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楠
在21 世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麻醉舒適性的要求逐漸增加。全憑靜脈麻醉具有快速起效、誘導平穩以及環保和優質等優點,可用于各層次外科手術及各類無痛檢查的麻醉。在麻醉過程中,如何抑制應激反應,保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十分重要。脊柱手術治療是目前治療脊柱疾病的常用方法。麻醉要求患者迅速進入麻醉狀態,術中能充分鎮靜和鎮痛,術后無不良反應。多數脊柱手術患者為老年人,且日益增多,主要是因為老年人身體機能較弱,機體易出現功能和結構的退化。老年人的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處于代償或失代償階段,且多伴有高血壓、糖尿柄等疾病,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易發生并發癥[1]。與此同時,手術麻醉的風險增加。手術后認知障礙是老年手術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若不及時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會導致癡呆、死亡。本研究選取本院98 例脊柱手術患者,旨在探析全憑靜脈麻醉和吸入麻醉在脊柱手術中的麻醉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收治的98 例脊柱手術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吸入麻醉組和全憑靜脈麻醉組,每組49 例。全憑靜脈麻醉組年齡45~79 歲,平均年齡(63.89±4.82)歲;男29 例,女20 例。吸入麻醉組年齡41~80 歲,平均年齡(64.18±4.91)歲;男28 例,女2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麻醉前準備 術前未用藥物,先引導患者進入手術室,打開周圍靜脈,輸注乳酸鈉林格氏液0.2 ml/(kg· min),同時用惠普監護儀對脈搏動血氧飽和度、心率、心電圖、血壓等各種生命體征進行常規監測,并與腦電雙頻指數監護儀常規連接。
1.2.2 手術麻醉誘導 術前給患者戴面罩吸氧3 L/min,靜脈注射舒芬太尼0.2~0.4 μg/kg、咪達唑侖0.04 mg/kg、羅庫溴銨0.6 mg/kg、丙泊酚1~2 mg/kg,當患者意識消失、肌肉松弛時,采用氣管插管并連接麻醉呼吸機,連接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監測,及時調整呼吸參數,將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控制在35~45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分別進行頸內靜脈穿刺置管術和橈動脈有創穿刺置管術連續測壓。
1.2.3 麻醉維持 全憑靜脈麻醉組應用瑞芬太尼0.2~0.4 μg/(kg· min)、丙泊酚5~10 mg/(kg· h)推注泵連續輸注。吸入麻醉組應用七氟醚持續吸入維持麻醉。同時兩組均給予羅庫溴銨維持患者肌肉松弛狀態。術中根據患者血壓、心率及 腦電雙頻指數值的變化及時調整麻醉用量,必要時給予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術后繼續鎮痛。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麻醉優良率,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和血氧飽和度,認知功能障礙發生情況。麻醉效果判定標準:優:手術順利進行,未出現不良情況;良:術中生命體征出現一定的波動,追加劑量可維持生命體征穩定,患者基本耐受手術;差:不耐受手術[2]。麻醉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麻醉優良率比較 全憑靜脈麻醉組的麻醉優良率為97.96%,而吸入麻醉組的麻醉優良率為85.71%;全憑靜脈麻醉組的麻醉優良率高于吸入麻醉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優良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和血氧飽和度比較 全憑靜脈麻醉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10.49±2.17)min 短于吸入麻醉組的(14.10±2.34)min,血氧飽和度(97.49±2.17)%高于吸入麻醉組的(96.21±2.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和血氧飽和度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和血氧飽和度比較()
