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浩
(西寧市湟中區林業和草原局,青海 西寧 811699)
森林是地球的主要生態系統之一,具有調節氣候、滋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重要的功能。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地形地貌復雜,70%以上地區的海拔在3 000 m以上。青海省森林稀少,自然環境嚴酷,林業生產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尤為突出。充分認識青海省林業的特點,按林業生產的特點制定正確的發展策略,是青海省林業得以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本保障。
青海省地域遼闊,但森林覆蓋率僅為4.16%,且大部分地區只適宜發展灌木林,適宜營造喬木林的地類較少。據2018年青海省森林資源調查統計,青海省現有林地僅有304.15萬hm,其中喬木林面積只有46.57萬hm(含疏林地),僅占8.15%,而灌木林面積則占了90%以上。
青海省天然林受海拔、緯度、溫度和水分等因素的影響,僅分布于東經96°以東、水熱條件較好的地區,且大部分天然森林僅分布在江河源頭的高山峽谷地帶。從分布地點來看,海東市有林地面積最大,約為7.24萬hm;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有林地面積最小,僅有0.48萬hm,喬木林覆蓋率占0.01%。灌木林地面積以果洛藏族自治州最大,為50.04萬hm,占青海省灌木林總面積的31.0%;海南藏族自治州最少,僅有97 hm,僅在柴達木盆地海拔2 700~ 4 045 m地帶有耐鹽堿、耐干旱的荒漠灌叢生長。
青海省的天然林大部分是次生林,小部分為原始林,其中部分已經過采伐,有的林分成為疏林或無林地。大多數的天然林樹種為青海云杉、紫果云杉、川西云杉、祁連圓柏等中的一種或幾種;而人工造林樹種則為楊樹、柳樹、榆樹、油松、華北落葉松等中的一種或幾種;沙棘、檸條、檉柳、枸杞是灌木林中的主要樹種。部分天然林區或人工林區由于地處高寒、氣溫低、積溫不足、雨量少的地帶,植物生長緩慢。
青海省森林衛生條件惡劣,撫育管理技術落后,林木病蟲害多發,枯立木和風倒木占多數。由于經費和防治條件限制,青海省楊樹病蟲害和森林鼠害在人工林區、退耕還林區普遍都有發生,嚴重影響了森林效益的發揮和造林成果的鞏固。
青海省森林植被稀少,且分布不均,但其現有的森林植被是發展林業的基礎,并對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等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青海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青海省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將全省天然林均列為生態公益林,且絕大部分為禁伐區,在具備較好生態條件和較強恢復能力的地區規劃出少量的限伐區作為一般的生態保護區。禁伐區以加強保護為主,嚴禁一切形式的采伐,嚴厲打擊亂砍濫伐現象,使得青海省森林面積和活立木蓄積量呈雙增長。1998年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時,青海省有林地面積為25.01萬hm,活立木蓄積量為3 687.29萬m,喬木林覆蓋率為0.35%;而隨著《青海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的實施,2018年青海省林地面積已有44.2萬hm,活立木蓄積量4 613.15萬m,喬木林覆蓋率上升為0.56%,分別增長60.8%、25.1%和60%。因此,青海省近二十年森林資源保護成效顯著。
過去,由于投入不足,青海省林業發展受到很大限制,長期處于徘徊不前的困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在森林保護和林業發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為增加在林業方面的經濟投入。青海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頒布實施的《青海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青海省林業建設應以生態效益為主,從改善生態環境和滿足國土綠化為目的的公益林建設應列為社會公益事業;將公益林建設資金列入地方財政預算,實行事業化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公益林效益補償制度。
青海省荒山面積大,而全省勞動力相對不足,地方財政很難拿出更多的資金發展人工造林。在此背景下,封山育林成為當地森林經營的主要方式。封山育林是恢復森林植被的一種傳統方法,湟源、大通、互助、湟中等縣自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通過封山育林,培育了超過6.67萬hm的天然次生林。近年來,封山育林已成為青海省恢復和擴大森林植被覆蓋面積的有效途徑,年封育面積6.67萬~20.00萬hm。
青海省鄉村林場是在20世紀50年代興辦起來的,有2 200多個,經營面積共10.8萬hm。但自1982年以后,原鄉村林場的隸屬關系、收益分配、資金和勞動力來源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大部分鄉村林場解體,少數地區撤場分林,使集體、林業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1987年以來,青海省各地結合完善雙層經營機制,因勢利導,恢復發展鄉村林場。實踐證明,鄉村林場在培育森林資源、繁榮農村經濟、改善生態環境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湟源縣131個鄉村林場中實現自給或自給有余的有70個,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的占11%;互助縣東和鄉的4個村辦林場近兩年生產木材和多種經營收入超過10萬元,相當于全鄉集體所有制企業上繳利潤的3倍。鄉村林場的發展調動了群眾參與林業發展的積極性,促進了林業發展。
