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銘涵,涂凱揚,段 煉,劉志賢
(中南大學 高性能復雜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 機電工程學院,長沙 410000)
作為光電轉(zhuǎn)換的連接器件,光模塊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光通信產(chǎn)業(yè)的飛速發(fā)展[1]。如今,光模塊的封裝種類朝著功耗更低、體積更小、速度更快的方向發(fā)展,板上芯片封裝(Chip On Board,COB)技術很好的滿足了這一要求[2]。COB是將光電裸芯片粘貼在PCB板上,利用較小的引線將芯片和PCB連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封裝密度[3]。COB光模塊的耦合對準是封裝過程的重要步驟,同時也是技術難點,耦合質(zhì)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COB光模塊的良品率[4]。耦合對準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最佳耦合位置,從數(shù)學角度講就是函數(shù)優(yōu)化問題,解決函數(shù)優(yōu)化問題一般采用數(shù)值解法和智能優(yōu)化算法。數(shù)值解法中,爬山法在激光器和光纖的對準問題已經(jīng)有了很多應用成果[5],但是其只能進行一維對準。2006年淳靜等在解決光纖的自動對準問題時應用了模式搜索法[6~8],可以在X-Y平面兩個自由度搜索,該算法經(jīng)過實驗證明可靠性高,不易陷入局部最優(yōu),但是僅克服X-Y兩自由度的耦合誤差,未沿其他自由度進行搜索。相比于數(shù)值算法,智能優(yōu)化算法在求解過程中,一般不需要優(yōu)化問題明確的數(shù)學表達式,因此該種算法常用于求解復雜優(yōu)化問題。2012年Marc Landry等人提出粒子群智能優(yōu)化算法[9],并將其應用在兩根光纖間的耦合對準,該種算法簡單,能夠在多個自由度同時搜索,實驗證明該算法可靠性高,并且不容易陷入局部最優(yōu)。
粒子群智能優(yōu)化算法在搜索速度上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而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在很多研究中已經(jīng)證明了可以通過調(diào)節(jié)權重提升搜索速度和可靠性[10]。但是其在光通信器件的耦合封裝領域鮮有研究。本文分析了COB光模塊的耦合對準原理,并通過實際的耦合對準實驗討論各種偏差對耦合效率的影響?;谝陨戏治龊脱芯恳肓俗赃m應權重的粒子群算法并將其運用在COB光模塊的耦合對準過程中,并進行了仿真和實驗驗證,實驗結果表明該算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耦合對準效率和成功率,為COB光模塊的精密封裝提供了理論技術支持。
COB光模塊耦合對準的原理是在光發(fā)射端將電信號轉(zhuǎn)換為光信號,驅(qū)動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VCSEL)發(fā)出光信號,并傳輸?shù)焦饫w之中;在光接收端本征光電探測器(PIN)將光信號轉(zhuǎn)換為電信號,實現(xiàn)電-光-電的轉(zhuǎn)換。在此過程中,VCSEL和PIN都需要確定最佳的位置與光纖耦合,這樣才能夠使光信號高效傳輸[11]。VCSEL和PIN的裸芯片都是通過鍵合和貼片等工藝貼裝在PCB上,VCSEL的激光發(fā)射方向和PIN的接收光信號方向都垂直于其芯片,而光纖平行于PCB板,所以和VCSEL/PIN的芯片呈90°。因此如何將光纖和芯片高效耦合是COB光模塊封裝的關鍵,本研究中采用光彎折法。如圖1所示,以光發(fā)射端為例,利用反射鏡使光路彎折,VCSEL發(fā)出的光經(jīng)過45°的反射鏡旋轉(zhuǎn)90°,經(jīng)過透鏡射入光纖完成耦合。

圖1 光彎折法示意圖
由于COB光模塊四個通路間距相等,芯片和光纖互相對應,四個光路之間干擾很小,所以選用其中一路進行分析。對于光發(fā)射端和接收端,其光路如圖2和圖3所示。

