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 牛彬婧 王瓊
(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1)
交通強國,鐵路先行。截至2020年8月,中國鐵路的營業總里程已經達到14.14萬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高達3.6萬公里,領先于世界其他各國。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陸路貿易規則的不健全已經嚴重制約了鐵路貨運業務的發展。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探索陸路貿易新規則,優化鐵路貨運運管體制,顯得尤為重要。
早在2017年4月和12月,運單多式聯運“一單制”業務在四川和重慶分別試點開展,其模式各有特點,其中四川模式注重市場化運作,進口企業增信成本相對較高;而重慶模式強調法律基礎和政府的主導作用,由政府投資的“重慶物流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增信,進口企業增信成本相對較低。兩者的運作模式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是制度創新中仍然暴露出以下問題:
(1)鐵路運單(提單)的物權屬性的法律基礎無實質性突破,其難以發揮獨立增信作用。
(2)進口企業融資需求與增信成本、銀行對融資主體選擇之間的矛盾。
本文以海運提單的信用證交易模式為樣本,基于成都多式聯運“一單制”、重慶多方協議模式下的“鐵路提單”類似案例,結合鐵路貨運單實際特征提出以下“基于鐵路貨運單信用證交易模式的業務流程”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鐵路運單信用證交易模式業務流程
由于現有的法律體系中“鐵路運單”不具備物權屬性,為保證該業務模式的正常運行,需要各參與主體簽訂多方協議,以保證參與該業務模式主體的相應權益。而在本文提出并發展的創新模式中,“鐵路運單”的簽發即代表各參與主體訂立多方協議成立,如圖2所示。

圖2 各參與主體間關系
除去在常規鐵路運輸中簽訂的相關合同協議外,買方可在該模式下向銀行申領貸款,簽訂貸款協議,物流金融服務平臺公司在此模式中作為買方擔保人為買方企業提供擔保,同時買方與物流金融服務平臺公司簽訂反擔保協議,買方作為反擔保人以該批貸款貨物的留置權作為反擔保抵押給物流金融服務平臺公司,如圖3所示。

圖3 昆明模式中的反擔保協議
在本項目模式中,買方向銀行申領貸款簽訂貸款協議,物流金融服務公司作為買方擔保人為買方企業提供擔保,同時買方與物流金融服務平臺公司簽訂反擔保協議,買方作為反擔保人以該批貸款貨物的留置權作為反擔保抵押給物流金融服務平臺公司。
本文基于鐵路貨運單信用證交易模式下開具的“鐵路運單”(文中提及的“鐵路運單”均為該模式下具有特殊屬性的運單)具備傳統鐵路運單的基本用途,此外還具備以下作用:
(1)執行基于鐵路運單信用證交易模式的合同證明;
(2)貨物收據和領貨憑證;
(3)提貨憑證,見“單”放貨;
采取焦慮自評量表評價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情況,其中包含20個條目,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并調查患者對護理的滿意情況,分為滿意和不滿意。
(4)此時的鐵路運單在流程設計和協議支持上已經賦予了“類物權”屬性,可進行背書轉讓。
針對成都、重慶地區設計的鐵路運單信用證融資創新模式中存在的信息整合等問題,本文引入的“物流金融服務平臺”在鐵路貨運交易流程中可以在貿易信息、貨物運輸信息、資金安全性等方面提供保障,信息進一步透明化也有利于保障各參與主體的利益,激發其融入交易模式中的積極性。
第一,基于上述鐵路運單信用證交易模式的物流金融服務平臺主要承擔締約承運人(多式聯運中的多式聯運經營人)的角色,該平臺主要依托完善的風控體系向用戶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產品,體系主要包括內部業務流程控制、數據安全技術支持、法律風險監控、客戶管理(客戶篩選、黑名單)、企業評級以及資產保護等標準。
第二,該平臺主要為用戶提供簽發電子鐵路運單、向中小貿易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服務、其他金融產品(運費貸等)三類金融產品服務。
第三,在平臺管理方面,會設置用戶管理、日志管理、金融機構管理、貸款信息、相關主體權限等模塊。一方面,該平臺會鏈接交易模式中相關主體所運營的數據系統,其中內部業務系統將會連接昆明鐵路局的貨運系統,使得金融服務平臺能夠包含客戶信息、貨運數據、發貨信息、貨物追蹤信息等,更全面地為平臺用戶提供發貨服務、貨物追蹤服務,可實時查詢物流信息;另一方面,外部數據主要來自工商數據、稅務數據和相關法律信息,而提供金融支持的主要是銀行。
第四,該平臺的創建要依托當下先進的技術支持,鐵路運單電子化主要依托票據電子化相關技術,以及區塊鏈技術、大數據技術和物聯網技術,保障物流金融服務平臺的穩定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物流金融服務平臺與金融機構業務系統、鐵路內部各業務系統間的連接進行統一管理,圖4展示了物流金融服務平臺的理論模型框架。

圖4 平臺的總體理論模型
物流金融服務平臺主要有五大功能。第一,向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服務,幫助中小企業能夠從銀行獲得融資,而中小企業以貨物所有權向金融服務平臺提供反擔保,保障雙方權益。第二,為托運人簽發電子鐵路運單,保障貿易順利進行。第三,金融服務的延伸,主要是向平臺用戶提供其他類別的金融產品服務,例如運費貸等產品。第四,運單業務完成后,關于該筆運單的所有信息,將通過物流金融服務平臺進行記錄,并以數據形式永久保存。第五,信息透明化,在貿易信息、貨物運輸信息、資金安全性等方面提供信息保障,有助于保障各參與主體的利益。
本文提出的創新交易模式突破了傳統鐵路運單的流通屬性,賦予其“類物權屬性”,并聯合銀行信用證業務使其衍生出金融屬性,在簡化鐵路貨運交易流程的同時還打通了貨物流上下端,推動鐵路貨運的發展與革新,為中小貿易企業融資提供更多機會。最后,結合理論模型和流程設計存在的不足,本文總結出以下三條推廣路線:
(1)擴大參與主體范圍。本文的理論模型傾向選取國有大型企業作為核心參與主體,其信譽度高,企業資金雄厚,建議運輸主體為易保值、易變賣的貨物,即人為規避了許多市場環境下可能存在的風險。模式的運行將面臨更多的參與主體和更復雜的市場風險,因此可以把參與主體范圍擴大,將中小微企業加入模式運行當中,為其解決融資難問題。
(2)鐵路貨運線路延伸。隨著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國加快了與周邊國家物流通道建設的進程。國際班列開行量不斷增加,使得鐵路貨物運單的信用證交易模式國際化發展勢在必行。此外,隨著國內的鐵路貨運向跨國鐵路貨運發展,貨物的在途時間也隨之增加,資金的時間價值在貨物運輸中逐漸凸顯出來,模式衍生出的金融屬性更具優勢。
(3)物流金融服務平臺的充分利用。模型中搭建的物流金融平臺主要具有以下三大功能:一是法律主體地位上,物流金融平臺負責組織全程運輸,其享有承運人的全部義務和權利,它可以在多式聯運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托運人只需與物流金融服務平臺簽訂一次協議后,就可實現一單到底。二是提供金融增信,解決中小微貿易企業的融資問題。三是完成信息整合功能。物流金融服務平臺的搭建和運營推廣需要大量人力資源的助力,使得搭建的物流金融服務平臺業務流程專門化、專業化,平臺功能更加全面、系統、完善,即充分利用平臺功能,是平臺以及該業務模式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