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旭
近年來,子宮肌瘤的患病率日趨升高,該疾病屬于女性常見腫瘤,主要是因為患者氣血瘀滯或者組織器官功能障礙導致的疾病。在發病后患者出現經期延長、排尿困難、腹部包塊及經量增多等癥狀,對身體健康具有嚴重的影響[1]。需提高子宮肌瘤重視程度,實施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如今,該疾病呈年輕化趨勢,中老年婦女是主要發病人群,臨床治療多以手術為主[2]。針對內突型壁間子宮肌瘤患者實施常規治療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存在創傷大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實施超聲聯合宮腔鏡手術治療提高了整體治療效果。本文擇取本院接收的內突型壁間子宮肌瘤患者,觀察內突型壁間子宮肌瘤患者應用超聲聯合宮腔鏡手術對預后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80 例內突型壁間子宮肌瘤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年齡50~62 歲,平均年齡(56.37±1.97)歲。觀察組:年齡49~63 歲,平均年齡(56.41±2.2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開腹手術,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方式,指導患者仰臥體位,在下腹正中位置作切口,然后逐層開腹,將子宮漿肌層切開,剝除患者肌瘤結節,并將瘤腔關閉,最后逐層關閉腹腔后實施縫合處理[3]。
觀察組使用超聲聯合宮腔鏡下手術,醫務人員指導患者取截石位,實施麻醉后進行常規消毒,在超聲輔助下放置切割鏡,對肌瘤情況進行觀察,了解肌瘤和漿膜距離,然后切割內突型壁間子宮肌瘤,對于殘留肌壞死后實施消融處理[4]。倘若肌瘤埋藏較深,需使用縮宮素進行切割,擠入宮腔后切除,并對肌層肌瘤大小進行觀察。在術后實施隨訪。
1.3 觀察指標 ①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感染、出血、切口滲液,詳細記錄并對比[5]。②臨床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③統計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50%,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復發率為2.50%,低于對照組的1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率比較(n,%)
子宮肌瘤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生理痛苦和心理負擔。子宮肌瘤不但會導致諸多臨床癥狀,還會產生流產及不孕等現象,危害較大[6]。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水平逐漸提高,臨床經驗不斷積累,內突型壁間子宮肌瘤患者可實施手術治療方式,具有腹腔干擾少、術后恢復快的優勢,能夠有效提高整體治療效果[7]。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通過宮腔鏡手術切除較大肌瘤存在視野不清晰的問題,產生并發癥的風險性較高。針對內突型壁間子宮肌瘤患者實施超聲聯合宮腔鏡下手術治療,可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50%,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超聲聯合宮腔鏡下手術治療,將患者子宮肌瘤情況準確顯示出來,有助于判斷電切位置,指導手術切割,預防盆腔器官損傷現象[9]。使用超聲檢查技術減少患者電切綜合征,有助于提高整體治療效果[10]。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梢园l現內突型壁間子宮肌瘤患者實施超聲聯合宮腔鏡下手術可更好的顯示和切除患者肌瘤,提高了手術效果,具有較高的安全性[11]。實施聯合治療方法對患者創傷比較小,促進康復。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超聲聯合宮腔鏡下手術可減少影響患者康復的不良因素,促使患者肌層切口完全愈合,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復發率。在治療期間實施聯合治療,密切觀察患者子宮壁厚度,能夠減少過度切除,改善了患者的預后。除此之外,相關醫務人員應該告知患者疾病知識,加深對疾病的了解,從而提高治療配合度。
綜上所述,針對內突型壁間子宮肌瘤患者實施超聲聯合宮腔鏡下手術治療,不但減少了并發癥,還降低了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