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杰
結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大腸癌疾病,這兩類癌癥的初期癥狀均不顯著,其癥狀往往與結腸炎、腹瀉等十分相似,因此極易誤診。近些年來,結直腸癌的病發率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盡管治療方案一直在調整,然而,患者的生存期、臨床療效以及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問題還是持續存在。西妥昔單抗屬于單克隆抗體,作用于EGFR,西妥昔單抗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在得到特異性結合后能夠對癌細胞的增殖生長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使癌細胞得以凋亡,從而控制了基質金屬蛋白酶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出現,雖然效果顯著,但同時會引起相應的不良反應[1-3]。本文針對EGFR靶向藥物西妥昔單抗在結直腸癌EGFR 陽性治療中的臨床效果以及不良反應進行研究,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挑選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在本院治療的50 例結直腸癌EGFR 陽性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病理學組織化驗確診屬于結直腸癌,同時為其實施原癌基因(K-ras)與EGFR 測定;未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出血情況;患者機體均可耐受化療治療;臨床預測患者生存期≥12 個月;6 個月內未進行其他任何化療。排除標準:精神異常、過敏以及藥物不耐受的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25 例。研究組中,男15 例,女10 例;年齡最大68 歲,最小32 歲,平均年齡(47.32±3.57)歲。對照組中,男14 例,女11 例;年齡最大69 歲,最小31 歲,平均年齡(46.94±3.7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XELOX 方案進行治療,即第1 天靜脈滴注奧沙利鉑130 mg/m2;第1~14 天給予卡培他濱2000 mg/m2,b.i.d.,p.o.,每15 天重復1 次,共進行2~4 次重復治療。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西妥昔單抗(規格:100 mg/瓶)進行治療,每隔1 周靜脈滴注500 mg/m2西妥昔單抗,首次滴注時間≥2 h,之后每次的治療時間≥1.5 h。治療期間全程給予患者心電監護,每15 分鐘記錄1 次患者的生命體征,記錄其主訴,同時觀察患者的呼吸、血壓、心電圖波形、心率等是否存在異常。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西妥昔單抗呈無色透明狀的液體,必須將其保存于特定環境下(2~8℃),如果將其保存在零度以下的環境中將會增加西妥昔單抗的微粒,在使用前注意不可稀釋、震蕩,對包裝的封口進行檢查,查看其包裝封口的完整性。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依照世界衛生組織所所制定的實體瘤的臨床治療效果評判標準,將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4 個等級,完全緩解:病灶完全消失不見,持續時間≥30 d;部分緩解:腫塊縮小≥50%,縮小時間≥30 d;穩定:腫塊縮小<50%;進展:病灶增大。總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同時記錄患者的不良反應,如過敏反應、粉刺/皮疹、腹痛/腹瀉、口腔潰瘍/口腔炎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56.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4.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腫瘤的產生以及發展是十分復雜的,它們往往與多種基因有關。目前來看,臨床對于惡性腫瘤的治療已經進入了靶向治療這一重要階段。結直腸癌是十分常見的惡性腫瘤,此類腫瘤的初期癥狀與結腸炎、腹瀉等癥狀相類似,為此,患者在出現此類癥狀時并不會引起重視,大部分患者在發現時已至晚期,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晚期患者一般采用以化療為主的治療方式,有研究調查了解到,晚期結腸癌患者的一線以及二級化療藥物的臨床療效不佳,并且極易引發相關不良反應,因此,找尋合適的治療方式對于結直腸癌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是十分重要的[4]。近些年以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以及壽命的增長,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盡管其治療方案已得到了及時的調整,但是對治療后不良反應以及臨床療效的改善作用并不顯著。首診患者約50%發生轉移現象,盡管已為這類轉移患者實施了根治性手術治療,但還是存在復發及轉移情況[5]。
有研究調查顯示[6],結直腸癌的進展與化療藥物的耐藥有十分重要的關聯性,長期使用化療藥物導致患者機體免疫能力降低,甚至發生藥物抵抗現象,即使增加藥物劑量也無法控制腫瘤的進展,從而出現一系列不耐受現象。即使能夠完成整個化療過程,患者的生存質量卻不能得到提升,因此,在為患者實施治療時不僅要控制腫瘤細胞的發展,同時要改善因治療藥物對患者機體所產生的副作用,這也是當前醫務工作人員需重視的問題。近幾年,臨床對EGFR 靶向藥物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它是一類跨膜糖蛋白,由結合區、跨膜區以及酪氨酸蛋白激酶區組成,所以能在人類機體膠質細胞、上皮細胞等組織中表達。EGFR 是原癌基因c-erbB-1 的表達產物,它在人類機體各組織細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受體得到了廣泛分布,EGFR 與機體腫瘤細胞的產生有著相當緊密的聯系,在一些惡性腫瘤中會呈現出過度表達現象,同時,EGFR 的表達與腫瘤治療的預后以及惡性程度存在關聯,EGFR 活化后能促使腫瘤細胞更快的增殖,為腫瘤血管的生長提供條件[7]。
有研究調查表明,大部分結直腸癌患者為EGFR陽性患者,基于此,可將EGFR 作為靶向點來抑制腫瘤的發生發展,與西妥昔單抗(單克隆抗體)的結合,通過競爭性的抑制與內源性配體與胞外區受體相結合,阻斷通路的活化,從而提升疾病化療的敏感性[8]。EGFR 在化療后能有效阻斷修復蛋白的重新自我分布,對于DNA 損傷的恢復有良好的干擾作用,使腫瘤細胞化療后直接被損傷凋亡。隨著臨床對EGFR 分子靶向藥物與信號傳導通路的長期研究,臨床對于西妥昔單抗臨床療效的分子預測標志物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分析,并得到EGFR 信號傳導通路其他分子與西妥昔單抗療效之間具有緊密聯系這一信息。K-ras 基因是EGFR 信號傳導通路的重要分子,其發生突變會導致結直腸癌,這也是腫瘤出現的早期變化,同時,K-ras 基因在原發病灶與轉移病灶中的突變狀態十分相似。在K-ras 基因產生突變后會致使信號傳導通路被持續激活,為此,靶向EGFR 的抑制劑同樣會因此失去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效果,抗腫瘤功能也將因此失去。眾多研究試驗結果指出,在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中建議對一切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進行K-ras 基因狀態檢測,對于此基因呈野生型的患者可推薦使用西妥昔單抗聯合FOLFOX 或FOLFIRI 化療方案進行治療[9-11]。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后,所有患者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相較而言,采用化療聯合西妥昔單抗治療的研究組治療效果要比采用XELOX 方案治療的對照組更佳。
綜上所述,化療聯合西妥昔單抗可以有效提升結直腸癌EGFR 陽性患者的臨床療效,有一定的臨床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