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樹威
膝骨關節炎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并且老年人是該疾病的多發群體,由于其本身各項機能均較弱,因而將會在較大程度上損傷其健康,為有效的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治療,及時有效的檢查成為關鍵性內容[1]。目前臨床中雖然有諸多檢查方式,例如X 線、CT、MRI 等,但X 線具有較為簡便的操作,并且總體的檢查費用較低,對于骨質病變情況能夠進行較為清晰的顯示;并且隨著X 線技術的不斷發展,相比于傳統的X 線檢查方式,新型X 線的診斷效果獲得較大的提升,因而能夠廣泛應用于臨床檢查中,并且目前已成為判斷患者預后的重要標準[2,3]。本文將探討X 線在膝骨關節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5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膝骨關節炎患者,男39 例,女31 例;年齡62~80 歲,平均年齡(71.1±3.2)歲;病程2~12 年,平均病程(7.2±1.9)年。
1.2 診斷、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診斷標準 ①日?;顒訒r關節存在響聲;②晨僵時間<30 min;③膝關節存在腫脹伴彈響情況。
1.2.2 納入標準 ①符合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診斷標準;②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且家屬對于本研究的檢查方式表示知情同意。
1.2.3 排除標準 ①中途退出檢查的患者;②無法良好的溝通與順利交流的患者。
1.3 方法 患者均實施X 線檢查與MRI 檢查。
1.3.1 X 線檢查 所有被檢查人員均保持站立姿勢,并使其穿“丁”字鞋,確保足跟與膠片保持緊靠,對其膝關節正側位片實施數字化X 線攝影(DR)檢查,在拍正位片過程中告知患者確保膝關節始終保持伸直狀態,雙側內踝軟組織之間需要保持10 cm 的間距,髕骨的方向指向正前方,雙足保持平行向前的狀態;在拍側位片過程中告知患者確保膝關節始終保持屈曲30°的狀態。球管一片距90 cm,分別對F 角、T 角、FT 角、髕骨位置進行測量。
1.3.1.1 F 角 該角即所謂的股骨長軸線與膝關節平面線夾角,對于健康人員而言,F 角的一般大小為75~80°,若F 角<75°,則被稱為膝外翻。
1.3.1.2 T 角 對于健康人員而言,T 角的一般大小為85~100°,若T 角>100°,則被稱為膝內翻。
1.3.1.3 FT 角 該角即所謂的股骨軸線與脛骨軸線在外側的夾角,對于健康人員而言,FT 角的一般大小為165~175°,若FT 角<165°,則被稱為膝外翻;若FT 角>175°,則被稱為膝內翻。
1.3.1.4 髕骨位置 輔助患者采取屈膝的狀態,角度約為30°,以便能夠獲得側位片,該圖像顯示的情況即為髕骨位置,對患者的髕腱長度(LT)進行測量,即自髕骨下極至脛骨結節頂點上緣,再測量髕骨最長對角線的長度(LP),在正常情況下,LT 與LP 的比值為0.8~1.2,若>1.2,則被稱為高位髕骨,若<0.8,則被稱為低位髕骨。
1.3.2 MRI 檢查 選擇GE 公司生產的 Signa HDi 1.5T超導型磁共振成像系統,應用膝關節表面線圈,取仰臥位,雙腿自然伸直,對患者膝關節實施橫軸位、矢狀位及冠狀位等多方位進行立體掃描,參數設置:T1WI 序列重復時間(TR)設定為460 ms,回波時間(TE)設定為26 ms;T2WI 序列TR 設定為4000 ms,TE 設定為100 ms;STIR 序列TR 設定為4400 ms,TE 設定為20 ms;斷面掃描間距設定為1 mm,層厚設定為4~5 mm;若有必要需要對患者實施T1WI 序列采取增強掃描。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X 線檢查結果。②比較X 線檢查與MRI 檢查的診斷準確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X 線檢查結果 膝骨關節炎的關節間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變窄情況,膝關節內翻畸形程度明顯大于外翻畸形程度,尤其是內側關節間隙存在較為嚴重的生物力學失衡現象,具體如下:60 例(85.71%)患者的F角顯示為正常,10 例(14.29%)患者的F 角<75°,均為膝外翻;58 例(82.86%)患者的T 角顯示為正常,12 例(17.14%)患者的T 角>100°,均為膝內翻;29 例(41.43%)患者的FT 角顯示為正常,41 例(58.57%)患者的FT 角>175°,均為膝內翻;50 例(71.43%)患者的髕骨位置顯示為正常,20 例(28.57%)患者的髕骨位置顯示為異常,其中15 例(75.00%)患者的髕骨位置顯示為高位髕骨,5 例(25.00%)患者的髕骨位置顯示為低位髕骨。
