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 編
蔡邕是東漢時期名臣,也是文學家、書法家。古時的人要學習禮樂射御書術六藝,而蔡邕就是成績優越的那個。他精通音律,善于寫辭賦,又精于書法,擅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
蔡邕所創“飛白”書體,對后世書法影響甚大。一天,蔡邕看見一個工匠,用笤帚蘸著石灰水刷墻。由于笤帚太大,石灰水又很濃,所以刷完的墻一道黑一道白,看上去很不舒服。蔡邕便站在墻下,觀察良久。他突發靈感,反復練習在毛筆中的墨用盡后,寫在紙上的筆畫形成的虛實效果,創出“飛白”書。飛白書可以理解為書法筆畫中的“枯筆”現象,這種書體一度極為盛行。尤其是當時的一些宮門的匾額題字,均采用此體。橫豎筆畫絲絲露白,飛筆斷白,燥潤相宜,似枯筆做成,故稱飛白書。飛白是書法中的特殊筆法,它的筆畫有的部分呈枯絲平行;有的筆畫如流星劃過天際;有的如懸崖瀑布飛縱;有的像女子秀發飄動,千姿百態,加強了作品的韻律和節奏感。
蔡邕在書法上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書寫了中國第一部石經——《熹平石經》。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經典就成了學子們的教科書。那時還沒有印刷術,所有書籍都是手工抄寫,難免會出現錯誤。蔡邕有感于經典古籍距圣人著寫的時間久遠,字的錯誤多,耽誤了學子們的學習。于是向皇帝奏請正定儒家經典,包括《易》《詩》《書》《禮》《春秋》《論語》《公羊傳》。皇帝批準后,由蔡邕主持并書寫,將官方審核確定的儒家典籍用隸書寫成,從熹平四年開始,歷時9年,刻成46塊石碑,石碑高3米多、寬1米多,史稱《熹平石經》。由于石經全部由隸書一種書體寫成,也被稱為《一體石經》。石經刻成后立于太學門前,供學子們校勘,一時轟動全國,各地的儒生云集而來觀看、摹寫,一天內往來的車子就有上千輛,街道也因此堵塞。

飛白書

《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經歷了多次戰亂被毀壞,只留下來一些殘石。后來一共搜集了8800多字,如今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