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姣姣 胡江波 蘇彩霞 馬喆喆 王世雁 翟宏偉
腦卒中是常見的腦血管病變,具有發病率高、致死致殘率高、預后差等特點,多發于50 歲及以上人群中[1]。左側大腦皮層是認知功能的主控部位,腦卒中可損傷大腦皮層左側頂葉,引起認知功能損傷,進而降低患者生活質量[2]。康復科常用物理治療、作業治療等手段幫助卒中患者康復,可達到調節顱腦微循環,改善患者肢體功能的目的,但對患者認知功能無明顯作用[3]。認知康復訓練是針對腦卒中、腦外傷及各類癡呆患者常用的神經心理學治療手段,通過對認知障礙的患者開展注意力訓練、定向力訓練、記憶訓練等,可鍛煉患者思維能力,減輕其認知損害[4]。經顱磁刺激是一種非侵入性治療手段,借助恒定、低強度直流電可達到調節大腦皮層神經元活動的目的。本文探討腦卒中后認知障礙患者應用經顱直流電刺激與認知康復訓練治療的療效及對患者血清學指標、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 月~2021 年11 月徐州市康復醫院收治的72 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6 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9、17 例;年齡58~79 歲,平均年齡(63.58±5.48)歲;患病時間10~62 d,平均患病時間(36.74±10.23)d;卒中類型:缺血性腦卒中21 例,出血性腦卒中15 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8、18 例;年齡57~81 歲,平均年齡(64.01±5.71)歲;患病時間15~75 d,平均患病時間(37.18±10.52)d;卒中類型:缺血性腦卒中20 例,出血性腦卒中16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經顱腦CT 及臨床檢查,確診為腦卒中[5];②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③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顱腦嚴重外傷;②合并腦部腫瘤或肝腎等器官器質性障礙;③合并失語或視聽障礙;④合并先天性認知障礙。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認知康復訓練和假刺激治療。認知康復訓練:如注意力訓練、書寫訓練、記憶力訓練、鑒別能力訓練、定向力訓練等。認知康復訓練時間20~30 min/次,5 次/周。假刺激:僅在開始和結束30 s 內予以電流刺激。28 d 后評估療效。
1.2.2 觀察組 實施經顱直流電刺激聯合認知康復訓練治療。認知康復訓練內容同對照組。選擇南京沃高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1300A 型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儀實施治療。治療模式為直流電刺激模式。將電極片正極置于M1 腦區的C3/C4 處,負極置于雙側眼眶。電流強度:1.5~2.0 mA;刺激密度:0.05~0.08 mA/cm2;頻率:15~20 min/次,1 次/d,治療5 d/周,28 d 后評估療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血清學指標 治療前、治療28 d 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血樣4 ml,離心后取血清,檢測BDNF、IL-6和TNF-α 水平。檢測儀器: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生產的Beckman 分析型流式細胞儀FC500。
1.3.2 認知功能 治療前、治療28 d 后,使用MMSE[6]、MoCA 評估。MMSE 量表共7 個維度30 個題目,分別為定向力(時間、地點)、注意力、記憶力(即時、延遲)、視覺空間、語言,每項0~1 分,分值范圍0~30 分,分數越低表示認知缺損越嚴重。MoCA 量表共8 個維度,總分30 分,分數越高則認知功能越好。
1.3.2 生活質量 治療前、治療28 d 后,使用SS-QOL[7]評估,該量表共13 個維度49 個題目,分值范圍49~248 分,分數高則生活質量好。
1.3.4 日常生活能力 治療前、治療28 d 后,使用ADL[8]評估,該量表共4 個維度10 個條目,總分100 分,分數高則生活自理能力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BDNF、IL-6、TNF-α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8 d 后,兩組BDNF 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IL-6、TNF-α 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BDNF 高于對照組,IL-6、TNF-α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28 d 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對比 治療前,兩組MMSE、MoCA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8 d后,兩組MMSE、MoCA 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MMSE、MoCA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28 d 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治療前,兩組SS-QOL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8 d 后,兩組SS-QOL 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SSQO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28 d 后比較,bP<0.05
2.4 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對比 治療前,兩組ADL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8 d 后,兩組ADL 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對比(,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28 d 后比較,bP<0.05
腦卒中可引起腦局部供血不足,使得中樞神經細胞發生變性、壞死,腦血清學指標運行失調,精神活動完整性被破壞,最終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血清學指標參與調節周圍和中樞神經元的生長發育,維持神經元的存活。BDNF 是具有神經營養作用的蛋白質,在神經系統尤其是海馬區和皮質層廣泛表達[9]。TNF-α是重要的炎癥因子,并參與某些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損傷。IL-6 也是一種致炎細胞因子,對免疫細胞的增殖、分化具有刺激促進作用[10]。腦卒中可引起TNF-α、IL-6 因子大量分泌,加重腦損傷。在本研究中,治療28 d 后,觀察組BDNF、MMSE 評分、MoCA 評分高于對照組,TNF-α、IL-6 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認知康復訓練聯合經顱直流電刺激對改善腦血清學指標,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減輕認知功能損害有積極作用。分析原因,認知康復訓練可促進缺血的腦部細胞功能重組,恢復腦部正常的血流循環,減輕自由基對腦神經的損傷作用,保護腦神經細胞,從而興奮中樞神經系統,誘導因缺血而受損的腦神經元進行組織重構,進而為腦神經元分泌可營養神經的蛋白質創造條件[11]。經顱直流電刺激借助弱流電刺激,可對大腦皮質神經元產生調節作用,刺激神經元胞體或樹突增加放電頻率,進而提高受損大腦半球的活性,促進中樞神經功能的恢復。二者聯合使用,可發揮協同作用,共同誘導中樞神經系統恢復神經活性,利于神經突觸及軸突再生,面對外界刺激時自動產生信息識別、處理及分析能力,重構神經環路,保護神經元細胞,從而恢復正常的精神活動,改善認知功能[12-15]。
認知功能與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密切相關。認知損傷使得患者在面對外界信息時中樞神經系統的處理速度減慢,表現為執行能力下降、反應力弱化、生活自理能力差等[16-18]。在本研究中,治療28 d 后,觀察組SS-QOL 評分、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既往研究結果[13]相符。提示認知康復訓練聯合經顱直流電刺激可減輕疾病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紤]與二者聯合可針對性刺激腦卒中患者的相關腦域,抑制S1Ml 的過度激活,平衡神經網絡活性,調節大腦皮層功能,恢復受損的大腦皮層正常的血流活動,從而減輕腦部中樞神經損傷。同時,專注力、記憶力、動手能力、辨別能力等訓練及直流電刺激還可進一步提升腦部神經系統興奮性,改善大腦皮層生理活動,促進患者視聽觸覺恢復,進而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提升其生活質量[19,20]。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認知障礙患者應用經顱直流電刺激與認知康復訓練治療,療效理想,可調節血清學指標水平,改善患者認知功能,提升其生活質量,增強其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