注:與吸入麻醉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發生情況比較 全憑靜脈麻醉組發生認知功能障礙1 例,占比為2.04%;而吸入麻醉組發生認知功能障礙6 例,占比為12.24%。全憑靜脈麻醉組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低于吸入麻醉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外科手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麻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在手術過程要保證手術能順利完成,另一方面要注意患者術后的快速恢復,如術中穩定的血流動力學,術后患者蘇醒快,拔管時間短,不良反應少等。因此,有必要對手術麻醉進行相應的臨床研究,以提高其臨床療效。全憑靜脈麻醉的發展歷史悠久,有見效快、過程平穩、術后恢復快等特點,但是目前沒有一種藥物能夠完全滿足麻醉的需要。麻醉用藥的合理性應引起高度重視。
脊柱骨折在骨科臨床較為常見,占5%~6%。胸腰段骨折的發生率最高,多數可伴有脊髓或馬尾神經損傷。手術創傷大,脊柱解剖結構復雜,因此患者易發生嚴重的應激反應,不利于術后康復。科學、有效的麻醉能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維持術中生命體征的穩定性,對于脊柱骨折手術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脊柱骨折多發生在老年人中,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骨鈣丟失而導致骨質疏松,骨骼韌性降低,易發生骨折。如果病情不能得到及時的處理,則老年患者需長期臥床,從而導致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嚴重威脅老年人的健康與生命。但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嚴重臟器疾病,麻醉手術耐受性差,手術風險高,全身麻醉后易發生腦損傷,如術后神志不清或認知功能障礙。
七氟醚是外科手術中常用的吸入麻醉劑,鎮痛效果理想,無藥物積聚,但吸入麻醉劑先要經過呼吸系統才能進入血液循環,絕大部分藥物再以原樣排出,這樣不僅會刺激呼吸道,還會造成手術室空氣污染,影響醫務人員的健康。近幾年來,全憑靜脈麻醉已廣泛應用于臨床骨科手術,其中丙泊酚靜脈麻醉劑是一種理想的靜脈麻醉劑,具有誘導迅速穩定、代謝迅速、麻醉深度可靈活調節等優點[3,4]。注射后可在體內快速分布,40 s 內即可進入睡眠狀態,控制效果好。由尿中排出代謝產物時間為34~60 min,并能與血漿蛋白高度結合,不會在體內積聚,安全性高。研究表明,丙泊酚對人體中的許多重要器官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丙泊酚與瑞芬太尼聯用可進一步提高麻醉效果,使疼痛降低到最低程度,減輕患者的痛苦[5]。
術后認知障礙是老年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較高,不僅延長了手術后的治療時間,而且增加了老年癡呆癥的發病風險,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有關研究表明,手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不僅與患者的生理因素有關,還與術中使用麻醉劑有關[6]。脊柱手術患者選用吸入麻醉,麻醉藥主要是通過患者呼吸道吸入,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使患者暫時失去知覺,感覺不到疼痛。但是,此麻醉方法應用在外科中,麻醉藥物可以選擇性地作用于患者的中樞相關核團。老年人中樞膽堿能系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臨床吸入麻醉的患者更容易出現認知功能障礙[7,8]。脊柱手術麻醉采用全憑靜脈麻醉,可有效阻斷心臟交感神經系統和冠脈擴張,還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需平衡,減少手術應激反應。同時,它對于減少手術感染、降低心血管并發癥、促進患者生理功能恢復也有重要作用。臨床上脊柱手術術后應激反應可以增強,但全憑靜脈麻醉引起的應激反應相對較小,麻醉穩定性較好[9-12]。
該研究結果顯示:全憑靜脈麻醉組的麻醉優良率為97.96%,而吸入麻醉組的麻醉優良率為85.71%;全憑靜脈麻醉組的麻醉優良率高于吸入麻醉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全憑靜脈麻醉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10.49±2.17)min 短于吸入麻醉組的(14.10±2.34)min,血氧飽和度(97.49±2.17)%高于吸入麻醉組的(96.21±2.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全憑靜脈麻醉組發生認知功能障礙1 例,占比為2.04%;而吸入麻醉組發生認知功能障礙6 例,占比為12.24%。全憑靜脈麻醉組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低于吸入麻醉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脊柱手術患者實施全憑靜脈麻醉效果確切,優于吸入麻醉,效果確切,可加速患者恢復,更好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減少術后認知功能損害的發生幾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