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棠 韓瑜 劉然
由于血液只能由人體捐獻的特殊性,使得血液資源在臨床上尤為珍貴。為了避免獻血者愛心的消耗,通過差錯管理的方式對采、制、檢、供各個環節進行監控,以減少血液資源浪費[1]。本研究對長春市2015~2019 年期間血液報廢原因進行分析及對策研究,以求最大限度的滿足臨床血液供應。
1.1 材料來源 收集長春市2015~2019 年無償獻血血液報廢信息進行分類匯總。
1.2 方法 分析血液報廢情況、檢測原因報廢情況及非檢測原因報廢情況。血液報廢原因分為檢測原因和非檢測原因。檢測原因:ALT 不合格(>50 U/L),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性標志物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或)NAT 有反應,抗-TP 經ELISA 檢測有反應。非檢測原因:乳糜血、血袋破損、顏色異常、不規則抗體、蛋白析出和其他(凝塊、非標量、溶血等)原因。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液報廢情況分析 2015~2019 年各年度血液總報廢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各年度血液報廢率呈逐年下降趨勢。見表1。

表1 2015~2019 年長春市血液報廢情況
2.2 檢測原因報廢情況分析 報廢血液中檢測原因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抗-TP(33.2%)、HBsAg(30.6%)、ALT(12.9%)、抗-HCV(12.3%)、HIVAg/Ab(8.0%)、NAT(3.1%)。見表2。

表2 2015~2019 年檢測原因報廢情況分析[U(%)]
2.3 非檢測原因報廢情況分析 報廢血液中非檢測原因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破損(52.2%)、其他(凝塊、非標量、溶血等,14.9%)、顏色異常(14.1%)、不規則抗體(7.8%)、乳糜血(6.7%)、蛋白析出/絮狀物(4.3%)。見表3。

表3 2015~2019 年非檢測原因血液報廢情況[U(%)]
檢測原因是血液報廢的主要原因,一般以ALT、HBsAg、抗-HCV、抗-TP 和抗-HIV 等項目為主。其中抗-TP 不合格是血液報廢的首要原因,其傳播方式以經血液傳播、性傳播、靜脈注射毒品和母嬰傳播為主,所以在獻血招募、體檢征詢過程中,可根據人群特點,按性別、年齡、學歷、職業等分類,從低危人群中招募,對高危人群進行重點征詢和篩查,可提高采血后復檢合格率,降低血液報廢率。同時有資料顯示,采血前對抗-TP 的街頭快速檢測,可使復檢不合格率降低53.4%[2],所以有條件的地區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開展相關檢測。
HBsAg 不合格是血液報廢的次要原因,可能和我國病毒性肝炎患者較多有關[3],同時也與街頭使用的快篩試劑有關。本地區使用的乙肝快篩試劑為金標試紙條,其靈敏度低于復檢時的ELISA 試劑,在保存和使用過程中又受到環境溫度和檢測時長影響,尤其在冬季或者團體采血時,可能導致部分血清濃度較低的獻血者在初篩時出現漏檢的情況[4]。
ALT 檢測不合格是血液報廢的另一主要原因,臨床上ALT 常用于對肝功能的診斷,由于ALT 分布于人體心肌、腎臟、骨骼肌、肝臟等組織[5],其數值的變化與許多因素有關,除病理性因素外,還與獻血者的年齡、肥胖程度、生活習慣、血液標本的保存溫度等因素有關[6]。但隨著血液篩查試劑的更新以及核酸檢測技術的廣泛應用,ALT 在血液篩查中的意義存在爭議,許多發達國家的ALT 檢測結果判定上限遠高于我國的50 U/L,其中日本ALT 的上限為60 U/L,德國則將ALT的上限定為正常上限的2 倍[7],所以如何在降低經血傳播疾病的基礎上,減少有效血液的報廢,是值得臨床后續研究的課題之一。
持續降低非檢測原因報廢率是采供血部門關注和重點努力的方向,能體現出血站在質量管理工作中對過程及關鍵點控制的能力[8]。非檢測原因報廢以血袋破損為主,其次為乳糜血、非標量和凝塊等。破損一般是由于受到過大的外力擠壓或碰撞而產生血袋或辮管損壞,從而導致血袋密封狀態被破壞,其中冰凍血漿的不當儲存是產生血袋破損的主要原因,接駁漏和離心不當是產生血袋破損的次要原因,所以加強人員的培訓,使其規范操作,能有效減少因血袋破損導致的血液報廢[9]。
乳糜血的產生原因主要為獻血前進食了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其次為獻血者體重過大、體質量指數(BMI)超標以及血脂代謝異常,所以加強征詢工作,特別是排除獻血前高脂飲食可極大減少因乳糜血導致的血液報廢[10]。由于乳糜血的判定沒有國家統一標準,街頭初篩時僅能依靠目視判定血清的透明度,這也會導致判定乳糜血不合格的主觀因素增多。對于已經判定為乳糜血的血液制劑,由于血脂本身并不影響其安全性,依據《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僅重度乳糜血不可發往臨床,輕、中度可通過制備洗滌紅細胞,去除絕大部分的血漿和脂肪后用于臨床,以節約寶貴的血液資源[11],但沒有明確如何判定血液制劑的乳糜程度,所以希望盡快出臺判定標準。
非標量主要是因為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過于緊張,出現不適癥狀,導致無法堅持完成獻血過程,而使血容量無法達到要求。雖然其報廢率不高,但經過提高采血護理質量,仍可減少其發生率,所以提供舒適的環境,消除緊張情緒,可有效降低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的發生,從而保證采血過程順利完成,減少血液的浪費[12]。
綜上所述,血液作為寶貴的醫療資源,在全國采供血仍將處于長期緊平衡的狀態下,對造成血液報廢的原因進行整理分析,加強采、制、檢、供等各個環節的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精準把控不合格血液的產生,對保護獻血者的愛心、提高血液質量、保障臨床血液供應充足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