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云民 陳梅華 丁新民 何耀彬
肛瘺為臨床上常見的肛腸科疾病,是肛門直腸附近膿腫潰破或切口引流后產生的病變,目前肛瘺在臨床中主要采用手術方式治療,但術后需要承受長時間的疼痛。另外,術后多發尿潴留情況[1],因此,在選擇手術治療方式時需再三考慮[2]。為探究內口掛線引流聯合開放式瘺管切除術治療肛瘺患者的效果與安全性,篩選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50 例肛瘺患者開展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50 例肛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26 例)和對照組(24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6 例;年齡22~52 歲,平均年齡(38.25±6.62)歲。對照組男20 例,女4 例;年齡24~52 歲,平均年齡(42.02±6.7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手術方案治療。對無外口的瘺管距離皮膚最短的垂直距離做切口,采用探針探查,沿著探針的方向切開瘺管,做放射狀切口,如果瘺管為馬蹄形,則實施開窗對口引流,剝開瘺管至內外括約肌位置,切開皮下組織和上皮組織,將括約肌和內口行橡皮筋掛線,完成引流。術后每天定時換藥,對切口做內口掛線牽拉,術后7~10 d 內內口掛線會自然脫落,如果超過規定日期仍然未脫落,需實施二次緊線,術后7 d即可拆線。
1.2.2 觀察組 采取內口掛線引流聯合開放式瘺管切除術治療。首先以探針從外口輕柔插入瘺管最深處,接著逐層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分離周圍脂肪層,分離操作延長至瘺管最頂部,注意避免損傷動脈,預防出血,同時需謹慎處理出血情況。還可直接從外口切開至內口,避免損傷腸壁,隨口從切口外側分離脂肪層至瘺管頂部。切除瘺管后續快速止血,實施肛門拉鉤,并剪開已經明確暴露的肛瘺內口,將探針插入原始肛瘺外口位置,沿著探針直視方向向著肛瘺外端剖開3~4 cm 管道,采用刮匙刮凈瘺道內腐肉,清理壞死組織。需嚴格注意保留瘺管中部的皮橋,做外口,做出一個與被切開的主道遠端相通的隧道,用刮匙再刮一遍管道。采用彎式止血鉗插入人造外口,左手食指纏繞4 圈10 號結扎線插入肛門內,插穿直腸壁。以10 號結扎線纏繞彎式止血鉗,緩緩送入人造外口中,以橡皮筋聯系起來,隨后將其引出肛門外,以肛內手指作為引導,切開皮下組織和掛線區皮膚,做4 個放射狀引流口,且與人造口相同,長度保持在3~4 cm,采取寬1 cm 的橡膠膜對人造口和引流口進行處理,如果肛瘺為高危復雜性肛瘺,需在此基礎上做處理置管。完成置管搔刮后,在人造外口和支管間掛浮起線,如果支管長度較長,且呈現彎曲狀態,可保留部分皮橋或皮肌橋,支管間再浮線,切口多為放射狀,修建切口皮緣。肛內放置引流管,采用凡士林油紗布壓迫創口,以丁字帶固定,術后合理應用抗菌藥物,避免術后切口感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術后隨訪6 個月,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創口恢復情況,術后中等及以上疼痛、復發、肛門外觀平整和功能較好情況。①療效判定標準:肛瘺膿腫、腫痛等癥狀消失,為顯效;肛瘺膿腫、腫痛等癥狀有顯緩解,為有效;肛瘺膿腫、腫痛無緩解甚至加重,為無效[3]。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術后疼痛情況進行評估,分為0~10 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VAS 評分≤3 分屬于輕度疼痛;VAS 評分4~7 分屬于中度疼痛;VAS 評分8~10 分屬于重度疼痛[4]。③創口恢復情況包括創口出血量、創口愈合時間、創緣水腫時間及住院時間。④術后并發癥包括肛門失禁、貧血、瘺管增加、切口感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92.3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2.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創口恢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創口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創口愈合時間、創緣水腫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創口恢復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創口恢復情況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3.85%低于對照組的29.1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2.4 兩組患者術后中等及以上疼痛、復發、肛門外觀平整和功能較好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中等及以上疼痛占比低于對照組,肛門外觀平整、肛門功能較好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發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中等及以上疼痛、復發、肛門外觀平整、功能較好情況對比[n(%)]
肛瘺多見于青壯年男性人群中,早期癥狀有瘙癢、分泌物多以及排便困難等,大部分患者對病情不了解,導致疾病繼續發展,增加治療困難度。有臨床研究[5]顯示,因為肛周皮膚會受到分泌物的刺激,導致肛周潮濕,出現強烈的瘙癢感,肛周皮膚變厚、纖維組織增生,進而發展為濕疹,臨床表現為肛瘺外口有少量帶血或膿性分泌物,而復雜肛瘺臨床治療難度普遍較高,會導致直腸周圍出現復雜的環狀條索,影響肛門的開合,不利于排便,患者常有排不盡的感覺[6,7]。當分泌物排出不順利則會導致炎癥發生,或是瘺管感染,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8,9]。
目前,手術為臨床治療肛瘺的有效方式,但是傳統的切開掛線術雖然具備明確的療效,且歷史悠久,但術后創傷面積大,且創口痊愈速度慢,住院費用高,還會伴有劇烈的創口疼痛和排尿困難等術后并發癥。該術式的瘢痕組織范圍大,肛門容易變形和移位,外觀不整齊,導致肛門功能下降[10]。而內口掛線引流聯合開放式瘺管切除術能有效彌補傳統手術的不足和缺陷[11]。本次研究結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創口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創口愈合時間、創緣水腫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中等及以上疼痛占比低于對照組,肛門外觀平整、肛門功能較好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發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內口掛線引流聯合開放式瘺管切除術的確具有明顯的臨床優勢。
綜上所述,肛瘺患者采取內口掛線引流聯合開放式瘺管切除術治療,可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改善術后功能情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