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杭閩XI Hang-min
(上海建科檢驗有限公司,上海 201100)
目前醫療科技處于高速發展期,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中CT 應用的普及,新建和改建CT 機房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1、2]。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3]《放射診療管理規定》[4]等法律法規,并結合《放射診斷放射防護要求》(GBZ 130-2020)[5]《醫用X 射線診斷機房衛生防護與檢測評價規范》(DB31/T 462-2020)[6]等標準規范,對上海市某醫院CT 機房改造項目進行放射性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和控制效果評價,以評價和分析機房改造的合理性。
原有CT 設備:16 排,型號是SOMATOM Emotion,最高管電壓:130kV,最高管電流:345mA。
新購置CT 設備:64 排,型號是SOMATOM go.Top,最高管電壓:140kV,最高管電流:825mA。
根據《放射診斷放射防護要求》(GBZ 130-2020)和《醫用X 射線診斷機房衛生防護與檢測評價規范》(DB31/T 462-2020)對CT 機房的放射防護要求,計算新購置CT設備所需屏蔽防護鉛當量,改造前后分別對機房周圍環境進行檢測,驗證屏蔽防護計算、改造的合理性。使用的檢測儀器是AT 1123 型劑量率儀(上海市計量測試研究院給出校準因子為1.06,本底校準因子為1.02,不確定度為6.5%)。
依據《放射診斷放射防護要求》(GBZ 130-2020)和《醫用X 射線診斷機房衛生防護與檢測評價規范》(DB31/T 462-2020)分別對改造前后CT 機房四周防護墻、頂棚、地坪、防護門、觀察窗進行屏蔽防護現場檢測。檢測點位于防護墻、防護門、觀察窗表面30cm,距地面高度130cm,頂棚檢測點為樓上距地面130cm,地坪檢測點為樓下距地面170cm。

表1 新購置CT 機房的屏蔽計算及改造設計一覽表
CT 機房屏蔽防護計算公式:
屏蔽厚度:X=TVL·logB
輻射屏蔽透射比:(mGy·m2/mA·min):

Hw 為周設計劑量限值(μSv/wk);d 為屏蔽墻與X 射線機焦點之間的距離;D0(μGy)/層為距掃描中心d0(cm)處單層掃描的輻射劑量;T 為駐留因子;W 為工作負荷,其取值為20000 層/周。

表2 改造前后各檢測點位檢測結果
檢測結果顯示,CT 機房X 射線泄漏點位主要是南墻、西墻、頂棚、地坪以及防護門,這些區域的檢測結果雖低于《放射診斷放射防護要求》(GBZ 130-2020)、《醫用X 射線診斷機房衛生防護與檢測評價規范》(DB31/T 462-2020)標準限值2.5μSv/h 的要求,但是能明顯檢測到漏射線。建設方考慮到放射工作人員和公眾的輻射安全,并結合屏蔽防護最優化原則以及本次屏蔽防護改造給出的預評價建議[7],分別在南墻、西墻、防護門增加0.5mm 鉛板,頂棚增加1.0mm 鉛板,地坪增加10mm 硫酸鋇水泥(如圖1)。

圖1 CT 機房布局及檢測點位示意圖
由于建設方拆除原有CT 設備后,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放射診療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的要求開展放射性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拆除了原有設備后即安裝了新購置的CT 設備,重新進行放射性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時,核算屏蔽防護不足需要改造,導致地坪屏蔽防護改造時需拆除新安裝的CT 設備,不僅延誤了工期而且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項目的難度。
根據該醫院實際情況,工作人員按照每天工作8 小時,一年工作250 天分別估算工作人員在CT 機房屏蔽防護改造前后各點位的年輻射劑量。如圖2,縱坐標表示年輻射劑量估算值(mSv),橫坐標表示對應于表2 中的檢測點位,分別用黑線和灰線表示CT 機房屏蔽防護改造前后的劑量變化。
通過屏蔽防護改造,對比改造前后工作人員年劑量估算,結果顯示改造后工作人員年有效劑量估算值明顯降低(如圖2),并且能夠符合《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 18871-2002)對放射工作人員年劑量的要求。

圖2 改造前后年劑量估算
①本次CT 機房屏蔽防護改造建設項目在原有CT 機房建設的基礎上,根據新購置CT 設備的各項技術參數進行屏蔽防護核算,彌補其不足之處以達到防護控制效果。通過現場防護檢測和各區域位置劑量估算,結果顯示屏蔽防護設計、改造合理,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②該CT 機房屏蔽防護改造后,工作場所布局、防護設施設置、現場防護檢測、設備質量控制檢測、應急救援以及放射防護管理等已滿足放射衛生學的驗收要求,已達到本次評價的目標。
③根據屏蔽防護最優化原則改造機房,有利于醫院節約時間和成本,本次CT 機房改造為此類工作提供了技術參考。
①建議建設方每年完成放射防護檢測,重點監控屏蔽防護改造的區域,并應持續關注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結果,如發現異常應及時查明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
②建設方應持續關注放射防護管理情況,根據醫院管理現狀,進一步完善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如放射防護規章制度、安全操作規程及質量保證制度等。
③醫院還應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對應急預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完善和改進,并詳細記錄應急演練過程,總結過程、不斷提升應急能力。
④建設方應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在可行性設計階段進行放射性職業病危害預評價,評價技術服務機構可根據項目情況為建設方提出屏蔽防護改造建議,更大程度上節省時間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