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GAO Xin;朱雨嫣ZHU Yu-yan
(安徽財經大學,蚌埠 233030)
福利效應是國際貿易研究中歷久彌新的話題之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高質量的擴大進口成為“雙循環”戰略的重要一環,2021 年我國進口貿易規模已達到17.37萬億元,高質量發展將成為進口貿易發展的主旋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將是重中之重。隨著我國全面脫貧的實現,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成為我國目前的主要任務,區域收入差距已經成為我國整體收入差距的主要構成部分,是阻礙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之一。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意味著技術進步是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主要驅動力。因此,不難發現,如何通過技術進步影響進口貿易的收入效應,對于“高質量擴大進口”“共同富裕”等多重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理論方面,進口貿易可以通過外包生產力效應、相對價格效應及勞動供給效應影響國內收入差距(Grossman&Rossi-Hansberg,2008)。隨著技術進步重要性凸顯,許多學者將技術進步作為一個新的研究視角交易考慮,但是現有文獻大多數都將技術進步作為中介變量加以考慮,且著眼于國家或行業層面的收入不均問題,對省際層面關注不足。2021 年5 月20 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預示著在浙江和長三角地區探索高質量經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理論機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基于此,本文將從長三角地區為研究對象,關于技術進步對進口貿易收入效應的作用機制進行經驗分析。
基于“技術進步對進口貿易收入效應的作用機制”研究邏輯,相關文獻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進口貿易的收入效應,另一類是技術進步的作用機制。
進口貿易的收入效應指的是進口貿易自由化對于收入差距的影響,由于本文以長三角地區為研究對象,因此,收入效應僅關注省際層面的收入差異。現有研究表明,物品關稅下降會通過異質性企業之間的市場占比轉移及生產要素重新配置等渠道來縮小企業的勞動力收入差距,且該基本結論不受不同的工資不平等指標度量結果影響(Helpman,2013;李清如等,2014)。進口貿易影響收入差距的主要機制是商品價格機制(Melitz,2003;Fajgelbaum 等,2009)。長三角地區主要進口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會使同類產品的國內價格下降,從而減少國內生產,進而導致該行業的要素所有者利益受損且該損失是持續的,同時在短期內該行業的勞動者會面臨工資降低甚至失業的風險,但隨著行業規模的調整升級,失業的勞動者將會向出口擴張的部分行業轉移。因此,進口貿易自由化會通過價格機制使得資本、技術所有者的相對收入下降,從而縮小地區收入差距。基于以上理論機制,提出如下假說:
H1:進口貿易自由化會縮小地區收入差距。
進口貿易可以通過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帶來技術進步(趙春明和郭界秀,2010;申樸等,2020),而技術進步的水平提升會帶來產業機構的優化升級(Acemoglu,2010),從而對該地區的勞動力的就業結構產生影響——增加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陳勇和柏喆,2018;),進而相應降低對低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從而擴大兩者之間的收入差距(Lee & Pose,2012)。基于以上理論機制,提出如下假說:
H2:技術進步會擴大區域的收入差距。
就進口貿易與技術進步的交互作用對地區收入差距的影響來說,一個地區通過進口貿易開放帶來更多的競爭性產品倒逼國內企業提升生產技術,搶占市場份額(趙崢等,2018)。相反,一個地區的技術進步水平也影響著該地區的進口商品結構,即資本密集型地區傾向于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而進口商品結構影響著勞動力的技能需求結構和就業結構,進而對地區收入差距產生影響(張小溪和劉同山,2020)。基于以上理論機制,提出如下假說。
H3:技術進步對于進口貿易的收入效應具有調節作用。
影響地區收入不平等的因素眾多(陳勇和柏喆,2018;匡國靜和王紹國,2020),本文重點關注進口貿易和技術進步對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在實證分析中,本文將進口貿易和技術進步作為核心解釋變量,同時引入其他一些對收入不平等有重要影響的因素作為控制變量展開研究。本文參照Wan 等(2007)、洪勇和王萬山(2019)構建如下的計量模型:

式中Tarit指第t 年i 城市的泰爾指數,作為地區收入差距的代理變量,lnImportit指第t 年i 省進口貿易開放度,lnInnoit指第t 年i 省的技術進步水平,lnImportit_lnInnoit指的是進口貿易開放度與技術進步水平的交互項,用來說明進口貿易影響收入差距的“技術進步效應”機制,γ 為控制變量系數,Controls 為相關控制變量,εit為隨機擾動項。
2.2.1 核心變量
2.2.1 .1 被解釋變量:地區收入差距(Tar)
目前測定區域收入差距的指標主要有基尼系數、泰爾指數、標準差等,但研究發現泰爾指數不僅能夠測定區域總經濟差距,還可以分解為區域和區域內差距。因此,借鑒關愛萍和葛思羽(2017),采用泰爾指數來測度地區收入差距,定義如下:

