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琪

■韋遠隆在露圩鎮文化站進行武術展示(圖源:賓陽縣文化館)
在南寧市賓陽縣露圩鎮,居住著以藍為美的壯族。他們擁有著戰鼓、武術、打錢尺、貔貅獅、舞麒麟、舞彩鳳、舞仙馬、舞彩蝶、竹筒鼓、壯錦、山歌等豐富多彩的壯民俗文化,在經過千百年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后,沉淀為壯鄉民俗文化的精髓。
而其中的武術,則是露圩鎮里最有“力”的文化。在露圩豐富的文化之中,幾乎都能找到武術的身影所在,起舞落腳有武術的印記,音樂的律動能聽到武器的鼓點。武術成功地印在了每一位露圩人心中,成為其化為內在的堅實“力量”。
露圩武術,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在宋朝(約公元1053年前后),朝廷許多漢族將領因戰事來到露圩鎮,與當地人結婚生子后,也一路把漢人的武術帶到了這里。而這,便是露圩武術最初的模樣。
不過,由于地處偏遠,人煙稀少,自古關于露圩壯族武術的文字記載少之又少,若不是親眼所見,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露圩壯族還留有這一手“絕招”。
從武術誕生開始,露圩壯族人民就從未中斷過練習,日日習武早已成為他們的家常便飯。在他們看來,習武好處諸多,一是在動蕩年代,武術可以除暴安良,守護家園;二是可以強身健體,磨練心性。因此,好武、習武之風一直得以在這片壯鄉代代相傳至今。
武藝雖流傳百年,但露圩武術也并不是人人皆可學的,過去,甚至想看都不一定看得到。在古代,露圩武術主要是以家族祖傳的形式秘密流傳,并且是只傳男不傳女。此外,由于每個家族的武術都是秘傳,所以在露圩鎮45個自然村里,每個村落、每個家族的武術都完全不一樣,這樣算下來,獨門絕技預估已過百種,可謂是各藏高招,獨享秘籍。
即便如此,各類露圩武術之間還是有共性所在的。作為南派武術,露圩武術多偏于實用性的近身戰術,以硬橋硬馬、拳打掌推、肩推撞、肘擊為主。另外,由于當地濕熱多雨,土地黏滑,雜草茂盛,為了防止摔倒,露圩武術一般很少會起腳,把主要的發力點多集中于上肢,這也是露圩武術獨具特色之處。
露圩武術的另一大特色,便是武器。在露圩人眼里,好像什么都可以拿來打,硬的有棍、耙、叉刀、板凳、椅子,軟的有頭巾、手巾等。似乎平日隨處可見的生活用品,只要被他們握在手中,就都能成為可攻可退的武器。
那如此隱秘的武術技藝是如何為世人所知的呢?露圩武術真正“走出來”,主要是在當地的“圩逢”節。“圩逢”是壯話“開圩”或“鬧圩”的意思,形成于明朝末年的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當地壯族人為祭祀雷神而舉行的一次廟會活動。
在每年的“圩逢”節上,都匯集了露圩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而武術則是“圩逢”上的重頭戲。這一天,各宗族都會在“圩逢”上畫地為牢,一來是為了展示自家武術的實力,二則是為了同其他宗族一較高下。不過到今天,“圩逢”上的武術已不再是單純武力的競爭,更多的是增進彼此間武術的交流,向大眾展現露圩武術的獨特魅力。
在露圩鎮浪利村,有一位80多歲的老人,他每天起來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打拳。不過,年邁的身體開始讓他漸漸力不從心,有時一套拳打下來,總要歇息上大半天。這個老人名叫韋遠隆,年輕時的他為了學拳游歷四方,如今雖在家頤養天年,但他最大的愛好還是研究功夫。

■露圩傳統武術所用的各種器械(圖源:賓陽縣文化館)

■露圩傳統武術在賓陽露圩壯族“圩逢”節上的舞臺展演(圖源:露圩鎮文化站)

