胞標志物(CD3+CD56+)均與腫瘤免疫有密切關系[10],T 淋巴細胞亞群的表達是影響結腸癌預后的獨立因素,與腫瘤分期、局部浸潤和生存期有明顯的相關性[11]。本研究顯示,治療后,研究組CD3+、CD4+、CD4+/CD8+均顯著高于本組治療前,CD8+顯著低于本組治療前,對照組CD3+顯著低于本組治療前,CD8+顯著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CD4+、CD4+/CD8+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CD3+、CD4+、CD4+/CD8+均顯著高于對照組,CD8+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照組常規化療后患者的自身免疫力有所下降,而研究組采取DC-CIK 免疫療法后,明顯增強了患者的免疫效應細胞的細胞毒效應,持續釋放出細胞毒性物質,促腫瘤細胞凋亡,還可分泌多種細胞因子,產生免疫效應,明顯提高化療期間患者的免疫功能[12]。
綜上所述,DC-CIK 細胞免疫聯合化療用于結腸癌CME 術后患者,可改善淋巴細胞免疫應答,使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