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漢陽 王悅
近期,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正式公布。中國企業在上榜數量、平均營收、總資產等方面繼續表現亮眼。我們在為進入500強的企業表示祝賀的同時,也要客觀看待,理性思考。
雖然《財富》雜志從營收、利潤、國家分布、行業分布等多個維度做了細分榜單,但我們通常所說的500強還是按營業收入進行排序。所謂《財富》世界500“強”即本年度營收規模排名前500的企業。
然而,僅以營收規模衡量企業是否“強”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從評價指標的合理性上看,企業“強”的評價指標是多元的,不應將營收作為唯一指標。企業綜合實力是規模、效益、質量的綜合體現。除銷售規模外,還應考慮企業盈利能力、創新能力、全球化發展程度和可持續競爭力等,而這些能力并未作為目前《財富》世界500強排序因素。其次,從評價標準的合理性上看,在數字經濟背景下,營業收入排名的權威性也受到質疑。有觀點認為,營業收入指標更適合評價工業經濟。例如,今年排名前兩位的沃爾瑪和亞馬遜,亞馬遜作為平臺公司由于沒有貨權,在計算營收時比沃爾瑪低約1000億美元,但其利潤卻是沃爾瑪的近2.5倍。同時,部分企業的行業特征決定其無法做大規模,但其競爭實力、在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重要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同樣值得尊重和認可。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該如何看待500強排名?一是明確“強”與“大”的區別。以營業收入作為主要指標的“500強”榜單,更像“500大”榜單,有人將其比喻為“給大象排座位”。雖然企業做“強”需要先有一定規模,但不能盲目為追求做大而忽視企業成長烏創新。500強排名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經濟的部分競爭力,但不能代表全部。在理性分析500強反映的企業經營規模、行業發展曲線等的同時,應正視500強榜單本身存在的問題。實現“500大”到“500強”的跨越,根本在于苦練內功,提升核心競爭力。二是正視中國企業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差距。《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為我們提供了與世界其他企業進行比較的平臺。對標世界一流企業不應僅停留在營收規模的對比,除營業收入外,榜單中披露的利潤、凈利率、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同樣應作為比較分析的依據。充分利用好《財富》世界500強28年的數據積累,拉長評價周期,分析長期在榜企業保持基業長青的深層次原因,對這些企業主營業務和盈利模式追根溯源,吸取經驗。三是逐步建立健全以我為主祐企業評判體系。從國別看,《財富》《福布斯》《商業周刊》 均為美國雜志,《金融時報》為英國專業財經媒體,世界范圍內有影響力的企業排行榜的話語權依然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中。我國國內相關機構發布的500強排行榜如“中國企業500強”“民營企業500強”等,評判范圍仍集中在國內企業,缺乏國際影響力。應當逐步探索建立一套中國自己的“500強”企業評價指標體系,對世界范圍內企業進行綜合排序,不斷擴大我國主導的企業排行榜的影響力。▲(作者分別是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博士)
環球時報202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