截至2021年,青海省共設置45個縣級以上的防火指揮部,共有622名防火人員。此外,青海省還在重點林區建立了30個以林業職工為主的森林消防隊,共有隊員900余人;同時建立了1 302個以民兵為主的義務撲火隊,共有隊員60 338人;還規劃了森林火險防控區域,完善了森林防火設施建設等。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在重點林區陸續配備了森林消防車、摩托車,修建了防火檢查站、瞭望臺、火險預測預報站,購置了滅火機具、器材等。目前,青海全省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且多年來沒有發生過大的森林火災。
雖然青海省林業建設取得了良好成績,但是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青海省生態環境治理進展仍然十分緩慢,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目前,青海省水土流失面積為33.14萬hm,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46%,每年有9 020.46萬t的泥沙流入河道,125.3萬hm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17.4%,并且每年以13.3萬hm的速度增加,治理難度增加,林業生態治理工作任重道遠。基于此,青海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做好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管理。
青海省應以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為抓手,把落實林業重點工程項目建設作為當前的一項重點工作,切實加強領導,迅速安排部署,明確目標任務,層層落實責任,著力推動城鄉綠化進程。
青海省林業相關部門應堅持“質量為先”原則,建設高質量的造林工程。青海省林業相關部門應從造林整地、種苗栽培養護管理和檢查驗收等各個環節定職定責,嚴把種苗質量關、苗木栽植關、造林成活關,積極提升林木質量,提高林木成活率。
保護草原和森林資源的常態化工作就是封山禁牧。青海省應通過法律監督、跟蹤巡查等方式保護森林和草原資源,從而形成長期有效的封山禁牧工作監管機制。青海省林業相關部門應切實落實森林防火工作職責,建立并完善森林草原防火的應急處理機制,增強對森林火災的撲救能力;嚴格審核用林地,將打擊違法占有林地行為作為常態化工作;加快縣、鄉、村三級林業有害生物監測網點建設,積極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檢疫工作,保障森林和草原資源 安全。
青海省應建立植樹造林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國家重點工程投資為抓手、地方投資為主體、融入社會層面資金的投融資體制。縣級財政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切實把國土綠化投資列入地方財政預算,同時加大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力度,在水利、交通、農業發展和扶貧等領域進行合理的專項資金分配。青海省應組建林業生態投資平臺,成立縣級層面的林業生態建設投資公司,并以其作為國土綠化的重要投融資主體和經營實體,盡最大能力發揮財政資金的作用,開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項目;合理利用開發性、政策性金融等方式,吸引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工商資本、境外資本支持國土綠化工作開展;充分利用財政扶持和財政貼息政策,擴大林業貼息貸款等政策的覆蓋面。
青海省林業有關部門應積極轉化現有科研成果并大力推廣,使用質量高、抗逆性強的林木新品種,大力支持選擇優良種苗造林,提高優良品種的使用率,在種苗培養、造林、低效林改造、森林經營撫育上嚴格按照規范標準操作;投入更多的科技力量,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專業平臺進行合作,重點加大在困難立地造林、混交林營造、節水灌溉造林、退化土地治理等技術方面的研發力度;建立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制度,支持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造林綠化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通過實施科技項目,將科技服務推廣到基層。
林業有關部門應做好森林火災防控工作,切實履行森林防火工作職責;加強森林火災應急預案的制訂,備足防撲火物資,加強森林火災預警機制建設;融入多方項目資金,建設有效的防火基礎設施,提高森林防火的保障能力;加大防火宣傳力度,全面提升人們的防火意識;堅持不懈地抓好防火隊伍建設,強化防撲火和緊急避險業務培訓,組織開展多種形式防火演練。林業檢疫部門應做好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檢疫工作,增強對有害生物的監測預報,完善檢疫防控體系,健全應急管理預案,提高應急反應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青海省須堅持生態優先,緊緊抓住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帶來的新機遇,以“高原綠”建設行動為抓手,對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進行全面治理,使城鄉生態綠化品位有一個新的提升高度[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