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姝
近些年,我國人們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加之老齡化問題加重,使得急性腦梗死的患病人數越來越多,因這種疾病發病速度較快,病情危急,患者靜息狀態下伴以眩暈、偏癱癥狀,2 h 內便可進入昏迷狀態,所以臨床需要加強重視,積極治療[1,2]。目前,臨床常用溶栓的方式改善患者缺血腦組織的血液灌流現象,再通血管,降低腦部組織損傷程度,但是并發癥較多,故而不少臨床學者提出靜脈溶栓聯合介入治療的方式[3]。為了進一步分析這種方式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本研究特選出2020 年1~12月本院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12 月收治的60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3 例,女17 例;年齡59~80 歲,平均年齡(72.12±4.38)歲;病程2~5 年,平均病程(3.05±0.78)年。觀察組:男11 例,女19 例;年齡61~82 歲,平均年齡(72.16±3.72)歲;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09±0.9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靜脈溶栓治療:靜脈滴注100~200 ml 生理鹽水與0.9 mg/kg 阿普替酶,時間30 min,溶栓期間,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經CT 診斷患者顱內有無出血癥狀,一旦發現患者頭痛、惡心或高血壓,需立刻停止用藥。
觀察組患者接受靜脈溶栓+介入治療:1~2 mm穿刺針穿刺患者淺表動靜脈,經血管造影機引導,把導管送至患者栓塞部位,注射造影劑,觀察血管栓塞程度,6F 動脈鞘緩慢置入栓塞血管,采用同軸導管技術把微導管穿過患者血管栓塞部位,遠心端推注1 mg 阿替普酶,拉回導管,推注18 mg 阿普替酶至血管栓塞部位,推注1 mg 阿普替酶,如果患者血管通過率低,需經導絲擠壓或者捅碎栓子后,再進行去栓處理,經CT 檢查觀察患者顱內有無出血癥狀,未見出血需口服100 g/d 阿司匹林藥物。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應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狀況,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輕,功能越好。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主要包括腦出血、顱內出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6.67%,與對照組的13.3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通常情況下,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病因在于兩個角度:①機體局部血管病變或者血液中存在異物流動,使得血管狹窄部位出現阻塞現象,影響整體血流供應,最終造成的急性血栓;②人體心臟中的栓子脫落致腦部血管內,誘發的腦血管堵塞現象[4]。一經發病,急性腦梗死患者往往會伴有神志不清、偏癱以及昏迷等臨床癥狀,對此,臨床主要的治療方式是靜脈溶栓,雖然靜脈溶栓治療期間,可以充分把藥物經血液循環作用在血栓部位,再通閉塞血管,但是藥物很容易稀釋至血液內部,降低血藥濃度,加上治療時間的限制,極其容易造成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現象,影響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甚至威脅生命[5]。
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介入治療出現在人們視野,這是一種介于內科和外科治療之間的一種新型治療手段,無需開刀暴露病灶,便可直接在患者血管內建立微小型通道,并在影像學設備的輔助引導下,有效治療患者病灶,不會嚴重損傷患者血管,便于患者后期改善,促進病情好轉[6-8]。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來說,介入治療期間,可以充分把阿替普酶直接作用在患者病變部位或者栓塞部位,經導管取栓亦可降低栓子脫落的發生幾率,確保栓子不會經血液流動而進入其他血管形成新的血栓,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正常情況下,靜脈溶栓聯合介入治療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再通患者栓塞血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確保患者頸動脈血管和其他血管血液處于正常的循環狀態,加快機體腦部血液的微循環速度,提升腦部血管循環功能,改善血液供應不足現象,促進患者病情盡早好轉,提高其生活質量[9,10]。除此之外,單一靜脈溶栓治療期間,僅僅通過調整劑量注入靜脈,使藥物沿著患者血液進行流動,盡可能的溶解栓子,而介入治療與靜脈溶栓聯合應用,可以確保藥物直接作用在患者梗死部位,最大程度的增加機體栓塞部位的藥物濃度,減少臨床實際用藥劑量,避免患者用藥后所出現的不良反應[11,12]。在本次研究中,治療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9.48±0.40)分低于對照組的(12.98±1.2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6.67%,與對照組的13.3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說明: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相比單一靜脈溶栓治療,靜脈溶栓聯合介入治療的效果更佳,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而且聯合治療的方式并不會明顯增加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靜脈溶栓聯合介入治療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接近單純靜脈溶栓治療,是臨床理想的治療方式,在臨床中可以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