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秀
小兒病毒性腦膜炎一直是兒科多發疾病類型,分析導致疾病原因,主要是感染所致,包括單純皰疹、腸道以及蟲媒病毒等,是病毒感染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1]。結合臨床經驗,病情程度較輕的患兒可自行緩解,病情程度較重的患兒風險較大,除增加患兒并發癥、身體負擔外,還有死亡風險[2]。所以,需積極進行診斷、治療,以保障患兒的健康狀況[3]。當前,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CT、MRI 診斷均起到了較高的臨床價值[4]。本文就本院2019 年4 月~2020 年6 月期間收治的小兒病毒性腦膜炎患兒為例,評價CT 聯合MRI 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小兒病毒性腦膜炎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腦脊液生化檢查等確診的病毒性腦膜炎,疾病診斷符合《神經病學》標準[5];②監護人知情同意;③病歷資料完整;④倫理委員會審核。排除標準:①腫瘤等重大疾病患兒;②意識不清醒患兒。60 例患兒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齡5~12 歲,平均年齡(7.50±2.50)歲;患兒表現:嘔吐、昏迷、抽搐、肢體障礙以及發熱等;入院癥狀方面,上呼吸道癥狀患兒35 例,消化道癥狀患兒15 例,扁桃腺炎以及風疹患兒各5 例。
1.2 檢查方法 60 例患兒分別進行CT 檢查、MRI 檢查、CT 聯合MRI 檢查。
CT 檢查:檢查應用飛利浦 256 層CT,設置參數,掃描層厚5~10 mm、螺距1.0,以聽眶線為基線,根據體重靜脈推注造影劑,1.5 mg/kg,60%泛影葡胺(湖南漢森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1315,規格:20 ml∶12 g)增強掃描。
MRI 檢查:檢查應用西門子 3.0T 核磁共振診斷儀,設置參數,自旋回波系列,層厚以及層距分別為5 mm、6 mm,TR/TE 560 ms/15 ms、3400 ms/90 ms,矢狀面、冠狀面以及橫斷面T1WI、T2WI 掃查,根據體重靜脈推注造影劑,0.2 ml/kg,靜脈推注造影劑(GD-DTPA)增強掃描。
掃描完畢后,所有掃描數據輸送處理工作站,安排兩名經驗豐富影像學醫師共同閱片,得出一致性診斷。
1.3 觀察指標 對比不同檢查方法診斷陽性率,分析不同檢查方法的影像學特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檢查方法診斷陽性率對比 病毒性腦膜炎患兒病變位于基底節區6 例、丘腦7 例、腦室12 例、皮層下15 例、皮層20 例。CT 聯合MRI 檢查陽性率高于MRI 檢查與CT 檢查,MRI 檢查陽性率高于CT 檢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檢查方法診斷陽性率對比(n,%,n=60)
2.2 不同檢查方法影像學特征分析 CT 檢查顯示:呈低密度病灶,邊界模糊,增強掃描時室管膜及腦膜下顯著強化患兒多,腦回樣強化患兒少。MRI 檢查顯示:呈長T1 信號,邊界清晰,部分患兒腦回樣強化,部分患兒無強化。
病毒性腦膜炎即各種病毒感染所致的軟腦膜彌漫性炎癥綜合征,患兒有發熱、頭痛、嘔吐等臨床表現[6]。多數為腸道病毒感染,部分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皰疹病毒、腺病毒感染[7]。小兒發病率一直較高,病情嚴重患兒有致死風險,需盡早診斷、合理治療[8]。結合疾病診斷經驗,CT、MRI 診斷均有價值,能夠直觀清晰顯示患兒的腦組織結構、顱腦橫斷面解剖關系,可以了解患兒的病變范圍、具體狀況,通過提供可靠信息提升疾病治療效率[9]。CT 掃描具有快捷、方便且無創傷的優勢,診斷病毒性腦膜炎疾病方面可以顯示患兒的腦組織結構[10]。但是,影像重疊會產生偽影,從而增加了疾病鑒別診斷難度,影響臨床工作開展[11-13]。MRI 檢查利用多參數成像原理進行病變定性診斷,具有高分辨率、多方位成像特點,可以清晰的顯示受檢患兒的病變解剖結構特征,增強掃描后進行鑒別價值高。但是,檢查也存在局限性,易導致疾病誤診、漏診[14-16]。所以,為了確保小兒的診斷效果,可以進行CT 聯合MRI 診斷。相關研究指出,CT 聯合MRI 檢查用于診斷小兒病毒性腦膜炎的價值高,可以有效進行疾病鑒別診斷[17,18]。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CT 聯合MRI 檢查陽性率高于MRI 檢查與CT 檢查,MRI 檢查陽性率高于CT 檢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CT 聯合MRI 檢查診斷小兒病毒性腦膜炎的效能高,有助于小兒臨床工作的開展,促進小兒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