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曉文 編輯:柏嘉妮
如果你照看過嬰兒就會知道,人在生命之初便是拒絕枯燥乏味的。尚未能說話走路的小孩子,一刻也閑不下來,除了吃睡,他們每一刻都在探索世界,試圖發現更多有趣的東西。但是絕大多數的成年人都在強迫自己忍耐枯燥無趣的事,并且沒有什么神奇組件能把你從那個泥沼里拉出來。不如試試下面的建議:
美國老牌喜劇演員鮑伯·紐哈特有個很火的情景喜劇,他飾演一位心理醫師,收取不菲的咨詢費,當他的病人描述自己的各種困擾時,他的療法總是簡短又有力的一句:停!
這個新技能聽上去很荒謬,但是最簡單的一個停恰好是最直接有效的擺脫無聊的方法。想想困住你的那些該死的事兒,真的必須做嗎?你不聽爺爺的嘮叨時鐘會停擺嗎?當你在判斷什么是必須的時候,是否遵從內心或好好思考過辦法?有一點可以肯定,做無聊乏味的事用掉的是做你喜歡的事的時間。
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就會感到乏味無聊,但研究結果推翻了這一普遍共識。其實無聊這種心理感受只有在你明明有想做的事卻不能從正在做的事中脫身時才會發生,就像你坐在車管所等駕考和坐在沙灘椅上等日落一樣,同樣都是等待,心情卻是天壤之別。有這樣一個研究,受試者被要求聽人朗讀一篇文章,部分人被旁邊房間開著的電視機干擾著。其中,聽到舒緩輕柔聲音的受試者比沒聽到或聽到很清晰聲音的受試者更易感到無聊。這個結果表明,在我們試圖專注于某事,而外界干擾觸及到我們意識的邊緣時,會感到最大程度的難以集中。應對策略就是不要妄想當多重任務達人,專心干好一件事再說。
深度放松是最方便的解決倦怠的辦法。腦補一下自己在風景秀麗的海灘吸著熱帶果汁,在按摩臺上聽著長笛音樂等待光滑溫潤的石頭與肌膚摩擦……你的身體和大腦會對想象出的情形進行反饋,不用動用一根手指,你就會變得身心輕快,滿血復活。

遇到枯燥無趣又必須做的事時,盡量避免一氣呵成地完成它。如果你執意如此,不僅效率不會高,忍耐還會逐漸變成煩躁,抵觸的心理進一步加重,最終你會徘徊在崩潰的邊緣。當你開始考驗耐心的任務時,先估計能對此專注多久。你或許可以通宵寫稿子仍然神采奕奕,而排隊結賬時等不了五分鐘就開始怨念橫生。家務事呢?或許一個小時,鄰里寒暄?那要看人。依據任務內容和當前狀態定一個能堅持的時限,然后設置個休息提醒。在休息時間只想或做自己最喜歡的事。這個時間可以是五分鐘,也可能持續一天,或一周。筆者認識的一名學者,在完成研究項目時,每工作半年就要休息半年。休假的意義遠遠大于她強迫自己無休止地工作所得到的報酬。
每天晚飯后,Z女士都會陪她老公看歐洲足球聯賽,雖然Z女士根本分不清誰是哪個俱樂部的,也不明白剛剛為什么進球無效,但她溫順地坐在老公旁邊津津有味地——玩著平板電腦,當他饒有興趣的跟她講解時,她認真地看著,但通常注意力都在液晶屏上那些花花綠綠的軟件上。然而她也確實陪老公看了球。
這是最終極版的無聊應對策略——接受它。不是忍受。事實上任你千方百計擺脫無聊也無濟于事,讓你一時高興的事如果持續下去,也會變得無趣。那么接受它又如何?你認為參禪、打坐、冥想的人是因為有趣才那樣做的嗎?他們正在努力地無聊。悉達多太子相貌英偉,天資聰穎,并坐擁一國之富,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他想要的東西,他完全的“無聊”。過人的智慧讓他早早看穿了生命的空無,于是義無反顧地出家最終成就了釋迦牟尼。平凡的大多數人的無聊只是一時的煩惱,“感興趣”的狀態不會持續,無聊同樣不會,平靜地接受它,作為生活的一部分。你不再暴躁,不再憤怒,不再抓狂,只是按著你的節奏從容地完成預想的每件事。
回到人們還用對愛人扔石頭的方式與之交流的時代,沒有游戲和電子商城不也活的挺嗨嗎?暢銷書作家史蒂芬·金寫道:“所有的等候室都是閱讀室。”候車室、候診室,包括表演開場前的劇院大廳,排成長龍的等候隊伍,都是你讀書的地方。借此機會閱讀不僅熬過等待時間,也在你的腦海里留下了素材,能讓你在某次無聊的會議上反復咀嚼品味,沒準兒哪天困惑你良久的事兒也柳暗花明了。
你可能在漫長的等待中手上沒有任何可供消遣的工具,這時你就為想象插上翅膀,像小時候擅長的那樣,然后創作故事。譬如自帶彈幕吐槽車管所里長長的隊伍:你知道駕照考試要等多久嗎?隊伍前頭的啤酒肚禿頂大叔剛來時還是只小鮮肉;那個一直玩手機的女人用等待的時間下單了一些待購物品;最后面那對情侶排到他們考試時,孩子都到了可以拿駕照的年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