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喂養不耐受是指因多因素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的一種疾病,是新生兒科一種多發性疾病[1]。早產兒因胃腸道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消化酶活性低,是喂養不耐受的主要發病群體。早產兒喂養不耐受臨床以腹脹、嘔吐為主要表現,若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隨著病情進展,患兒因營養攝入不足,則很難滿足患兒機體發育、生長的需要,輕者影響其健康,重者導致發育延緩、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2]。早期營養支持可以補充機體營養,從而預防發育延緩的發生。以往臨床多采取益生菌治療,該藥物可以改善腸道功能,提高腸道成熟度,縮短全腸營養時間。近幾年,中醫學因其經濟、安全的特點備受臨床醫患的青睞。捏脊是中醫學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通過捏脊治療,可以調節腸道血液循環,增強胃腸功能,加快胃腸吸收,能提高食欲[3]。為探究小兒捏脊輔助治療用于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效果,現以92 例該疾病患兒為研究對象,開展不同的治療方案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本院收治的92 例喂養不耐受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6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0 例;胎齡28~35 周,平均胎齡(32.25±1.67) 周;體重1.5~2.4 kg,平均體重(1.96±1.06)kg;開奶時間32~47 h,平均開奶時間(42.51±2.18)h。研究組男23 例,女23 例;胎 齡29~34 周,平均胎齡(32.28±1.71)周;體重1.6~2.4 kg,平均體重(1.94±1.08)kg;開奶時間33~46 h,平均開奶時間(42.49±2.15)h。兩組患兒性別、胎齡、體重及開奶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對于出生后穩定的新生兒,對其應用胃管喂養后,2~3 h 評估其耐受性,患兒出現腹脹、嘔吐等癥狀,且其殘留量>上次喂養量的1/2;胎兒胎齡最小28 周,最大36 周;出生體重<2500 g。
1.2.2 排除標準 患有先天性疾病患兒(代謝性疾病、心臟病等);研究藥物過敏患兒;合并嚴重顱腦疾病或臟器功能嚴重障礙患兒[4]。
1.3 方法 所有患兒均予以心電監護、靜脈營養、維持內環境穩定等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兩組患兒開展不同的治療方案,具體如下。
1.3.1 對照組 患兒應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50032,規格:0.21 g/粒)治療,將1 粒膠囊溶于溫水中,經口(或胃管)給藥,2 次/d。
1.3.2 研究組 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小兒捏脊輔助治療。在患兒家屬的協助下對患兒胃經、脾經、板門、五臟等進行干預,每處約1~3 min,采取推、揉、拿等多方法對腹部進行操作,時間約3~5 min,選取患兒天樞、中脘穴位,進行點、按操作,對背部進行捏脊,約3~5 遍,在捏脊過程中以患兒耐受為宜。上述所有操作均完成計數為1 次,1 次/d。
兩組患兒治療3 周后,對治療效果進行觀察。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時間指標(達全腸道喂養時間、住院時間)。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治療3 周后對患兒的恢復情況進行觀察,患兒嘔吐、腹脹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喂養2~3 h 后觀察,無胃殘留為顯效;患兒臨床癥狀(嘔吐、腹脹等)有顯著好轉,喂養2~3 h 后觀察,其殘留量小于上次殘留量的1/3 為有效;與上述標準不符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5]。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兒總有效率為95.65%,高于對照組的80.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兒時間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兒達全腸道喂養時間為(11.71±1.07)d、住院時間(24.65±3.14)d,均短于對照組的(12.41±1.31)、(26.34±2.76)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時間指標比較(,d)

表3 兩組患兒時間指標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近幾年,早產兒出生率越來越高,備受臨床關注與重視。早產兒多存在喂養不耐受問題,喂養不耐受的發生多因胃腸道不成熟、胃腸道運動力不足導致。早產兒各系統發育不完善,胃腸脆弱,胃腸運力差,喂養不耐受發生率高。相關研究認為,消化系統發育不全是導致喂養不耐受發生的主要原因,此外,不正確的喂養方式、體重輕、胎齡小、胎兒過早離開母體容易受到環境、聲音等刺激導致其心率、血壓等改變也是誘發喂養不耐受的重要原因[6]。對于早產兒,因胎齡小,一旦出現喂養不耐受,則其機體營養很難滿足機體代謝、發育的需求,導致其機體發育緩慢,影響健康發育,危害性大[7]。基于此,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對保證早產兒的健康發育、健康成長具有關鍵性作用。西醫治療多應用益生菌,對于喂養不耐受早產兒服用益生菌治療,可以促進正常菌群的建立,加快腸道成熟,能增強腸道胃動力,從而改善胃腸道活力,提高患兒喂養耐受性。但臨床長期實踐發現,單一應用益生菌治療,療程長、患兒耐受性差,整體效果欠佳,因此,需要尋找更合理的治療方案[8-10]。
中醫學認為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其臟腑嬌嫩,因處于生長階段,臟、脾不足,運化能力差,容易形成積滯,損傷脾、胃陽氣[11]。脾胃失調則是導致喂養不耐受的基礎。喂養不耐受屬于中醫學“胎弱”范疇,臨床以“健脾、補腎”為主。捏脊治療其機制是通過對穴位刺激,以調節陰陽、疏通經絡,達到改善臟腑的目的[12]。相關學者指出,背部皮下存在豐富的神經,通過捏脊可以對其產生刺激作用,借助神經反射作用以改善胃腸功能[13,14]。此外,相關研究發現,通過捏脊刺激作用,可以增加血清胃泌素、血漿胃動素的分泌,激素水平的調節可以提高胃腸的蠕動能力,從而改善動力不足導致的排空延遲[15]。韓俊婭等[16]學者選擇96 例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48 例常規治療患兒為對照組,48 例以對照組治療為基礎輔助捏脊治療患兒為觀察組,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1.67%高于對照組7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嘔吐消失時間、腹脹消失時間、住院時間、達全腸胃內喂養時間、喂養不耐受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兒總有效率為95.65%,高于對照組的80.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兒達全腸道喂養時間為(11.71±1.07)d、住院時間(24.65±3.14)d,均短于對照組的(12.41±1.31)、(26.34±2.76)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上述報道存在一致性,證實了捏脊輔助治療的有效性。早產兒作為特殊群體,在對其治療期間,需要做好患兒的護理干預,例如治療期間在喂奶前密切觀察其是否存在腹脹、殘留等癥狀,若存在,需要對癥干預,并對殘留量、性質等準確記錄,因胎齡不足,對外界適應能力差,保持舒適的體位,可以促進食物排空,一般情況下可以采取頭高腳低位,在喂養后0.5~1.0 h 內,患兒安靜狀態下可以以其臍部位中心進行順時針按摩,力度適宜,避開膀胱區,一旦患兒出現哭鬧需立即停止。
綜上所述,小兒捏脊輔助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療效明顯,能夠縮短患兒達全腸道喂養時間、住院時間,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