圖2 光發(fā)射端光路示意圖

圖3 光接收端光路示意圖
在前文對COB光模塊的耦合對準原理分析的基礎上,本節(jié)將進行耦合對準實驗,分析不同方向偏移對和耦合效率的實際影響。
在耦合對準實驗中,如圖4所示,耦合時VCSEL/PIN芯片固定,反射鏡、聚焦透鏡、準直透鏡組成Lens適配器,光纖插入Lens適配器中與之形成整體。在耦合過程中,芯片固定,因此只需考慮光纖在空間中的位置變化。實驗中通過夾具控制光纖角度偏差,因此不需要考慮θx、θy、θz的偏差。X和Y方向的偏移由Lens適配器的橫向位移確定,Z方向的偏移由Lens適配器的縱向位移確定。實驗選取3組COB光模塊對光發(fā)射端和接收端進行耦合對準,每組實驗通過手動對準至耦合效率最高處,并將該點設置為偏移量為0的點,之后再進行不同方向偏移。為更好地呈現(xiàn)偏移對耦合效率的影響,對耦合效率采用歸一化方法[12],即分母為手動耦合的最大耦合值,分子為各個點的實際耦合值。

圖4 實驗耦合對準示意圖
光發(fā)射端和光接收端耦合對準實驗數(shù)據(jù)分別如圖5、圖6所示。在光發(fā)射端,X/Y方向的偏移量達到±5um時,耦合效率降低到80%;偏移量達到±30um時,耦合效率接近于0;耦合效率的下降速度也較快。Z方向的偏移量達到±10um時,耦合效率為90%;當偏移量達到-80um或+100um時,耦合效率接近于0;耦合效率的下降速度較快。

圖5 光發(fā)射端耦合對準實驗數(shù)據(jù)

圖6 光接收端耦合對準實驗數(shù)據(jù)
在光接收端,X/Y方向的偏移對耦合效率的影響與光發(fā)射端相比較小。在±5um的范圍內(nèi),耦合效率無明顯變化;當偏移量達到±15um時,耦合效率降至80%;當偏移量達到±50um時,耦合效率接近于0;耦合效率的下降速度相對于光發(fā)射端較緩慢。Z方向的偏移對耦合效率的影響與光發(fā)射端相比較小。在偏移量-30um至+45um范圍內(nèi),耦合效率無明顯變化。光接收端出現(xiàn)耦合效率無明顯變化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與光發(fā)射端VCSEL芯片相比,光接收端PIN芯片有著更大的接收光敏面,沿X/Y/Z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PIN芯片都能接收到光,因此在光接收端的耦合效率曲線上會出現(xiàn)平坦區(qū)域。當偏移量達到-60um或+70um時,耦合效率為90%;當偏移量達到-120um或+210um時,耦合效率接近于0;耦合效率的下降速度相對于光發(fā)射端較緩慢。
粒子群算法(PSO)由Eberhart和Kennedy提出[13],是粒子群根據(jù)位置和適應度按照某種迭代規(guī)則進行尋優(yōu)的一種算法。在求解n維最優(yōu)化問題中,假設粒子群中有m個粒子,并且每個粒子都有n維位置向量和速度向量。n維位置向量表示為其代表最優(yōu)化問題中的一個潛在解。n維速度向量表示為其代表粒子在迭代過程中前進的方向和距離。將位置向量xi代入最優(yōu)化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可以得到粒子在當前位置的適應度值,記錄粒子在迭代過程中每個粒子搜索到的最優(yōu)位置記錄粒子在迭代過程中整個粒子群搜索到的最優(yōu)位置
使用式(1)和式(2)對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迭代尋優(yōu)[14]:

本章中提出的是自適應權重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其是在粒子群算法的基礎上引入非線性動態(tài)慣性權重系數(shù)ω,其表達式如式(3)所示:

其中ωmin、ωmax為慣性權重最小值和最大值,fmax、favg為粒子最大適應度和平均適應度,ω值隨著粒子適應度值變化而變化,因此稱為自適應權重[10]。
在使用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時,應先將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初始化,然后計算適應度f的值來得到粒子的位置,直至找到最佳值[15]。流程圖如圖7所示。

