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英,高 瑋
(廣東醫科大學 外國語學院, 廣東 東莞 523808)
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學的育人機制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在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合下教學的意義更加深遠并富有使命感,學生既能習得知識、提升能力又能端正思想認識。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1](以下簡稱《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毒V要》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毒V要》明確闡明了專業課程思政的重要性,這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因而課程思政的研究已經成為專業課程研究的重點,在教學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專業課程之中,從課程思政內涵、實施路徑、能力建設到與教學內容融合變得越來越具體并具有可操作性。因此,課程思政教學應立足于新工科新文科視域下的融合機制,建立起切實可行的有效教學模式,做到精準定位思政元素,明確教育目標,使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融合度高、實施效果好、顯隱互補。這樣才能完成立德樹人這項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同時,課程思政設計的關鍵和核心在于找準契合點,以無縫對接和有機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內在契合關系[2]。
慕課發展到SPOC,既是一種從自己學習到自主學習過程的轉變,也是從全部開放資源向局部小范圍開放資源的轉變。同時也是從淺度學習向深度學習的一個轉變,也是從缺乏監控的學習向多維監控的轉變。在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和連通主義思潮的影響下,2012年Coursera、Udacity和edX等在線課程平臺出現在網絡上,激發了學習者的極大熱情。這一年也被稱作MOOC元年。一年后在中國,知名高校清華大學、香港大學等宣布加盟edX,中國高校慕課元年開啟。之后的幾年時間里,慕課平臺如雨后春筍涌出:好大學在線、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網易公開課、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新浪公開課、智慧樹等加速了慕課在中國的快速發展。然而,2015年左右,慕課的發展勢頭緩慢并進入停滯期,新課程數目漸少,學習者完成課程的自制力、時間分配問題導致課程通過率為7%—9%[3]。MOOC跳水式的發展其實是與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契合的,初始熱情高漲,然而長期堅持需要一定的自制力和相當的毅力。這讓我們看到了自主學習如果處于沒有監管的情況下,學習效果堪憂。誠然,教育認知過程絕非是簡單地看視頻就能夠達到教育目的的。從2020年3月到2020年7月間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全國高校在線課程教學。對比在線課程和線下線上混合課程的調研結果發現,94.66%的學生更愿意線下課程為主的混合課程。因為缺乏自制力,長時間的在線課程導致視力下降,完成在線作業時間長,出勤率很高,真正聽課的人不多。
阿曼德·??怂筟4]教授指出,MOOC對高校實體教學的影響很小,而這原本應是高校的初衷。2013年,??怂箘摻艘婚T“軟件工程”SPOC網絡課程,專門針對校內學生開放。清華大學的“電路原理”等課程在edX平臺和“學堂在線”平臺向國內外同步上線,并在本校教學中開展了SPOC實踐?!皩W堂在線”平臺上的“中國建筑史”“數據結構”等MOOC課程以SPOC形式在國內多所高校作為公共課或專業課進行試點[5]。不同于大規模開放的MOOC,這是一種可利用MOOC資源但面向小規模學生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SPOC混合教學的理念顯然更包容與平滑。一是SPOC能兼容吸收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的特點,學生學習的動力性得到了具體保障[6];二是教師的角色轉變,從演員轉變為導演;三是MOOC的效果得到認可和檢驗;四是MOOC的群體由陌生人變成同學,溝通共學能力提升;五是管理群體由自主管理向教師統一管理、小組互相監管、MOOC群體互動監管轉變。SPOC是MOOC與線下課堂的有機融合,擴展了知識掌握的維度。
MOOC后時代的SPOC是MOOC進一步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教育必須符合認知規律的體現。阿加瓦爾將SPOC視為MOOC的一個分支,羅爾夫·霍夫曼認為,“SPOC=CLASSROOM+MOOC”,表明SPOC是融合了實體課堂與在線教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促進MOOC在高校課堂教學落地生根。哈佛大學的羅伯特·盧認為,SPOC已經取代了MOOC,正邁入后MOOC時代。SPOC+CLASSROOM與MOOC對比詳見表1。

