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瑋
(安順市農業科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薏苡為禾本科薏苡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為我國重要的藥、食、飼同源型作物之一。黃亨履等通過對我國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薏苡資源進行多方面鑒定,根據地區和生態環境的差異,將我國的薏苡種質資源劃分為南方晚熟、長江中下游中熟和北方早熟3個生態型。貴州省是全國薏苡種植核心區域,常年種植面積保持在5萬hm左右,占全國種植面積的80%以上。
安薏1號是貴州省安順市農業科學院經多代定向選育而成的薏苡新品種。安薏1號于2012—2014年參加國家第二輪區域試驗,產量位居參試品種首位;2015年,安薏1號通過國家小宗糧豆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安薏1號適應性廣、產量高、抗逆性強,綜合性狀優良。筆者采用裂區設計的方法,研究不同播期和種植密度對國鑒品種安薏1號產量及產量構成要素的影響,以期為安薏1號高產、高效種植提供理論依據。
供試材料為安薏1號,于2015年通過國家小宗糧豆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
試驗于2021年在安順市農業科學院“八畝大田”試驗地進行。試驗地地處東經105°55′、北緯26°15′,海拔1 395 m,年平均氣溫14 ℃,年平均降水量1 300 mm。試驗地土壤為黃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太子參。
1.3.1 試驗設計。試驗采用裂區設計,主區因素為播期A,分為A(04-07)、A(04-17)、A(04-27)、A(05-07)4個水平,副區因素為栽培密度B,分為B(667 m種植1.2萬株)、B(667 m種植1.5萬株)、B(667 m種植1.8萬株)、B(667 m種植2.1萬株)、B(667 m種植2.4萬株)5個水平,共20個處理,重復3次。試驗以直播的方式進行,行距為50 cm,小區面積約24.50 m(3.5 m×7.0 m)。
1.3.2 試驗實施。①播前用旋耕機犁地,人工除草、碎土,拉繩劃區開溝,平整廂面,挖溝排灌,同時精選種子;②采用直播方式,按行距50 cm開條溝,溝深控制在4~5 cm,按照設計好的播種期及栽培密度將事先處理好的薏苡種子條播于平整好的地塊上,播后根據土壤墑情適當覆土;③出苗后及時勻苗、補苗、定苗,6葉期施提苗肥(667 m施尿素7.5 kg),并結合施肥中耕除草1次,抽穗前追施1次(667 m施尿素10.0 kg),同時整個生育期及時防治地老虎、螟蟲等;④當薏苡籽粒變硬,植株中下部葉片變黃,呈現出該品種籽粒色澤時,即可收獲。其中,A在10月14日收獲,A在10月15日收獲,A、A在10月27日收獲。
如表1所示,4個播期處理的出苗天數分別為27、19、19、26 d,A和A出苗所需天數較少,出苗速度較快,可能是因為早播薏苡種子所處地溫較低,萌發出苗速度慢。4個播期的薏苡都集中在10月成熟,A、A和A薏苡生育期為153 d,A薏苡生育期為150 d,播期對薏苡生育期無太大影響。播期之間的時間差為10 d,而各處理物候期差別不大,可能是因為早播期氣候較干旱、降雨較少,而晚播期氣候適宜、降雨充足。

表1 不同播期薏苡物候期調查結果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播期(A)的值達到了極顯著水平,種植密度(B)的值未達到顯著水平,播期與種植密度間的水平互作也無顯著差異(見表2)。由此可知,在播期、種植密度、播期與種植密度的水平互作中,影響薏苡產量的因素是播期,而種植密度對薏苡產量沒有很大影響。

表2 不同播期與種植密度對產量影響的交互作用
由表3可知,在不同種植密度和不同播期的作用下,薏苡產量較高的排列組合為AB、AB,產量較低的排列組合是AB、AB,表明4月7日播種、667 m種植1.2萬株是實現薏苡高產的最佳種植密度和播期組合。

表3 不同播期與種植密度組合的薏苡產量
由表4可知,在A、A、A水平下,隨著播期的推后,株高逐漸降低;但A處理株高到達了最高值,且與其他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在B、B、B、B、B這幾個種植密度下,株高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且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4個播期水平下,薏苡植株最長節間的直徑沒有顯著性差異;在不同種植密度下,B薏苡植株最長節間的直徑最大(8.582 5 mm),與其他種植密度處理存在顯著性差異,B薏苡植株最長節間的直徑最小(7.737 5 mm)。在不同播期下,薏苡分蘗數沒有顯著性差異;在不同種植密度下,薏苡分蘗數存在顯著性差異,B處理分蘗數最多(3.95個),B處理分蘗數最少(3.15個)。在不同播期下,薏苡分枝數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A處理分枝數最多(6.36個),A處理分枝數最少(5.32個);在5個種植密度水平下,分枝數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不同播期和種植密度下,薏苡穗粒數間沒有顯著性差異,表現穩定。隨著播期的推后,薏苡穗粒質量逐漸降低,A、A、A處理與A處理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B處理穗粒質量最大(14.292 5 g),與其他處理間存在顯著性差異,B處理穗粒質量最小(11.670 0 g)。在不同種植密度水平下,薏苡千粒質量無顯著性差異,表現穩定;薏苡A、A處理與A、A處理的千粒質量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A處理千粒質量最大(114.324 0 g),A處理千粒質量最小(108.140 0 g)。
由表4可知,在不同播期下,薏苡產量存在顯著性差異,薏苡產量隨著播期的推后而逐漸降低,其中以4月7日播種的薏苡產量最高(667 m產量395.948 0 kg),5月7日播種的薏苡產量最低 (667 m產量296.598 0 kg);種植密度與薏苡產量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B處理薏苡產量最高(667 m產量356.802 5 kg),B處理薏苡產量最低(667 m產量326.192 5 kg)。

表4 不同播期和種植密度對薏苡產量及構成因素的影響
為了解農藝性狀與薏苡產量之間的關聯性,進行農藝性狀與薏苡產量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由表5可知,分枝數和穗粒質量與薏苡產量間的相關性為極顯著,其相關系數分別為0.549和0.594;穗粒質量與株高存在極顯著相關性,與分枝數存在顯著相關性,其相關系數分別為0.645、0.549;株高、植株最長節間直徑、分蘗數、穗粒數、千粒質量與薏苡產量間不存在顯著相關性。

表5 農藝性狀與薏苡產量的相關性
①不同播期處理的薏苡出苗天數有所差異,播種中期(4月17、27日播種)出苗所需天數較少,出苗速度比較快,原因可能是早播時薏苡種子所處地溫較低,萌發出苗速度慢。在此試驗中,播期對薏苡的生育期無太大影響,各處理物候期差不多,可能是因為播期早則氣候較干旱、降雨較少,播期晚則氣候適宜、降雨充足。
②在不同播期下,安薏 1 號的株高、分枝數、穗粒質量、千粒質量和產量存在差異;在不同種植密度下,安薏1號的產量及構成要素大多都未發生顯著差異,比較穩定,無明顯規律。通過對不同播期與種植密度對產量影響的交互作用發現,播期的值達到了極顯著水平,種植密度的值并未達到顯著水平,播期與種植密度間的水平互作無顯著 差異。
③試驗結果表明,安薏1號產量最高的排列組合為AB,表明4月7日播種、667 m種植密度1.2萬株是實現薏苡高產的最佳播期與種植密度組合,可在安順市及生態相似地區推廣該播期與種植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