圖7 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應用流程圖
為使仿真過程簡單,假定相位完全匹配,本文只考慮對準誤差對耦合效率的影響,因此耦合效率表達式為[16]:

w0為z=0時光纖的模場半徑,wf0為芯片的感光半徑徑,當芯片和光纖的距離是z時,模場半徑表達式為:

dx、dy為橫向偏移,z為縱向偏移,θx、θy為角度偏移,λ為傳輸光中心波長。
本文選取爬山法與其對比,對兩算法設置相同的初始條件:
1)誤差范圍:dx、dy為40um,z為80um,θx、θy為5°;
2)模場參數(shù):λ=850nm,w0=5um,wf0=25um;
3)運動平臺精度:線性運動0.1um,角度旋轉(zhuǎn)0.001°。
爬山法仿真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爬山法仿真參數(shù)
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仿真參數(shù)如表3所示。

表3 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仿真參數(shù)
基于以上仿真參數(shù),分別用爬山法和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進行耦合相率仿真,仿真結果如圖8所示。

圖8 算法對比
通過分析上圖仿真結果,在同種條件下,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迭代次數(shù)僅為25次,而爬山法迭代次數(shù)多達80次,相比之下,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的耦合效率明顯優(yōu)于爬山法。
為比較在實際應用中爬山法和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的耦合效果,本節(jié)針對兩種算法進行實驗。耦合系統(tǒng)已固定角度方向偏移,因此本實驗只需考慮橫向偏移X、Y以及縱向偏移Z。采用20組COB光模塊組件在耦合對準系統(tǒng)下進行實驗,其過程為:
1)將每組光模塊手動耦合至功率最大值處。
2)經(jīng)過運動平臺步進,將Lens適配器分別沿X、Y、Z方向隨機移動一定距離(40um范圍內(nèi))。
3)分別用爬山法和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在相同位置開始耦合,記錄光發(fā)射端和接收端的耦合時間以及成功/失敗的次數(shù)。
實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兩種算法的實驗結果對比
分析上述實驗結果可以看出,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的耦合成功率較高,可達92.5%,相比于爬山法的耦合成功率(70%)提高了32%。并且在搜索效率上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也較快,僅需6~10秒,相比于爬山法的耦合時間(18-27秒)加快了44%以上。
爬山法屬于數(shù)值解法,原理簡單,在激光器和光纖的對準問題上已經(jīng)有了很多應用,但是在耦合對準過程中一次只能進行單維度搜索,搜索速度較慢,成功率不高,不能克服每個自由度之間的耦合誤差,容易陷入局部最優(yōu)的誤區(qū)。
通過2.2節(jié)仿真曲線分析,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在前期耦合速度很快,迭代6次就達到了耦合效率80%的位置,雖然后期耦合速度相對偏慢,但是迭代25次后耦合效率就達到100%,耦合速度明顯優(yōu)于爬山法。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在迭代過程中更傾向于全局搜索,避免粒子群向最優(yōu)的位置集中,使粒子群較為離散的分布在整個區(qū)域,能很好避免局部優(yōu)值,在解決復雜的優(yōu)化問題中表現(xiàn)出了良好的性能。
COB光模塊的耦合對準是封裝工藝的關鍵步驟,也是技術難點,耦合質(zhì)量直接影響到光模塊的良品率。本文分析了耦合對準原理,并經(jīng)過實驗理論分析了對準誤差對耦合效率的影響;在此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并與爬山法進行仿真和實驗對比,得出結論: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使得COB光模塊的耦合速度和耦合成功率大幅提升,在X、Y、Z三個自由度的耦合成功率較高(92.5%),與爬山法相比提高了32%。在搜索效率上自適應權重粒子群算法也較優(yōu),僅需6-10秒,與爬山法相比加快了44%以上。由于自適應權重的引入,粒子群算法在平衡全局和局部搜索的優(yōu)化問題上,比爬山法更加智能和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