■露圩傳統武術中的傳承人表演刀術(上左)、叉術(上右)、棍術(下左)、雙刀表演(下右)(圖源:賓陽縣文化館)
他告訴我們,露圩武術的傳承,首先必須要師傅領進門。而這個師傅的角色,一般是由每個家族里的“武術高手”來承擔。由于露圩鎮主要還是以農耕文化為主,所以武術的傳習一般會選擇在農閑時(主要是在春節期間)進行。師傅根據家族男丁的數量,會制定不同的傳授形式,并從始至終嚴格監督,確保家族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教授得精練到位。
韋遠隆練拳的時候說:“我們露圩的男子除非不在家或是身體原因,所有人都必須從五六歲起就跟著家里的長輩學習武術,一般多是父子傳承,每年在農閑時練上個十天半個月,再到‘圩逢’節上與其他家族交流學習。”
回想起兒時習武的經歷,韋遠隆開始激動起來,“練功夫還是很辛苦的。特別是在剛開始的幾天,父親每天都要讓我們扎馬步,因為這是基本功。不過,那時還小,一天下來全身都痛得不行,有時候甚至都睡不了覺,一直疼到第二天還得繼續練習。父親非常嚴格,一刻都不許我們偷懶,但我們都堅持了下來,一個都沒有放棄。”
在基本功練扎實后,進階的練習便是能夠使用武器。雖露圩武術的武器十分生活化,但其主要還是以棍術為主。露圩武術所用的棍子是當地所產的一種長度約2米的實心的根竹,常見招式有撩前掃后、掃打、撩打、劈打、刺穿。
韋遠隆介紹,除了棍術,刀術也是露圩武術的特色。“刀扎一條線”是露圩傳統武術刀術的主要特點,以刺扎、隔扎為基本套路。在打雙刀時,還有一個“烏鴉生翼”,即一刀隔開從頭上打過來的器械,一刀從下直扎對手要害。
從基礎到進階的過程,是忍過不知多少次疼痛,流了不知多少汗水才能完成的。而在這趟身體的“苦行”之旅中,露圩人卻從未忘記習武真正的內涵所在。一代又一代,各個家族的長輩都會在體訓的過程中不斷加以武德的教育,讓后人真正感受武術內在的文化內涵。“學好拳術健身體,練精棍力不欺人”,這是露圩鎮每一位習武人銘記百年的傳統武德。
“拳是我們老祖宗世代傳下來的,我們不能丟失,所以我們祖祖輩輩都學。老一輩教小一輩,老人要教青年,功夫是絕不能失傳的。”韋遠隆一邊給學生演示棍法,一邊說著。
而他,也遵從了祖輩們的師命,把傳承的重任接了下來。
每年,韋遠隆都會把自己的徒弟召集到自己家里,讓他們接受一個神秘的儀式。一到吉時,韋遠隆便與徒弟們前往村頭的儀式地點,一同參加彼此期待已久的“立盤”儀式,也就是拜師傅。

■露圩的孩童們在練習拳術(圖源:賓陽縣文化館)
由于武術以祖傳為主,每家族每年都要定期召集年輕人開辦習武,講授武德,而在開班之初,設立的儀式便是“立盤”。“話到口邊留半句,理從心上讓三分。退一步不會虧我,讓三分不是怕人。”這是韋遠隆在“立盤”上和徒弟經常說的話。
不過,雖然“立盤”儀式一直都在,但露圩武術卻發生了許多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男不傳女的禁令早已消失;而隨著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之前必須參加的集體訓練也改為了自愿參加,時間也從45天縮短至15天——為了跟上當代社會的快節奏,露圩武術傳承的節奏似乎也在加快。但有些東西始終如一,例如韋遠隆對露圩武術的情感,以及他對武藝傳承的用心。
開班儀式結束后,韋遠隆便會來到集市上,和朋友嘮嘮家常,聊聊武術,雖然天氣炎熱,他的熱情也未減半分。
坐到快下午放學時,韋遠隆便會來到鎮中心小學,為今年“圩逢”節要上場的幾位小徒弟授課。而在對這些小徒弟的訓練中,他也依舊一絲不茍,嚴格要求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到位,學到精。在韋遠隆心中,這種精益求精的卓越精神,是露圩武術的核心所在,他希望這一精神能影響到更多人。
如今,同韋遠隆一樣堅守傳承的人還有很多。隨著露圩鎮武術協會的成立,以及相關文化品牌的創建,武術的表演形式和內容都有了質的飛躍。未來,在功夫班培養的一大批功夫傳承人成長起來之后,像韋遠隆這樣的“力量”將得到延續,而露圩武術,也將在歷史的長河中,繼續展示其獨特的生命力。

■拳術表演(圖源:露圩鎮文化站)

■韋遠隆在為學生教授露圩傳統武術(圖源:賓陽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