式中i 表示地級市,t 表示時間,Pij,t、Zij,t分別表示i 地級市城鎮(j=1)和農村(j=2)t 年的收入和人口;Tari,t、Pi,t、Zi,t分別表示i 地級市t 年的泰爾指數、城鄉總收入和總人口。
2.2.1 .2 核心解釋變量
進口貿易額(lnImport):本文通過進口貿易額取對數來衡量某一地區進口貿易發展水平。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當年的年平均匯率,以人民幣本位幣來表示當年進口貿易額。數據來源于EPS 數據庫。
2.2.2 調節變量
技術進步(lnlnno):目前學術界對于技術進步水平的衡量方式有很多,多以全要素生產率、R&D 投入來衡量,考慮到國家對技術進步的重視性,本文以地區財政科技支出作為衡量技術進步水平的指標。原始數據來源于EPS數據庫。
2.2.3 控制變量
借鑒已有文獻,本文引入對收入差距有重要影響的控制變量:地區人均生產總值(lnPgdp,來源于中國城市數據庫)、房地產投資水平(Re,來源于中國區域經濟數據庫)、外商投資額(lnFdi,來源于中國城市數據庫)以及金融效率(Finance,來源于中國城市數據庫、中國區域經濟數據庫)。
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基準回歸分析,結果見表1(a)。第(1)列表明進口貿易與收入不平等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第(2)列表明技術進步是縮小地區收入差距的積極因素。第(3)列顯示進口貿易與技術進步的交互項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且與主效應符號相反,因此技術進步弱化了進口貿易對收入不平等的縮小作用。

表1 檢驗結果
如表1 所示,控制變量的結果表明:地區人均生產總值與房地產投資是縮小地區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人均生產總值的提高說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上升,而地區總體經濟水平的提高會帶來更多的勞動力流入,勞動力流入反過來又會促進地區經濟水平的提升,從而縮小收入差距;房地產投資水平的提升會使得勞動者獲得的資本性回報增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勞動者的收入,對于縮小收入差距局域重要意義;外商投資額在各列都顯著為正,說明外商投資水平額提升是造成長三角地區收入差距擴大的積極因素;金融效率是擴大長三角地區收入差距的因素之一。
通過替換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滯后一期的方法來確保實證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穩健性檢驗結果見表1(b)。第(4) 列是以長三角地區的專利申請授權量(lnPatent)作為技術進步的衡量指標,第(5)列引入解釋變量滯后一期值。總體上看,模型的穩健性較好。
如表2 所示,將長三角地區按照地理位置因素和收入的高低劃分為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高收入地區和低收入地區。沿海地區由于自身地理位置優勢,進口貿易發達,而內陸地區開放度較低,貿易條件相對落后,因此進口貿易對于收入差距的作用存在地理位置上的差距。具體來說,進口貿易和技術進步有利于縮小沿海地區收入差距且技術進步對于進口貿易收入效應的調節效應在沿海地區作用顯著,而在內陸地區作用不顯著。同時,對于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地區來說,進口貿易和技術進步對于收入差距的影響不同,進口貿易與技術進步對于經濟發達地區的收入差距具有顯著的負相應,而對于經濟不發達地區的作用并不顯著。

表2 異質性分析結果
基于2008-2019 年長三角地區省級面板數據,對進口貿易的收入效應以及技術進步對其作用機制進行經驗分析,結果表明:①進口貿易與收入不平等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②技術進步是縮小地區收入差距的積極因素;③技術進步弱化了進口貿易對收入不平等的縮小作用。上述結論具有穩健性,且相關控制變量結果與已有結論一致。同時,從地理位置與收入水平兩個維度進行異質性檢驗發現,上述進口貿易的收入效應以及技術進步對其作用具有差異性。
第一,長三角地區應以國際循環帶動國內大市場循環,加快促進沿海(江浙滬)內陸(安徽)經濟聯動。一方面進一步深化沿海地區開放度,提高吸引外資和國際優勢產業轉移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內陸地區勞動力和資源優勢,優化內陸地區的營商環境,承接沿海地區和國際產業轉移,實現均衡發展的全域開放格局。
第二,大力施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方面,優化創新型企業的市場發展環境,積極促進企業科研創新企業、研究所以及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吸引國際優勢產業、大型企業、高技術人才涌入,暢通企業和人才發展渠道,給予高技術企業和研發人才充分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會;另一方面,對不同地區的技術扶持力度應該采取差異性戰略,加大對低技術地區的財政科技扶持力度。技術進步首先是發生在經濟發達或者沿海等外貿比較發達的地區,但是政府通過擴大科技支出產生的技術進步可以調節它的作用方向。
第三,加快發展各地區產業的獨特優勢,避免產業的趨同化。各地區發展產業的同時要考慮地區資源和環境的實際狀況,采取差異化的戰略,避免“一刀切”。沿海等經濟技術發達的地區產業結構水平相對較高,在發展產業時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帶動內陸等經濟技術較弱地區的產業升級,在區域關系上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