表1 SPOC+CLASSROOM與MOOC對比
后慕課時代,混合型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主流。基于認知心理學的建構主義在教學中借鑒拋錨式的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巴特勒自主學習模式。構建一個課上課下聯動,互相促進互為補充的混合型教學模式。依靠融媒體以及學習平臺為支撐搭建一個集課前準備、課中探索、課后實踐反饋、評價多維的教學網絡,構建了以平臺、慕課、課堂為主要活動區域的6個維度組織教學的教學模式,體現了專業課與課程思政的高度融合,學生、教師之間的高效協同,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變,教師教學的新挑戰以及學生學習能動性和自主學習的深度體驗。整體構建圖如圖1。

圖1 SPOC+CLASSROOM Teaching Mode
(1)教學目標與思政目標確定。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實現教書育人的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以及思政目標是課程的主旨,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綜合考量了價值引領和知識習得與能力培養的三個重要環節,并在建構中充分實現三者的統一。以英語專業綜合課程為例展示目標的建構(表2)。

表2 三位一體教學目標(知識+能力+育人)
(2)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緊緊圍繞著課程本身所體現出的思政元素為主要的思政教育藍本,在教學的全過程中體現育人光芒。從熱身預習開始,通過小組研討、個人探究等多角度多方式進行思政元素的找尋,每個小組達成共識后在超星學習平臺討論區發布研討結果,不僅完成了對課程的預習還實現了合作研討中的思想碰撞,這個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主動性。在課堂上陳述思政元素定位的理據,這個環節使學生深入理解字里行間蘊含的意思,又是一個很好的語言轉換交流過程,語言知識就這樣與思政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踐行環節是學生的最愛,學生們采用圖畫、視頻、采訪以及社會實踐等形式踐行思政元素,這一環節是檢驗思政思想的很重要的環節,如果明理不能用到實踐,實現不了知行合一。這個過程中運用目標語言完成知識建構和能力培養以及思想境界的完美提升,實現了知識的鞏固和練習,并使聽說讀譯等技能得到提升,這個過程的意義在于講好自身的故事同時講好身邊的故事。其流程詳見圖2。

圖2 思政元素(價值引領)貫穿課程始終
(3)思政元素、知識建構與能力形成。思政元素挖掘的過程也是知識的應用過程,是母語和目標語言的最好轉化,沒有離開內容談思政,也沒有離開思政談內容,可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研究中,科研小組感到動力十足,因為這種有目的有主題的語言應用正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最好方式。SPOC課程的學習有兩個主要的方向:一是與課程同步的課程,課堂與線上共同促進理解和提升,提高對內容的多角度理解。二是屬于提升知識,比如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的英文課程,詞匯、語法、聽說、語音等課程輔助專業課程的提升。這些內容會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靈活指定,學習最少一個學期,然后再調整。無論是哪個方面的內容都是課堂內容的輔助和補充,會借助超星學習通平臺進行主題研討、情景模擬、據理力爭辯論、發布作業、任務、測試、評價和反饋,同時也是任務完成結果和成果展示的一個很好的平臺。詳見圖3。

圖3 思政元素、知識建構、能力培養三位一體建構圖
課程思政融入在線教學的研究是專業課程思政的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內容是比較普遍的,而在線課程思政常常被忽視。這要求專業課程教師在教學中全方位注重課程思政的融入,而這種線上線下混合的SPOC輔助模式,需要教師深入研究SPOC教學的發展規律,做好思政融合的綜合設計并且符合新時期人才培養的目標。SPOC作為輔助教學的線上課程,要注意內容的選擇,可以同步教學內容加適當的拓展內容,同時注重線上思政建設,不能忽視思政的延伸。SPOC的線上數據與線下課堂的教學過程要深度融合,建立一個形成性和終結性相結合的考評機制,使得線上線下的學習都能得到應有的肯定。