2.2 X 線檢查與MRI 檢查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X 線檢查與MRI 檢查的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X 線檢查與MRI 檢查的準確率比較(n,%,n=70)
膝骨關節炎在臨床中十分常見,是一種具有較長病程的慢性關節疾病,在臨床中該疾病又被稱之為退行性關節炎,關節位置軟骨退化、骨質受到侵襲破壞、具有較差的穩定性是該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與特征表現[4,5]。通過臨床觀察顯示,膝骨關節炎患者往往會表現出關節位置骨質增生、缺失等不良情況,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會表現出膝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等不良情況,隨著病程的不斷進展,將會對患者的全部膝關節形成累及。通過相關的臨床研究發現,導致膝骨關節炎的原因包括諸多方面,具有較為復雜的特點,雖然目前臨床中關于膝骨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尚未具有統一定論,但諸多的學者與專家一致認為膝骨關節炎的產生同年齡、肥胖、關節損傷、遺傳均具有較大的關聯,并且生理因素、骨細胞分化、關節軟骨老化均可為導致膝骨關節炎的重要發病機制[6,7]。
近年來通過相關學者的研究結果發現,膝骨關節炎的發生發展同下肢生物力學結構的改變存在密切關聯。膝骨關節炎的主要臨床特征表現即為關節軟骨退變,而關節軟骨退變又會導致關節出現疼痛、肌肉出現痙攣的不良情況,進而會對膝關節肌肉運動產生抑制,減少關節的正常活動,使患者出現纖維關節囊粘連的不良情況,并且伴隨著時間的延長,膝關節廣泛性粘連也是患者較常出現的不良情況,進而會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伸、屈活動,并且導致膝關節的正常生物力學的平衡性在較大程度上被破壞,使得關節軟骨的磨損程度不斷加重,又會在較大程度上加重膝關節疼痛程度與關節粘連程度,形成惡性循環[8-10]。為有效明確上述不良情況,并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治療,則需要對其進行明確診斷。目前臨床中多使用X 線檢查方式。通過對本研究的結果進行分析顯示,少數患者為膝外翻畸形類型,而諸多患者則為膝內翻畸形類型;并且通過對X 線的檢查圖像進行分析可知,患者的FT 角存在明顯的增大情況,同時內側關節間隙狹窄,原本正常的生物力學結構目前已向內側偏移,相比于以膝關節內側疼痛為主要特征的患者而言,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特征與其一致;并且通過對檢查圖像進行分析觀察可知,患者多存在關節間隙狹窄、骨贅形成、軟骨下骨硬化、關節半脫位等改變,由此提示,X 線可作為膝骨關節炎的重要輔助檢查方式;同時相比于CT 或MRI等檢查手段,X 線總體的檢查費用較低,對于骨質病變情況能夠進行較為清晰的顯示,因而可在基層醫院進行較為廣泛地使用。除此之外,X 線還能夠對下肢生物力學結構進行有效的測量,從而能夠獲得準確的檢查結果,為臨床醫生提供準確的信息,便于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11,12]。
MRI 是一種相對權威的檢查方式,其診斷準確率較高,然而其具有較高的醫療成本,對患者的機體影響較大,因此臨床并不提倡該種檢查方案的使用。X 線作為一種相對傳統的檢查方式,其能夠對膝骨關節炎進行有效的明確,是一種常用手段,其對中低密度物質穿透性較強。在全部的檢查過程中能夠對膝關節病變進行準確的觀察,運用效果較好。然而此種檢查方式對于早期患者的病變狀態難以確定,不具有較強的辨別軟骨組織的能力,因而無法為疾病的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13,14]。但從實驗結果上看,X 線檢查結果與MRI 檢查結果的差異不大,提示X 線檢查仍具有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X 線在膝骨關節炎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